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2900000002

第2章 《说文》会意字概况(1)

会意研究小史

古人对于会意的研究,大体是依托于“六书”框架,围绕着许慎的定义展开的。20世纪初叶西学东渐以后,沈兼士、唐兰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会意字研究开始纳入新的框架。本节以时间为线索,探索前人对“会意”概念认识的历史流变,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

2.1.1东汉学者言及“六书”者主要有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地官·保氏》“六书”注)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今本作‘察而可见’,据段注本改),‘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叙》)

这三家除了“六书”的次第不一样外,所用名称也有所不同,班固谓“象意”,郑众、许慎谓“会意”。关于二者的区别,清代的叶德辉曾分析原因道:“会意与象意,其名义之异,一在文少之时,一在字多之时。班固以前文少,故象意之名存;许君之时字多,故会意之名存。郑氏注《周礼》保氏六书,亦称会意,不称象意,是时象意之名废久矣。”叶德辉《六书古微·会意说》,收入丁福保辑《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中》“六书总论”,658页。以“文少”、“字多”立论,颇难服人。我们认为,“象意”、“会意”有同有异,其同在于“意”字,也就是表意性,这是六书系统中与“形”、“事”、“声”相并列的一个概念范畴;其异在于,“象意”侧重于“象”,拟象也,拟象其所欲表之意,强调其与“意”的象似性,“会意”则侧重于“会”,会合也,强调其合体性。元代杨桓谓“会意”之“会”为“使人观之而自悟”杨桓《六书统》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七册,19页。,以“会悟”解“会”字,与“象意”之说也有相通之处。

许慎除了像班、郑二氏那样列出六书的名目外,还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举出例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类合谊”为方式、手段,“以见指撝”为目的。此外,许慎还通过“六书”对《说文》这部集大成的文字学著作中的小篆文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证明了“六书”条例对于说明小篆形体结构的适用性。因此,许慎对于“会意”的界说成为后世千百年来的典范,后代学者大多是在许慎的框架下进行修补完善的工作。

不过“象意”的说法后来仍有人使用,明代的杨慎提出“四经二纬”说时仍采用“四象”的名称。参杨慎《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收入《丛书集成初编》,183—184页。唐兰的“三书说”中也有“象意”,不过其范围有所扩大,并且在唐氏那儿,“象意”和“会意”似乎是某种程度上对立的概念。对于许慎的例字“武”、“信”,唐兰等人也提出了异议参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102—103页、105页;唐兰《中国文字学》,71页。(详2.2“会意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班固明确指出包括“会意”在内的“六书”为“造字之本”,这涉及对于“象意(会意)”性质的判定,我们将在2.5“会意的性质”中加以讨论。

2.1.2唐代贾公彦在给《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作疏时指出:“云会意者,武信之类是也。人言为信,止戈为武,会合人意,故云会意也。”《十三经注疏》,731页。将“会意”释作“会合人意”,虽仅增一“人”字,而有深意存焉。此云“会意”在“比类合谊”中不是自为、自在的,不是仅仅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而是有人的主观认知参与其中的,所会者为人心中之意。这启发我们在研究会意字时,要将人的认知因素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考察。

2.1.3南唐徐锴亦承此说,云:“会意者,人事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疑义》卷三九,331页。他不但明言“会意”所表为“人事”,而且指出会意字的表词特点为“虚”,是为了济象形、指事之穷而从“义”的角度来创造的:

会意亦虚也。无形可象,故会合其意。(《说文解字系传·一部》卷一“丄”字,2页)

无形无势此“势”指“指事”,徐锴前言“无形可载,有势可见,则为指事”,故知。,取义垂训,故作会意。(《说文解字系传·疑义》卷三九,331页)

徐氏还将“六书”两两成对分作三组,创“六书三耦说”:

凡指事、象形,义一也。物之实形有可象者则为象形,山川之类皆是物也。指事者,谓物事之虚无不可图画,谓之指事。形则有形可象,事则有事可指,故上下之义无形可象,故以丄丅指事之,有事可指也,故曰象形、指事大同而小异。会意亦虚也。无形可象,故会合其意。以字言之,止戈则为武,止戈,戢兵也;人言必信,故曰“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形声者,实也。形体不相远,不可以别,故以声配之为分异。……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事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转注则形事之别,……假借则一字数用,……。凡六书为三耦也。(《说文解字系传·一部》卷一“丄”字,2页)

由上可知,徐锴区分虚、实的标准是有无“实形”。象形、形声所表有实形,故为“实”;指事、会意“无形可象”,故为“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意字表词的特点,会意字以表意义较为抽象的动词、形容词和难以直接描摹形体的意义较“虚”的名词为主。陈梦家谓徐锴所言“虚”者,是“经过人的心意作用而后了悟”陈梦家《文字学甲编》,收入《中国文字学》,121页。,则与徐锴说的“会意者,人事也”相符合。至于清代王筠谓“会意实,形声虚”王筠《说文释例》卷四,8页。,则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进行的重新划分,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

2.1.4北宋王安石作《字说》,其《序》云:

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从(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四)

这可谓王氏的自然主义文字观,由于他认为字形的“衡从(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故一切说以会意之法,颇遭后人讥弹。沈兼士评价说:“大抵其书仅零星取形声字,一切说之以会意之法,蹈空凭臆,舍实证而尚独断。”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83页。王氏由于文字观的错误导致方法论的荒谬,从而引起会意范畴的无限扩大,“不明六书之法,尽废其五,而专以会意为言”《朱文公集》语,转引自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117页。。尽管王氏对字形的分析中不乏有可取之处,如“人为之谓伪”、“位者人之所立”、“分贝为贫”等,但从总体来说,他对会意字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什么价值。不过,他的研究方法启发了同时代以及后代的学者重新认识形声字声旁的功能,影响了王子韶“右文说”以及其他形声字声旁表义学说的产生及发展。参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117页;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118页。

2.1.5北宋张有云:“会意者,或合其体而兼乎义,或反其文而取乎意,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者也。”赵宧光《六书长笺》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三册,434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有所说的会意,除了前人公认的合体会意外,还有一种“反其文而取乎意”的“独体”会意,这是宋代开始产生的一种新说。两种会意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它们的理解都需要“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表达不是像象形字那样通过客观物象直接表达的,而是需要人的主观认知参与其中,通过思考才能“悟”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有对“会”字的理解似乎是“会合”和“会悟”二者的混合,只不过这种理解是潜在的,直到元代杨桓才明确提出“会意”是“使人观之而自悟”的观点参杨桓《六书统》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七册,19页。。从这一观点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班固所说的“象意”的影子。

2.1.6南宋郑樵在《六书略》中曾有这样两段议论:

象形、指事,文也;会意,字也,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一子一母为谐声。谐声者,一体主义,一体主声。会意者,二体俱主义,合而成字也。其别有二,有同母之合,有异母之合,其主意则一也。(《通志略·六书略第二》,126页)

二母之合为会意。二母者,二体也。有三体之合者,非常道也,故别之。(同上,141页)

郑樵指出“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二母合为会意”,这基本上是符合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精神的。同时他还将会意分作“同母之合”和“异母之合”,因为这两种组合方法的会意字在表词方式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说多为后人采用。不过,郑说也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他所说的“二母合为会意”的“母”隶属于“文”的概念,而郑氏所谓“文”,指的是象形、指事这样的“独体”之“文”,郑氏明确提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七音略第一·七音序》)的概念,见《通志略》,173页。从逻辑上讲,这就将以意符身份参与构字的“合体”之“字”(如“羨”、“盜”中的“”,“蠱”中的“蟲”等)排除于会意字的构形字素之外了,而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另外,郑樵还提出会意字中“三体之合者,非常道也”,寓意是只有“二母之合”组成的会意字才算“常道”,此点常遭人诟病。其实,郑樵在此指出了一个现象,会意字以二合结构占主导地位,三合以至多合结构则居次要地位。至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恐怕要从汉字构形的精要性和汉民族重对称的审美思维特点加以考量了。

2.1.7南宋戴侗《六书故》云:“何谓会意?合文以见意。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两火为炎,三火为焱,此类是也。”赵宧光《六书长笺》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三册,435页。文者为何?戴氏又说:“独立为文,牉合为字。”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6页。戴氏以独体、合体区分文、字,则会意为“字”也。不过他所举例字全为同体会意,范围过狭。

我们认为,戴氏对于会意字研究最有价值的贡献,寓于他的语言文字观中。一方面他强调语言先于文字而存在,因而语词的“义”与“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夫文生于声者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3页)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不同类型的文字具有不同的表词方式:

声与文虽出于人,亦各其自然之征也。有有形而有声者,有有事而有声者,有有意而有声者。有形而有声者,象其形而声从之,求其义于形可也;有事而有声者,指其事而声从之,求其义于事可也;有意而有声者,会其意而声从之,求其义于意可也。是三者虽不求诸声,犹未失其义也。至于谐声,则非声无以辨义矣。(《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4页)

象形、指事、会意是一类,它们分别以形、事、意表语词之义,“是三者虽不求诸声,犹未失其义也”,而这类字的读音,则是与以形、事、意为代表的语词之义联系在一起的语词之音。谐声则与以上三者不同,它是“非声无以辨义”,也就是说,它是通过语言之“声”这个中介来区别意义的。这是将六书分为“意符字”、“音符字”沈兼士语,见《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74页。二系说的萌芽。

由此可以看出,戴氏已意识到会意字是表义字,其表词原理是“会其意”以表义,而其读音则以其“意”为中介,“有意而有声”。朱德熙所说的文字的音“由原语素的音转嫁给字形”朱德熙《在第一次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收入《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就会意字而言,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和我们今天所掌握的会意字的表词原理已大体一致了。

戴氏对于“六书”的另一个观点对我们认识会意字也很有帮助:

六书三十篇,人事居其半。虽然,天地万物之繁亦人也。天地万物,人所事也。非人,则天地万物之名不立,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6页)

“万物皆备于我”原本是一个哲学命题,出自《孟子·尽心上》,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戴氏借用此语,就是要说明以六书造成的汉字,直接描写人事的居其半,不直接描写人事的天地万物,也都带上了人事的色彩,拿姜亮夫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以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发的。……总之,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姜亮夫《古文字学》,68页。。这是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朴素的认知论,给我们今天从认知的视角研究会意字以很大的启示。

2.1.8元代杨桓对会意的定义可谓别具一格:

会意者何?形者,体也,常也。而其用也,其动也,其变也,各有意主焉,故必假其形之用、之动、之变以示其意,使人观之而自悟,故谓之会意。(《六书统》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七册,19页)

会意者,写天地万物变动之意,使人观之而自晓自会也。然意因形而生,故意不能独见,必假其形之变而意见焉。盖形,体也;意,用也。形意相从,体用一致,必先明其形,则意无不了然而自会矣,故曰会意。(同上卷二,47页)

杨氏之论可观者有二:

其一,会意是“假形之变”以使人观之而“自悟”、而“自晓自会”。由此可见,杨氏是以“会悟”来解释“会意”之“会”的。因此,他所谓会意字,就不限于两体或多体会合者,许多独体的“形之变”者也包含在其中,如:

(夕),莫也。取日半沉之形以見意,或取月生明之形以見意。本书引用古代辞书相关条目时,为避免产生歧义,一律据原文采用繁体。下同。

(曰),發語口皃也。象口開,自中一氣出以見意。

(左),輔手也。象臂、手自左向右以見意。

(右),勞手也。象厷、臂、手指自右向左之形以見意。

这些“形之变”者“各有意主焉”,要依靠人的主观认知参与其中,“使人观之而自悟”。

其二,会意所表者,不同于象形所表之“体也”、“常也”,而是“假其形之用、之动、之变”以“写天地万物变动之意”。这与会意字所表以较抽象的动词、形容词和难以直接描摹形体的意义较虚的名词为主之特点相符。

杨桓所谓“会意”虽与许慎“比类合谊”之旨不完全相合,但若追本溯源,其说似乎与班固、张有之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对明代赵古则、王应电的会意学说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从“六书”的系统性来看,将“比类合谊”的会意字与“假其形之变而意见”的表意字共厕于“会意”的名下,终觉不伦,故后人颇有訾议。清代王筠评之曰:“会者,合也;合谊,即会意之正解,……不作会悟解也。”王筠《说文释例》卷四,81页。因而此派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小。不过杨桓强调会意的体悟性、认知性以及会意表词的抽象性,对我们今天研究会意字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2.1.9明代赵古则在谈到“会意”时说:

会意者,或合其体而兼乎义,或反其文而取乎意,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者也。其书出于象形、指事。……其别有五:曰反体会意,曰省体会意,曰同体会意,曰二体会意,曰三四五体会意。(《六书本义纲领·会意论》)

前面完全袭用张有的说法,后面谈到独体会意时,除了有“反体”以外,还增加了“省体”一门(例字为“月”省为“夕”),此即杨桓所谓“形之变”者。

2.1.10明代王应电在赵古则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生发:

同类推荐
  • 西方文论史纲

    西方文论史纲

    本书主要是以大的文学思潮为背景,着重介绍在众多思潮涌动中所出现的无法避开也不应当避开的文论家的重要文论思想。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增加述评的分量,加大了篇幅,譬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论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文论。这是因为俄国现实主义文论对现当代中国的文论学习和研究产生了而且依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对于现象学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和解构主义文论等等,我们还是加重了介绍比例,那是因为它们的文论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影响作用。但总体上还是秉着一个在“大思潮和大家不可漏”的前提下简洁明晰、提纲挈领地、历时性地介绍西方文论。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 千古奇案(下)

    千古奇案(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12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稿以时间线索为经、空间线索为纬,纵横交织。纵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根基,以清末第一批少年出国留学为起点,分四个阶段(清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当今),全面检索大时代、大交融、大潮流、大变化背景下中华少年成长的总体特性与普遍规律。本书稿将思想性、功能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宏观描绘与个案解剖结合,既有生动叙述,又有思想深处的共鸣。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热门推荐
  • 他似温柔风

    他似温柔风

    “我也不是什么大神我不优秀不自信一道题都要思考好久对未来不自知还不懂爱”“可我就想离你近点儿我想对你好”“所以,你能不能把心动连带着喜欢一起给我”“当然要和江果一定要修成正果呀”
  • 空之横向轨迹

    空之横向轨迹

    七曜会认为……盟主认为……第一骑士认为……艾丝蒂尔认为……“真是的,都这么认为来,认为去,有意思么……”横向的轨迹,不仅划断了天空,也划出了最灿烂的光辉。
  • 复仇女王泪落殇

    复仇女王泪落殇

    她,冷酷无情;他,冰山冷漠。她,火爆活泼;他,花心风流。她,调皮可爱;他,阳光帅气。她们和他们中间间隔了太多了,他们爱过,死过,恨过,失忆过,心痛过······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们和她们的结果到底如何。对仇家的复仇,是否因为他们而放弃···太多的未知在前方了,他们惧怕了还是战胜了?另外本书还客串TFBOYS三位巨星,敬请期待。
  • 魔兽怪物狂召唤

    魔兽怪物狂召唤

    携带着魔兽世界怪物图鉴穿越了!!!在一个战魂的世界中,罗越的战魂就是无穷无尽的魔兽世界怪物。……“有我在,你们的战魂永远只是二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狐生难为

    狐生难为

    他是远古上神,众神之首,天地蕴育而生,统三界掌九州。她是青丘山上的一只小狐狸,终日“努力”修炼,只为幻化成人。传闻上神面如冠玉,丰神俊秀。只可惜上神不近女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让想讨好上神的众仙们长吁短叹,谁知竟被一只小狐狸所俘获。
  • 仙侠春秋传

    仙侠春秋传

    修仙路上漫漫,人生几度得求。这是以一个宗门弟子领取宗门任务回到故国担任护国仙师为开端故事。
  • 爱情花落又花开

    爱情花落又花开

    她,崔氏集团的千金;他,欧阳氏集团的少爷;他,圣帮首领,世界第一解码高手,世界第一杀手。他们阴差阳错的爱情,会有什么故事。但女主角掉入悬崖,竟穿越了,纳尼,什么狗血剧情,还要跳悬崖才能回去,哎,没办法,带着这个幼稚的太子回去吧三年的逃避,三年的抉择,她到底会选择谁,作者保证,结局是个喜剧呢【弃文】
  • 大汉设计师

    大汉设计师

    新朝是一个不被正史所承认的朝代,王莽是一个被曲解的非常厉害的皇帝。关于王莽的穿越者身份和刘秀的大魔导师身份,历来争论不休,来自后世的姚光,有幸回到这个时代,见证并参与这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当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时,才发现历史上的这些大牛们,其实是一群逗比:扬雄:“师弟,来看看为兄最近的新作,当得起圣人圣言吗?”王莽:“小子,钱都留给你了,就设一个奥斯卡王莽奖,还有,我的墓碑做成小金人样式。”刘秀:“去你妹的大魔导师,你看我像吗?我是一个良民。”刘縯:“不造反,人生没有意义,造反有理!”
  • 等到三月烟花情凉

    等到三月烟花情凉

    那年他突然出现惊醒了沉醉在亲情的幸福之中的她,他说:“我会帮你完成你妈妈的遗愿,等我。18岁时我定会归来,那时便带你一起俯视大地!”不明所以的她听了之后,开始有了提防之心。今年她年满18,誓言之期已到。只是却迟迟不见那个立誓言的人,她并没有忘记他的话。这几年来,她明白了许多的事情。她以前真的很傻,傻到有人谋害她,她都不知。现在已经不是了,她很感谢他的忠告!她有两个哥哥,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两个哥哥对她很好。是唯一一个以真心对她的人,可他们的妈妈害死了她的妈妈,这有怎能轻而一举的忘记。可是她不傻,她是人,有血有肉的人。她也有感情,她不会忘记当初他们对她的好。王者归来,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