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之中,意味着中国开放搞活基本国策的外围驱动机制趋向形成,也意味着中国在享受更多权利的同时要承担更多义务。在加入WTO一年后,在历经国际化浪潮无情洗礼之后,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与矛盾已经突出地暴露出来,无论是符合WTO原则要求的绿色壁垒,还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实质内容的蓄意设限,中国的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都在西方国家构筑的各种形式的新贸易壁垒下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性。
1.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包括关税壁垒以及配额、许可证制度等非关税壁垒在内的传统贸易壁垒而言的,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贸易壁垒,如果说传统的贸易壁垒以数量限制为特征,更多地体现商品和商业利益,是WTO所禁止的,那么新贸易壁垒则体现的是环境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以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为特征,其实施不仅是通过边境措施……更多的是要涉及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其实施也不在WTO的制止管辖范围之内……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也逐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以及安全、环保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又为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为构筑新的标准提供了可能。新贸易壁垒的出现正是在WTO等其他国际贸易组织严格要求各国削减关税……逐步取消配额等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并不断深化的,它是国际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
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映了新贸易壁垒的核心内容,它由五个部分组成: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以及环境壁垒。但从整体上看,新贸易壁垒应该涵盖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四大类贸易壁垒。
(1)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出于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产品质量以及防止欺诈行为等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是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在整个非关税壁垒中的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30%以下上升到90年代末的45%左右,而且还呈现出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安全标准。又称安全壁垒,其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劳动安全与健康法》和《氧气瓶生产检验法》、德国的《防爆器材法》以及美国的《控制放射性物质的健康与安全法》。
②卫生标准。这是以保护人类健康为根本目标而针对动植物以及相关产品的进口实行的苛刻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如发达国家对农药和放射性物质残留以及重金属含量的要求。
③包装标识。对包装和标签的要求出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考虑,在人类健康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包装材料的要求和营养成分的真实、规范列示上;在环境保护方面则是要求包装材料具有安全性、可回收和易于处理。
④信息技术标准。这是因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领先而产生的对国际贸易新的限制,是由于技术上的差距而导致的贸易无法进行。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有关电子商务的标准正在逐渐提高,在技术和商务操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先地位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设置了新的障碍。
(2)环境壁垒
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如果从政府的角度加以分类,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和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所谓“政府引导型”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资源、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对进口产品施加的限制,环保标准是其主要表现形式。“非政府引导型”壁垒主要是指环保意识较强国家的企业或消费者对其他国家不符合其环境标准的产品或服务的进口歧视。环境壁垒主要包括:
①环境标志。是产品包装上所使用的,表明符合环保要求的统一的符号或图形标志,如美国1988年在36个州联合使用的“再生标志”以及欧盟于1993年7月正式推出的欧洲环境标志。
②环境技术标准。这类标准主要是发达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科技水平而制定的严格的环保标准……这些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难以启及,如美国的《防污染法》中所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并要求所有的进口汽车都必须安装防污染装置。
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世界上最典型、最具权威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它象征着产品不仅质量过关而且符合国际环保要求。
④多边环境协议。多边环境协议是在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协议框架,目前国际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达成了此类协议,其中有近20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协议多数具有臭氧层保护的内容,规定受控物质禁止贸易,而这些受控物质大部分是制冷剂等基础化工原料,涉及面较大,因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很大。
⑤制止绿色补贴。随着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调整,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基础性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自身也要求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无力承担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成本的企业,这些发展中国家有时会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对于这样的企业以及这类企业生产的产品,发达国家就会以“反补贴”为由拒绝接受进口。
(3)社会壁垒
这类壁垒主要是以为劳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劳动环境,维护劳动者生存权利为由而采取的限制和规定。社会壁垒是由对国际公约中相关规定做出总括的社会条款衍生而来的,是关于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因低廉的劳动报酬而带来的产品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就将人权、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纳入国际贸易范畴,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劳动安全和卫生标准,只允许具有同等标准的国家参与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并对违反者予以制裁。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设置了障碍,社会壁垒的日益盛行将使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大大降低。
(4)反倾销壁垒
为抵消倾销产品在进口国因价格低廉而具有的市场竞争力而被广泛认同的反倾销措施已日益成为贸易保护者保护本国经济的手段,由于反倾销在国际社会被普遍认为是合理、合法的正当防卫措施,反倾销被众多的发达国家滥用而成为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极大障碍。
2.新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外部效应分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际贸易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加入WTO以后,中国所能够利用的市场将更加广阔,然而,新贸易壁垒的高高垒起却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从短期看,新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几乎波及到中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所造成的损失价值高达数百亿元,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它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和相关行业产生着消极影响:一方面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于WTO以及国际相关组织对自由贸易的倡导和对贸易壁垒的限制,关税壁垒由于其显现性和直接性已经难以再被用来对本国企业和市场进行保护,发达国家因而纷纷对市场准入进行间接设限,即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或所谓的反补贴措施等手段对进口产品施加限制,中国外贸出口企业为进入对方市场而不得不为获得外国政府认可的绿色标志而支付大量的测试费、检测费、评估费以及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成本大大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丧失,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市场准入的限制。WTO的市场准入原则在这里被发达国家加以利用和扭曲,由于严格的立法和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许多中国产品根本难以进入对方市场,无法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公平竞争。具体讲,中国三大类主要出口产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新贸易壁垒对纺织品和服装产业的影响
纺织品与服装业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行业,在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市场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国际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领域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环境壁垒,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目的,如规定产品的穿着和使用不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是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即对产品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制定严格的规定。由于国外对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印花、染色以及后整理等工艺中使用化学物质的要求日趋严格,使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欧盟国家是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的地区之一,其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x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服装的偶氮游离甲醛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德国等国家从1994年起就陆续立法,禁止118种用偶氮燃料染色的纺织品进口,否则将扣留或销毁全部商品,这使得中国104种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造成了巨大损失。西方国家还对许多日用消费品进行检验,一旦检测出含有致癌芳香胺,就要对全部产品进行销毁并向生产厂家索赔。据统计,仅是中国出口到德国的纺织品……因未通过其“生态”检验而无法进口的就占约15%。除了欧盟,日本和美国对进口羽绒制品的残脂率也作出必须控制在0.3%~0.5%的范围内的规定。
而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业虽然发展时间长,成本低,是出口拳头产品,但从内部结构来看,企业普遍重视的是产品功能开发以及色彩、款式、工艺,却忽略了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尚未真正进入“绿色纺织”时代。中国数百家纺织品生产企业正在使用的染料中有104种都属于德国禁用的,这些国产染料低廉的价格所造就的低成本优势被高筑的“绿色壁垒”完全抵消,而要冲破这道壁垒,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用合格的染料,要依靠进口,进口染料的价格是国产染料的4~6倍,这又影响了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新贸易壁垒对食品和农产品的影响
中国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盟以及东南亚等国家,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农产品质量与环境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差距日益突出。影响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质量和环境因素主要是产品中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量问题,其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使用农药的种类范围规定不同,中国对食品中最高残留量进行了具体规定的农药种类数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二是对不同类产品中使用农药的规定不同,截至目前,中国尚未如其他发达国家那样针对不同类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制定明确的标准,这使得中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屡遭国外限制。从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就已经几乎无法出口到美国,欧盟也对来自中国的牛肉、冻鸡肉和贝类产品的进口实行完全禁止,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值从原来的180亿美元下降到120亿美元。
(3)新贸易壁垒对机电产品的影响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因而也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优势在发生着动态转移,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逐渐上升,而入世使中国机电产品所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欧洲、美国、日本和港澳地区是中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这些市场同时也是环保法规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盟国家,有着一整套系统、完善且苛刻的统一的技术标准,其所颁布的CE标准体系对产品的技术细节、卫生标准、环保标准和安全性等作了细致的规定,涉及的产品种类相当广泛,包括建材、玩具、电子、机械、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压力容器、电磁设备等,对机电产品的电磁、噪音污染和节能都提出较高标准和要求。中国的机电产品存在着与纺织品类似的问题: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因技术标准难以达到而无法显现,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
3.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政策的制度障碍分析
入世又一次让世界承认了中国,入世也让中国重新审视自己。WTO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而中国尚未具备在这个舞台上尽展才华的能力,这反映出了中国贸易体制以及经济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内生性的问题。
(1)完善的技术和环境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作为一个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是“实践先行,立法随后”,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环境标准的制定更加落后,加入WTO之后,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包括专项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内的市场技术指令体系,全国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之间协调而统一的市场正在建设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正在建立,目前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这从两个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国际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入世之前对中国出口产品即将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尤其是危机和挑战认识不够,缺乏前瞻性;二是效率低下,如果不是认识不足的问题,那么就是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突破种种壁垒而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这种缺乏法律约束的局面必须改变……
(2)缺乏出口商技术信息协助和服务机构
根据WTO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设立相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机构,负责对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进行通报和咨询,目前中国尚未很好地利用起这一有利的窗口,尚未开展对国内出口企业的信息传递和技术指导工作。而即使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没有丝毫的减弱,由于欧盟是最早认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壁垒的国家,同时又是对环境和人类最为关注的国家,因而欧盟的标准化工作和各种认证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美、日、加等国家的极大关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还专门向几个欧盟主要国家派出了代表团,对它们的技术法规情况和标准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环境标准不健全
环境贸易壁垒对中国国际贸易的波及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它几乎涉及到中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造成每年相当于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约20%的损失。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环境贸易壁垒在现阶段的出现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正处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环境问题出现得越早,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就会越小……我们会更早、更多地重视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
(4)进口缺乏环保管理,出口缺乏环保意识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并不属于资源富余的国家,但却大量出口矿产品、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资源显得更加匮乏自然资源锐减,矿物质和金属制品出口还导致矿产资源乱砍滥伐和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严重污染了环境,使生态环境恶化。对出口创汇的盲目追求促使一些国内企业仍然热衷于生产因污染严重而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愿生产的产品,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却将污染留给了祖国。在进口方面,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检测机制,中国每年都会发生从国外进口垃圾、废物以及带有有害物质等旧物质的现象,“垃圾输入”所携带进来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4.政府干预政策指向:中长期分析
基于WTO条件,政府应在国际贸易环境政策的调节和修正上,采取有利于国内产业增长、提高国内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国内居民收入的政府干预政策。基于国际贸易市场,针对进行政府干预的政策主体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应该具有显著的政策指向性。从中长期分析,这种政策指向性应该具备系统性、动态性、前瞻性的特点,其指向性的具体内容……可以作如下非充分的必要分析。
(1)构建技术壁垒的保护和预警体系
从新贸易壁垒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包括安全质量和环保质量,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法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效的信息体系的构架,通过它,一方面企业能够明确地了解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提高市场透明度,让企业迅速掌握有关信息,使企业有标准可依,便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因世界其他国家技术和环境标准的改变而导致的本国法律法规的改变为企业提供了国际市场变动的有用信息,起到预警的作用,使企业能够自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变化而主动地进行产品调整,确定符合标准的技术要求。这一体系的建立,可以减少政府行政上的烦琐,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成立技术壁垒咨询服务机构
中国应该建立专门的机制,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新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研究,了解各成员国从政府、工商到经贸团体和企业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具体细节,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围绕依WTO要求所设立的咨询窗口,建立服务机构,搞好国内出口企业的咨询服务和协助工作,帮助它们了解主要贸易国的技术法规和环保标准,掌握WTO的有关规则和协议,以便于企业遵守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拓宽出口渠道,提高出口效益。
(3)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标准
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现象,环保产业将成为提升产业结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将环保产业纳入到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之中,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以及研发投入上的配套支持等,积极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和绿色环保及质量认证制度,为适应国外环境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国家环境技术标准。同时,要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化解环境与贸易的矛盾与冲突,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
(4)帮助企业提高环保意识,重视技术壁垒
周边体系的构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只是起到润滑、监督、预防和促进的作用,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提高管理的效率,最终还是要靠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些规定所限制和要求事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才能够自觉遵守这些法律和法规。
因此,政府要以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帮助企业树立正确和坚定的环保意识,真正对技术壁垒对企业和国家所造成的损害引起重视,真正意识到环保水平的提高对包括自身身体健康和安全以及企业利益在内的各个相关方面带来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熟悉掌握新贸易壁垒的内容和本质,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措施,一方面积极应对,防范和规避这些壁垒所形成的障碍,另一方面切实从提高产品各项质量入手,进行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以国际标准来严格要求,实现技术和观念上的接轨,使加入WTO以后的市场得到最大限度地扩充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