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以535.07亿美元的引资额成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2004年,中国以过万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6%的进出口总额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已经真正参与并融入到世界分工与贸易体系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并未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那样遭遇边缘化,而是顺应了国际分工进一步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化的趋势。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仅使中国踏上了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捷径,而且,由于要素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中国在吸收国际资本输入方面成效卓著,基本实现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以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高度的行业和企业保护等为代价的重工业化阶段,中国在70年代末进入了以建立经济特区和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初级阶段。并在9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进入了外资拉动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步构筑起以加工贸易为主、大规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外贸易格局……
1.逐步从以比较优势转向以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进程表明,不可逾越的工业文明必然以制造业的最终发展和建立为主。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比较优势原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路径暴露了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且容易被超越,尤其是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等基本要素和一般要素方面的优势更加难以持续。而要素的定义将比较优势的范围从单纯的自然资源扩大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其他领域,发展中国家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甚至负的劳动力要素,其供应可以被认为是无限的,而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不可枯竭性又决定了将这一要素有效地加以利用将可能带来的巨大的收益。正是突出的劳动力优势,在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下,为中国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优势。中国的劳动力要素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上,还将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体现在中国多年积累起来的大规模组装加工业的突出优势上。要素优势取代比较优势而成为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既是国际分工与竞争格局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延续的对外贸易战略。
2.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规模化和连锁化
如今,对华直接投资的国家和跨国公司已经完全走出了小规模试探性时期而进入大规模、系列化投资。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这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将对华投资提升到全球战略高度,将对华投资纳入到其全球供应链的整体分工体系之中。
主要表现在:
(1)投资方式的转变与市场占有动机
从2001年起连续3年,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外商投资额,外商独资企业都占据绝对的优势:2001年,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占全部外资项目数的比例为59.8%,相应的外资额占全部外资金额的50.95%;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64.8%和57.67%;2003年则分别进一步提高到65.59%和59.47%。这清楚地反映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更倾向于独资而不再以合资为主。
合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合作方在良好的政府关系和有效的行政联系,以及庞大的营销、分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市场扩张和渗透。尤其在投资初期,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欧盟企业对当地情况不了解或不信任,认识到机构设置复杂及官僚现象严重,多采用与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合资的方式,以取得政府支持和实现技术内部化,并最终占领市场。而随着政策的放松、市场机制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当地经营经验的积累,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企业的依赖降低……同时为了提高对其优势产业的技术控制,独资转而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式。以独资为主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从事加工型生产经营,还纷纷利用母国公司的海外营销网络或通过公司内贸易实现最终以及中间产品的全球化销售。
(2)总部迁移与生产基地建设
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势头、庞大的国内生产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全球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不满足只是在中国投资设厂,而是逐渐将投资向非电子和电子仪器、电子元件和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汽车、化工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转移。这些领域技术要求高,配套能力强,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产品各零部件要求较高,需要专门的配套产品,有些甚至因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已使该产业成为“专门供应商产业”(specialised supplier industry)。FDI向这些领域的转移,昭示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趋势日益突现。同时,IBM、北电网络、朗讯科技、三星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都已将总部设立在中国。跨国投资的跟进效应还会将更多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引入中国、引入高新技术行业等新的领域。更多的外资研发中心将在中国建立。
(3)产业聚集与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聚集和关联效应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对这一效应在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华投资中的发挥日益关注。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系列化或系统化,正是通过聚集化和关联化实现的。
在宏观上,聚集效应表现为地区聚集或城市带聚集。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最具增长和发展活力的城市群,而这些地区,也正是FDI最密集的地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与管理运营的纵向一体化已在这些地区逐步实现。产业层面上的聚集效应以不同城市的不同产业领域的投资密集为主要特征,比如汽车制造业在广州的集中、服装加工业在江浙一带的集中、电子家电类产业在东莞的集中、IT行业在江苏昆山的集中等等,无不体现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产业聚集效应上的追求。产业园区、高科技园区、技术经济开发区等的设立则是企业层面聚集效应的表现。它通过自主型系列化投资(投资收益的再投资)、跟进型系列化投资(密切协作和配套的具有产业聚集效应的企业间的投资)和竞争型系列化投资(在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间发生的投资)实现。
(张二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3.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向以提升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转变
这一转变是由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不断优化推动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的调整,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了贸易与投资壁垒的逐步降低,要素的流动性与商品的流动性一起都得到加强。以跨国公司全球并购为主的国际投资新格局,也逐步渗透到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利用外资的两条战线之中,绿地投资正在悄悄地退而为次,取而代之的则是并购主位。这一利用外资战略转变所带来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技术转移加快,知识、经验、智能要素流动充分,要素优势的作用更加突出,而由要素优势决定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竞争的主体。
4.简单的评论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一个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在中国得到了体现。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60%的中国,在全球资本与贸易的流动与发展中享受着也付出着:享受着全面参与全球化所带来的富裕的提高和贫困的减少,享受着国际地位提高所带来的在全世界的扬眉吐气;同时,中国也为此而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付出了贫困人口更加贫困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