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信任——猜疑者的心理实质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当人希望了解事实真相而又无恰当的依据时,往往会猜测、怀疑,有时还会在猜测、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偏见。在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恋人、夫妻的关系中,猜疑心理十分常见。猜疑使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扬镳,使朋友隔阂,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误区。猜疑的人也因其猜疑影响人际交往,影响生活幸福。
猜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得出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蔽,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疑心,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于查证的,于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而且一旦对方发现你在查证一些事情时,就已经觉察到你的不信任了,猜疑者只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怀疑。
猜疑对人的心理效应,是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问题的。我国古代有一个“疑人窃斧”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种暗示作用。大意是古时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就开始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走的,于是他特别注意观察那小孩的一举一动,从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到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动作,怎么看那个小孩都像个贼,怎么分析都觉得是小孩偷了他的斧子,后来,这个人在山里找到了他的斧子,这时再看邻居的孩子,言谈举止便没有一点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了。
猜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人持不正确的观念。猜疑者认为,人生来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基于这种观念,猜疑者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目光看人,对他人怀有戒备之心,在与人交往中不讲真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假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另外,对人和事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也是产生疑心的原因,猜疑者总是以局部代替全面、总是片面地从自我的主观想像出发,去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2人为什么会有强烈的猜疑心理
猜疑,往往是明显地缺乏事实根据地起疑心,在许多时候也是缺乏思维逻辑。大凡猜疑心强的人往往只凭个人主观猜测,以主观想像来猜度别人。他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虚伪的、丑恶的。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们总是处处小心别人,防范别人,戒备心非常强,有时甚至口是心非。人家一扬眉,他就说别人看不起他;人家一撇嘴,他就说人家讨厌他;人家说的话本没有什么敌意,经他一描绘就矛盾突出;人家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他便怀疑在说他的坏话。总之,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耿耿于怀,觉得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的侵犯。
猜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想像,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
其实,陷于猜疑心理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敌意”,又要抚慰自己内心由此产生的痛苦,身心折磨、自身消耗很大。而且,由于他老是疑神疑鬼,对人际关系的损害极大。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夫妇之间,会引发矛盾的深化;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显然,猜疑心理是害己害人的。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理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产生呢?
(1)认知方式的偏差
猜疑首先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方式出现偏差而导致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的认知方式使得个体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产生知觉、归因等偏差。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一旦产生疑点,对信息的摄取范围就大大地缩小了,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只能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结果进一步验证和强化了原先设想,使其更“信”以为真,“圆”了其说,造成疑心更重、更加泛化。
(2)缺乏自信心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
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正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
(3)对先前遭受过的挫折体验过深
猜疑心理的产生还是挫折引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轻视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结果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并长期保留着对挫折经历的深刻体验,这使得他们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和事。
(4)长期自我封闭
长期的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打交道,使得人们对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在与外界打交道时难免比常人有更多的怀疑、戒心和防备。
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思维趋于封闭性,视野不开阔。猜疑,一般都以一个假想目标——人和事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维。思维总是沿着封闭的环形轨道这个怪圈行走。
(5)对他人的信任度不够
正因为对他人缺乏信任,在心理上就会对别人产生不放心感,才会把他人的言行往坏处想。
恋人因故不能按时赴约或未能赴约,你就猜疑他可能变心;同事对你不大热情,你就猜疑对方在有意排斥你。不信任对方,就没有安全感,发现对方一点“蛛丝马迹”,你就会“草木皆兵”。
(6)缺乏冷静的态度也是猜疑不断升级的一个主观原因人们对事物不可能全部了解,总有不知道的某些事情。但当发现别人有“可疑”的行为时,如果不听信谣言,不凭主观揣测,而是凭着冷静的态度,认真地进行一下调查和了解,真相是会大白的,疑虑自然会解除。
3猜疑症各种类型的不同表现
猜疑,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心态。正常的怀疑是与轻信和盲从相对立的,是人们的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的问题“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时,就写道:
“怀疑一切!”怀疑意味着对传统和成见的反叛,是通向智慧和科学的必经之路。
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怀疑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对一切事物都持不信任态度,很轻易地就动了怀疑之心,终日疑神疑鬼,就会形成一种病态心理,不但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还会平添许多忧愁和烦恼,甚至引起病变,损害身心健康。
从医学的眼光看,猜疑这种精神状态能够刺激脑垂体,打乱腺素的正常分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由多疑引发的病症很多,例如头晕眼花、胸闷心悸、腰背疼痛、恶心呕吐、失眠健忘等,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神经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病态的猜疑症,根据其在患者身上的不同表现,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
(1)自我猜疑型
这种人基于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体疑虑重重,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稍遇困难,便悲观失望,怀疑自己脑子太笨,能力太差,认为自己不是干这种事的“料”,而缩手缩脚,不敢勇敢地去尝试,结果错过时机,误了大事。平时身体稍有不适,便胡乱猜疑,咳嗽几声,就以为患了肺病;偶然食欲不佳,就认为是得了肝炎;头痛脑热,就怀疑是肿瘤作怪。这种人把主要精力都用来猜疑自身的“噩运”,无法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也无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而不敢放手工作,结果不仅无所成就,能力也因得不到锻炼而日渐衰退;认为疾病缠身,无法痊愈,种种病象也随之而来。
这种人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自讨苦吃。要解除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须帮助他们清醒客观地看待自己,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他们的成绩,使之树立足够的自信;对于身体状况也应科学地分析,有病治病,无病则解除疑虑。不切实际地捕风捉影,对人对己都不会有好处。
(2)环境猜疑型
这种人基于对旁人的不信任和过度敏感,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盘算自己、要跟自己过不去。别人在聊天,就以为是说自己的坏话;别人在一起互相开玩笑,就把话往自己身上套,以为别人是在指桑骂槐,攻击自己。这种人的心理与阿Q很相像。阿Q一方面头上有癞疮疤,所以讳言秃,连光、亮之类的字眼也不许别人说;另一方面又无端怀疑旁人,看到男女在一起说话,就以为人家“不正经”。疑心重的病人也是如此,既怀疑别人向自己耍阴谋、放冷眼,又认定旁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肮脏龌龊的。这种心态的人,不但自己会妄想成病,还常常搅得周围不得安宁。
4自我控制,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
为了正确地对待和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克服主观上不正当的猜疑心理,不妨采取如下方法克服它。
(1)要信任他人,坚持宽以待人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因为有了宽容,才能真诚,才有信任。一般来说,猜疑心重的人,私心是很重的,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自己的言行举止随随便便,却总是怀疑别人的言行另有意图;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放过别人一点点的差错。所以,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别人的真诚,也就会拥有真诚与信任。
(2)打破封闭性思维
一旦出现了猜疑,一定不能盲目冲动地质问别人、指责别人,要冷静地分析那些“可疑点”
为什么可疑,它对你究竟有没有危害或威胁。这时应避免设定假想目标,而要多想想几种可能和目标,跳出封闭式思维的循环怪圈,只要一种方案或可能性突破了怪圈的束缚,你的理智就会清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猜疑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弄清楚之前,猜疑往往因为猜疑者的封闭性思维而被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3)开诚布公的交谈
如果在冷静分析后,你仍然找不到可以释疑的理由,不妨同你所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诚待人,世上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猜疑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疑点为中心无限扩散,不仅伤害当事人,而且还伤害许多无辜的人。世界上完全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尤其是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矛盾,如果夫妇二人在产生怀疑时能平心静气地、诚心诚意地谈开来,那么夫妻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感情会更深厚,他们的家庭成员也会因为生活在一个融洽的家庭中而备感幸福。
(4)要懂得自我控制
就是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同事有某些造谣中伤你的可疑行为时,当发现情侣、爱人有某些背叛你的可疑行为时,你可能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愤怒,此时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让理智控制情绪,以防止由于感情的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行为而留下遗憾,以致抱恨终生。
5克服猜疑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克服猜疑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2)要信任别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3)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
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像看待问题。
(4)要及时释疑解惑
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5)加强交往,增进了解
猜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猜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猜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口舌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6)培养自信心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一个人充满自信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地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