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草堂书童
饥饿也罢,体弱也好,只要有生命存在,就要挣扎着熬岁月熬时光。在犹如严冬腊月的恶劣生存条件下,文仲总算度过了七个春秋,到了该上学启蒙的年龄。按照传统习惯,小孩儿到了七岁就该上学读书了,更何况文仲的父亲是受过一些旧式教育的,自然想到了送儿子上学这件大事。那时,离他家最近的小学是九里坡小学,虽说最近,但也有四五里之遥。
开学之前,妈妈给文仲精心赶作了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布鞋,父亲给文仲买了两只铅笔两个作业本,奶奶从箱子底里翻出几尺他家自织的深黑色的老土布缝了一个束口书包,那一针一线,一举一动无不饱含着老辈儿人对后生晚辈儿的希望,尤其是象对文仲这样一个独生子更是如此。
六0年九月一日这天,全家人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母亲忙着烧火做饭,为三姑大姐和文仲准备早餐以及中午要带的干粮,奶奶忙着为文仲换上新衣服,父亲为他收拾行装,三姑和大姐一再为他讲述着他没见过的学校里的新鲜事,那架势仿佛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希望工程。临出门时文仲的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个学生了,我们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我们祖上曾有过读书做官的人,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为我家争口气。”
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全家的希望,踏着薄薄的晨曦,开始了他第一次上学的旅途。一路上三姑替他背着书包扛着凳子,姐姐牵着文仲的手,对他倍加呵护。到了学校三姑和姐姐为文仲报了名,然后送进了一年级的教室。走进教室文仲环顾四周,映入他眼帘的是土墙土瓦土地坪,光线暗淡得可怜的教室里,用土砖砌成的墩子上横放着一块长长的木板……这,就是他们的课桌。对于这些文仲并不觉得简陋,准确地说他确实没有见过比这更先进的东西了。
该吃中饭了,三姑大姐和文仲喝着冷水啃着自带的炒红薯干,那时,这已经是上等干粮了。至于吃什么,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文仲这代人早已无权挑剔。下午放学了,老师叫他和另一个同学打扫教室,这对文仲这个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确实是生平第一遭。本来经过一天的学生生活的体验,并没尝到多少甜头,又来一个从未干过的苦力活儿。望着别人一个个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家去,文仲禁不住眼泪滚滚往下掉,正在这时,三姑和姐姐来了,看到文仲正站在那里流泪,赶忙夺过他手中的扫帚替他扫完了教室。
第二天又该上学了,想想第一天的经历,本来就有点儿骄生惯养的文仲下决心不想上学了,奶奶和父母亲变着法子地哄他,姐姐和三姑又是背又是抬,可是,他死活不向学校迈半步,就这样接连三天,他都搅得全家不得安宁。不得已,父亲只得放弃了让文仲上学的念头,文仲的第一次求学经历就这样以全家充满希望而开始,又以全家充满沮丧而告终。现在回想起来文仲不禁为他那时的无知而感到无地自容。
寒去春来,到了六一年,困扰了中国人三年多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转机,人们的肚皮开始有了一丝生机。这时的大队干部想到要办一所自己的学校,方便老百姓的孩子们就近入学。校址就选在离文仲家只有一里之遥的一片洼地,盖起了一幢十间茅草屋。墙是村民们自己动手垒的土墙,茅草是村民们自己上山砍的,课桌是用土砖砌的,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连老师也是大队用工分请的。就这样,一所简陋到了极点的学校,在这片既古老又贫脊的大地上诞生了。
文仲的父亲是大队会计,自然而然想到要带头把他送进这所村办小学,但是一想到去年文仲拼命逃学的情景,父亲心里就有些不踏实。开学的前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娃啊,跟你同年的孩子去年都去上学了,今年学校办到我们家门口了,你今年又大了一岁,再不上学人家会骂我们大人无能了,也会骂你是一个呆子,我们一家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
听了父亲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话,文仲不禁为他去年的举动而深感内疚,默默地低下了头。父亲见他默然不语,紧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一辈兄弟五人,可到了你们这一代,就只有你和你的哥哥了,你哥哥很争气,去年考取了武汉气象学校,你要象你哥哥那样为我们家再争一口气。”
说到哥哥,文仲不禁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他虽然是大伯大妈的养子,但大伯大妈和文仲的父亲母亲都视作如同已出。哥哥那宽厚,勤奋的性格更博得了长辈的喜欢,连同亲朋邻里都交口称道。尤其是哥哥上学那天,文仲的父亲为他添置了一色的新被新衣服,临走时一家人把他送到村头依依惜别的情景在文仲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那一刻,他才明白好好读书是那么受人尊重。那天,父亲再次提到哥哥,文仲于是望着父亲点了点头。
第二天,父亲把文仲送到学校,亲手把他交给了启蒙老师……黎老师。父亲满脸堆笑点头哈腰,透出一副十分虔诚的恭敬:“黎老师,孩子小,不懂事,还望老师严加管教,我们做家长的将感激不尽。”就这样文仲正式开始了草堂书童的生涯。
尽管学校非常简陋,但它毕竟是这片土地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开学后,大队干部先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象过节一样穿戴整齐来到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村民们在学校前借助地势堆起了一个土台子,算是主席台了,文仲的父亲和另外几个大队干部坐在主席台上。父亲是那时大队干部中唯一的一个读过书的人,主持会议的事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父亲一声令下,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了,紧接着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穷乡僻壤的山村爆发出少有的热闹。乐毕,大队书记站在主席台上扯起大嗓门:“社员同志们,从今天开始,我们村就算有了自己的学校了。”紧接着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真的,也不知道是大了一岁,还是父亲的话真正起了作用,从一年级开始,文仲的学习成绩居然一直冒尖,数学得满分是常有之事。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他的作文也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家常便饭,奶奶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得意之色。尤其是到了四年级,他成了他们那个村小的第一批少先队员,那次加入少先队的一共只有五人,入队宣誓是在公社完全小学举行的。
宣誓是在“六。一”儿童节的上午。清早起来,母亲为文仲换了一套崭新的衣服,父亲亲自把他送到学校。上午八点前,黎老师又亲自带着他们五个人徒步赶到五里之外的公社中心小学。八点整,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少先队队旗迎着朝阳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国歌声少先队队歌声和着鞭炮声在校园上空回荡,他第一次迎着红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低头望一眼飘在胸前的红领巾,心里涌动着无限的骄傲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