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贸易商品结构互补性强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方向和贸易格局的决定,通过分工的国际化,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生产不同的产品,通过交换满足各自国内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其实质是,由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的差异,导致各国在不同类型的产品生产上成本不同……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导致各国放弃劣势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具有互补性的生产和相似的需求会促进贸易的形成。中美两国之间所以有着巨大的贸易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经济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资源结构的互补性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一资源优势导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拥有突出的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资本、技能以及管理等软要素上具有优势,这一要素赋予度的差异奠定了两国贸易的基础。
(2)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信息等重要部门,重点加强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建筑业以及汽车业的振兴,这些都是美国极具竞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的行业。中国自1998年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建设等方面投资巨大,而美国在信息产业方面,在公路建设方面,在重型机械设备生产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另外,中国入世以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将更加面向世界,美国作为世界的服务业强国,也必将与中国在该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市场结构的互补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潜在市场,有着很强的市场容纳力,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过剩的生产能力要求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发展机会。长期以来,中国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争夺的重要场所,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与美国各自的事,而发展成为关乎亚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多边事务,中国重视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同时美国也从来不敢轻易忽视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往来。
从具体的贸易商品结构上看,中国从美国大量地进口飞机、汽车、运输机械、机械设备以及程控电话、电子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尖端工业产品,此外还有少量的化肥、小麦、棉花、木材、纸张、纸浆和五金矿产等,以及数量极为有限的技术转让。而美国从中国大量地进口鞋类、玩具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纺织品和服装是一个大类,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的45%以上,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势头。其次是初级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左右。第三大类是石油等能源产品和轻工产品,这三大类产品的出口占到中国对美国总出口的约9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加很快……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办公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讯器材、电力机械及电器,但这类产品的出口虽然增加迅速,出口的绝对金额却较小,所占比重较低。
2.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是贸易的主要形式
中美两国贸易形式变化的分水岭是20世纪80年代。在这之前,一般贸易占中美贸易的80%,而此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加工贸易转而成为中美贸易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从这组数据中看出中美贸易形式的变化与中国利用外资之间的相关关系:中美间加工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比重从1986年的仅为1.88%上升到目前的近59%,此间……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形成的出口额在全部中国出口额中的所占比例的平均增长率达59.4%。无论是中国向美国出口,还是美国向中国出口,大多数货物都是主要经香港转口后进行……中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是经过香港的,而美方的统计结果表明,从中国进口货物的80%是经由第三方实现的。
加工贸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过多的加工贸易会导致中国企业利润下降,企业所能够赚取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而大笔利润却被“帖牌”的外国公司赚走。比如美国的芭比娃娃,美国从中国进口只需2美元,而在美国的零售价却是9.99美元,芭比娃娃的加工生产是在中国完成的……原材料还需要进口,中国只能从芭比娃娃的生产和口中赚得0.35美元加工费。因此,即使贸易量再大,中国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却很少,更多的贸易利益被美国获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模式必须改变,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否则中国的贸易条件将十分不利。
3.投资流向呈明显的单向性
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开始于1980年,1992年以后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近40%,美国对华投资企业分布在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大多数美国企业效益较好……投资回报率高,对中国同类和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和示范作用。许多美国著名公司都在中国大量投资,如朗讯、戴尔、惠普、施乐、通用汽车、IBM、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众多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美国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已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进入中国,不仅将中国市场培育得更加成熟,促进了中国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因为大量使用本地雇员,解决了大量就业并培养了一批高科技人才。
与美国已在中国开设3万多家公司或企业并投资700多亿美元相比,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明显较弱,目前,已批准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仅有600多家,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服装、餐饮、旅游、食品、运输、农业、工业以及金融保险等,中方投资总额仅为5.6亿美元。
中美相互投资方面的显著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虽然中国在成熟制造业、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提高方面,凭借优良的生产组织形式、低廉的成本和卓越的市场营销能力,已经在全球确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但要真正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中国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