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与历史背景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自中国与欧共体于1975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双方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双方不仅在经贸、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而且在各个层次的政治对话与磋商进展顺利,截止2003年,中国与欧盟已互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东扩使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4年5月1日,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扩使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2004年,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72.8亿美元,扩大后的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中国也成为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虽然从投资方面讲,欧盟对华投资低于美国和日本,但在中国所有的经贸合作伙伴中,与欧盟的合作层次是最高的,欧盟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具有突出的作用。中欧在培训、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也展开了十分广泛的合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用型国际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持和保障因素。同时……欧盟也是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比较集中的地区,欧盟成员国向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累计占中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官方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近一半。这一高层次上展开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
1.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突出特点
截止2004年8月底,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累计1.8万多家,合同外资金额712.7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409.7亿美元。其中,1~8月欧盟对华投资1522项,合同外资金额44.6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27.8亿美元。与其他投资国或地区相比,欧盟对华投资特点明显。
(1)市场占有动机突出
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实际状况看,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占有动机。
首先,欧盟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反映了其市场占有动机。市场潜力巨大和资源丰富是中国的两大优势,而在自然资源优势因基础设施薄弱和劳动力优势因技能低下而难以形成对投资的有效吸引时,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磁性”就更加突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除了以企业优势为基础外,还要考量的就是人口密集程度、获取信息的有效性、营销网络的铺设方式和范围等直接影响市场的可进入性或可获得性的诸多要素,只有在市场容量足够充分时……欧盟才会选择进行投资。
其次,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反映了其市场占有动机。从项目出资比例看,大多数欧盟企业的外方出资比例达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有近1/3的企业是欧盟独资的,这明显地反映出欧盟投资商倾向于合资及独资或控股的投资方式,这与欧盟的全球竞争力和战略地位……以及欧盟投资以双方优势为基础的特点有关,合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合作方良好的政府关系和有效的行政联系,以及庞大的营销、分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市场扩张与渗透。尤其在投资初期,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欧盟企业对当地情况不了解或不信任,认识到结构设置复杂及官僚现象严重,多采用与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合资的方式,以取得政府支持并实现技术内部化,以最终占领市场。而随着政策的放松、市场机制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当地经营经验的积累,欧盟企业对当地企业的依赖降低,同时为了提高对其优势产业的技术控制,独资便转而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式。
第三,从经营方式看,由于地理环境和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很少有欧盟企业在华投资生产后再将产品出口回本国母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而是在当地市场直接渗透,大多数在华投资企业都期待本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看重的不单单是资源优势,不是低成本生产基地,而是其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保证在华的市场份额是其根本和最终目的,充足的市场容量是吸引其投资的关键。
(2)投资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集中在电子仪器和元器件、通信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制品等行业,这些领域技术要求高,配套能力强,也是欧盟的优势行业,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有利于其技术优势的发挥和中国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而且,这些行业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质量保证的需要又对产品各零部件提出较高要求,需要专门的配套产品,有些甚至因对专门供应商的过度依赖而使该产业成为“专门供应商产业”(specialized supplier industry)
……而欧盟企业往往拥有相应具竞争力的前向一体化产业,也正是对最先进、最新式技术的垄断以及对配套供应商的控制,赋予了欧盟企业投资于这些领域的条件。对于中国来讲,欧盟投资于这类产业能够带动专门供应商及其他海外配套商来华投资,对扩大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资本技能密集型投资显著
中国具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因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被削弱,廉价劳动力优势也因劳动力素质低而不足以构成对欧盟的投资引力,欧盟在华投资较密集的行业,如电子、电器、汽车、医药及医疗器材等,均属于不仅资本和技术要求高,且对劳动力技能化程度要求高的资本技能密集型产业。因此,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和行业选择并不是以劳动力是否便宜为衡量标准,而关键是看劳动力是否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欧盟在对华资本技能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中还呈现出明显的适用技术投资的特点,其投资重点集中于二流技术和边际产业上。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投资国的对外投资应从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并在东道国普及。而且,欧盟企业在对华直接投资过程中进行技术转移时,会根据当地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依不同行业的性质和限制因素将其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要素密集度调整到适合于当地的条件,使其成为适用技术,使技术更加易于被企业掌握并进一步扩散。这样的投资有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能密集型提升,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
(4)投资的社会效益明显
与美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相比,由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层次较高,因而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更加明显。
①就业效益。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无疑会解决部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欧盟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投资不是以低成本生产为主,因而劳动力是否廉价并非首要决定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是劳动力所具有的技能和本身的素质,欧盟企业所需要的是富含人力资本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未受过足够教育的简单廉价劳动力。这就使得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为中国留住了一部分人才,促进了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结构的改善。
②受教育效益。欧盟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全社会积极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欧盟企业员工在受到各种专业培训后生产技能和素质会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促使其他劳动为寻求就业而自发接受培训和再教育,促发全社会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
③环境保护效益。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要杜绝或避免大开发带来大破坏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欧盟国家是世界上对环境最为关注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先进的环保设施和丰富的环保经验,更重要的是……欧盟国家从政府、企业到一般人民,普遍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应该注意到,欧盟国家,如英国已经开始投资于中国的环境卫生行业,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环境建设,同时,其环保观念的传播也使全民的环保素质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