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或许你听说过“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这两个成语吧,它们是有来历的,这来自于晋朝的爱国英雄祖逖。
祖逖,字土稚,公元266年出生于范阳郡道县,他官宦家庭出身,但性格豪放,喜欢结交朋友,不愿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祖逖青年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度过。西晋末年,宗室的八千藩王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匈奴族刘聪和羯族石勒乘机起兵反晋,向中原地区进犯,一时整个中国北部陷入空前的大乱。
祖逖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他心急如焚,因而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公元289年,二十四岁的祖逖同好友刘琨一起,常常忧心忡忡地谈论国事,慷慨激昂。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寒风呼呼,祖逖忧虑着当前动荡的局面,心如刀绞,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他披上衣服走到窗边,只见狂风阵阵如虎啸。夜半狂风夹杂着阵阵的鸡叫,他想:该是天将亮的时候吧,喔喔的鸡叫声不是催我们快点起床吗。他再也睡不着了,叫醒好友刘琨,拿下挂在壁上的刀剑,走出屋子,借着微弱的光线舞起剑来。从此,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鸡叫头遍,他们就起身练武,希望练好本领,为祖国干一番大事业,后人就把祖逖这一雄心壮志用一个成语“闻鸡起舞”概括出来。
祖逖的愿望就是要收复中原,因为西晋灭亡的前夕,北方许多地主、官僚和老百姓个个被迫背井离乡,纷纷逃往江南避难,祖逖也不例外,他率领了几百家乡亲,逃往淮河流域一带。他与乡亲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难民们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地主官僚却仍然日日欢歌宴舞。祖逖憎恨地主官僚,他仗义疏财,体恤人民,决心收复故土,得到乡亲们的支持。
祖逖日夜不忘中原故土,坐卧不安,食之无味。他屡次自告奋勇请求皇帝派他北伐中原并曾慷慨激昂地对皇帝司马懿说:“现在中原百姓遭受战乱和残酷压迫,都有一致御侮的决心。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去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会群起响应,国耻一定可雪。”司马懿为了巩固政权,争取人心,同意了祖逖的请求,但只给他一千的粮饷,三千匹布,至于兵员、武器,全让他设法筹募。祖逖很珍惜这个机会,他整编随同自己从北方来的乡亲,组成一支强健的队伍。公元313年,挥师北上,横渡长江。船行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想到多年来报国的宿愿终于实现,不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面对苍天,用木桨在船舷上猛地一击,发誓说:“我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人们把这一做法用“击楫中流”来概括。
祖逖誓言如洪钟般响亮,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行动,激励着出征的壮士,顿时,军队士气大振。
渡江后,祖逖在淮阳安营扎寨,一面招兵买马,组成一支义勇军,开始向北推进,祖逖北上后,争取团结抗敌力量,加上勇敢善战,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收复了淮河以南的全都领土。祖逖深得人心,声威大振。他厉兵秣马,准备乘胜前进,收复黄河以北故土,但皇帝害怕祖逖势力过于强大不易控制,就想办法牵制他。祖逖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忧虑愤懑加上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他就象诸葛亮当年辅佐刘备准备北定中原一样,出师未捷,含恨而死。
祖逖一生忧国忧民,虽然大业未就,但他爱国爱民,富有理想,有抱负,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