北京作为中国人首都,真正国际化的大都会,有很多地方显得特别老土,与北京这座大都会的形象极不相衬,我们且不说北京的膀爷,这些人在北京的街头到处可见。就是那些穿着衣裳的人,那着装的水平也远在广川苏州南京上海武汉大连哈尔滨长春之下,北京人的条件这么优越而又这么不讲究,真让人无法理解,首先北京的夏季并不炎热,那怕气温是42度,那也比南方内陆的30几度好得多。在南方潮湿的内陆,38度的气温是夏季的常温,那整个人整天都是大汗淋漓,而在北京夏季多刮风天气,即使42度树荫下都有一丝凉意,根本用不着打赤膊,光膀子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想一想南京、武汉、重庆,那些生活在“火炉”中的人是怎么过的。就觉得北京人不应该。
北京人的富有,也是足以让全国人民羡慕的,但是北京人并不注重着装打扮,只有那些新移民,因读书分配工作调动等原因来到北京的人或外地的有点素质在北京拼博的人,才讲究衣装个人形象,北京的男人很少把自己收拾得衣冠楚楚。尽管他们有这个时间,有大把的票子。完全无法跟上海的男士相比。北京的女人也是如此,从不象苏州、广州的女人总是把自己的那张脸,那头黑发,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尽管有时脚下趿着拖鞋,但那身衣服拆叠的印子,烫出来的刀痕,搭配的巧思,一看就令人特别畅快。南京、上海、武汉的男人,即使没有职业,家徒四壁,都会有一套十分抬人的行头,在节假日,在亲友聚会的时候把自己武装一下,举止得体姿态优雅。
很多外地人到了北京,会有轻松的感觉。因为北京人不讲究穿衣没有压力,这对那些到北京来奋斗,工作忙,时间紧收入还不是很好的打工者来说,真是减轻不少压力。另外北京人普遍肥胖,也是好时装抬不起身价的原因。
北京人的土,土在语言上,比如象咬文嚼字,地道的北京人会说咬音咂字儿,把东西塞到那了,叫掖咕。保守叫一把儿牢死攥。倔强叫一根脖领骨,相似叫一模活脱儿,同胞叫一条娘肠子里爬出来的。形容睡中忽醒叫呓儿巴怔,不高兴叫阴死儿活。全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或土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在变化消失。而北京人的这些土话上百年都没变化,真让人难以相信。一个现代化的北京国际大都会,一个信息爆炸,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都,这些新人怎么就这么留恋这些旧词。
北京之大,大概只有上海能够一比,但北京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也算得上是世界名街,然而陡有虚名,街太短、店面少、商品贵、缺少购物的气氛。令全国人民失望。北京除了长安大街只有西二环上的金融一条街能“扌震”住外地人,有大都市的气派。北京的三环,可能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三环外的北京人,大概以前都是农民。虽然现代高档社区林立,但相当数量的平房还在。这些房子的房主为多收一点租金,把那些白沙沟、马尾沟、李家坟、八王坟、北洼路、厂洼路、什么窖,搞得乌七八糟。就象是万恶的旧社会。
北京人的土还在,老人过世了,还要吹吹打打,闹上二三个夜晚。一些吹鼓手还为死人唱“十送红军”,“妹妹找哥泪花流”。简直令听者无法忍受。近二十年来,北京有几十万人跑到国外去了,去的人大概都是年青人,有能力的人,所以在北京的街上忙碌的年青人多是外地。外地人在北京看到的多是老的老,小的小,一些文化素质低的中年人。因此,给外地人的印象是,见到的北京人都有点土,不那么精明能干。北京周边的农民赶着骡子进城叫卖,也让南方人感到有些意外。北京人习惯在街头理发,在二环内,像二里沟车头,德胜门这等闹市区摆摊设点南方人是一百个想不到的。北京的繁华与现代,外地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是很难感受到的。北京太大,了解北京没有很长的时间是做不到的。很多表面的一时的印象,会让外地人觉得北京人土里巴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