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过一个文本之后,大都会在记忆里留下一些印象,这印象也可谓整体的感知或把握。但若停留于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换言之就得在进一步的解读中,有所综合。关于综合,前人多有论述。比如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非是记事记言,提炼事件的要点及归纳言论的要义,就是提要钩玄的做法。朱熹说:“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这里从大到小,分了几个层面。而大本大原及大纲大目,大致说的就是目的动机及主旨要点的把握。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以讲书宜先说一章大旨,次分开其界限节次,次讲明其何处轻、何处重、何处虚、何处实,次讲明其照应联络,如《大学》、《中庸》两书皆有联络照应。次逐句分讲,次逐字分析,如此则不惟书义明白,而作文之理已在其中矣。”这也是由大而小的做法,先明大旨,再分段落界限节次,然后落实于逐句逐字。
就操作上说,文本综合可由大而小,也可由小而大。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道:“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的,许多词当中有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读句子,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还要辨明附加部分跟主要部分是什么关系。”“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的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一个句子中有主有次,要能分清,从而把握语意重点,若再由小而大,则多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主有次的。要能抓住主要的句子,用主要的句子来串起其他句子。主要的句子有中心句、主旨句及概括句等,次要的句子,有引导句、提示句、解析句及阐释句等。此外还有起关联作用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及结尾句。句子的功用不同,只要有助于解读,不妨多有切分。而抓住了主要句子,实际上就是把握到了主要意思。
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包括的。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这里讲的,也是由字句到段落及篇章的综合。文章层次不管由小而大,还是由大而小,都要明白其中道理。即一句话中有关键的字词,一段话中有关键的句子。由段落组合成层次,仍要善于抓关键句或中心句。文章有其中心,段落也有其中心,善于抓住这个中心,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
文本综合,最终都要归结于中心或主题。这个中心或主题,可由各段落层次综合而成,也就是进一步提炼。但现行教学中,关于中心或主题的归纳,大都照搬教参中的说法,这仍旧是一元解读。不用说,一元解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读解,至于众说纷纭的多元解读,则明显又缺乏共识。对于中心或主题的归纳,如同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分析及问题的探究一样,也许仍旧要将一元与多元结合起来,即不见得要归结出一个绝对的主题来,但又不能没有共识。文本的主题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见得只有一个正解,即正确的理解。对于文本综合来说,除了最初形成的印象,大可经过分析、讲解、讨论等,进一步有所归纳或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