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承受压力,自己就能成为钢铁巨人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失败者,只因没有坚强的自信力,他们所接近的也无非是些心神不定、犹豫怯懦之辈,他们三心二意,永无决定事情的能力。他们自身明明有着一种成功的要素,却被自己活生生地推了出去。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很快就会放弃努力,不再坚持尝试,而且我们不再努力的理由通常是不充足的。我们常说:“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无法改变自己。”其实,我们是能够改变的。
“跌倒了再站起来,在失败中求胜利。”这是历代伟人的成功秘诀。有人问一个孩子,他是怎样学会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使得个人成功,使得军队胜利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跌倒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是失败。
成大事者总爱激发自己个人的进取心,并把这种习惯贯彻到每一天、每一个行动中。
也许你有十个、二十个,也许只有七八个,不管这些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全部把它写下来;先不要设定期限,再从全部目标中选出四个最重要、最想要在今年达成的目标,再选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为核心目标。
人生第一原理:自己拯救自己世上的每个人,只有当他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才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奋斗,因为主宰命运沉浮的只能是他自己的努力,他必须学会自救,否则生命之舟就会沉没。
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绝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处境是最有意义的,它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让人全力以赴,就像十万火急的关头,一场火灾或别的什么灾难会激发出当事人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一股力量。危急关头,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为他解了围。他觉得自己成了个巨人,他完成了危机出现之前根本无力做成的事情。当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当他被困在出了事故、随时都会着火的车子里,当他乘坐的船即将沉没时,他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自己拯救自己”是成大事的天规!是有自己把自己当对手,才能成大事。如果养成一种被救的习惯,则使人生必为败局。成大事者的习惯之是:强调自救!
当人类不必为满足自身需要去努力自救时,人往往就退化为动物了。贫困一直是人类前进的驱动器,而需要则是鞭策人类从野蛮状态进入高级文明的真正动力。
发明家面对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消瘦饥饿的脸,感受到了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于是掌握了能够制造奇迹的力量。在贫困与需要的压力之下,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直到被考验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潜力。重大危机总是能开掘出深藏在我们身上的自救意识与潜能,而平时它则是潜伏着的。只在危急关头才会显现出来,因为平时我们不知道怎样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寻获它。有一个孩子告诉他爸爸,他看见过一只土拨鼠上树。他爸爸说那不可能,因为土拨鼠是不会爬树的。男孩坚持说,有一只狗站在土拨鼠和它的洞穴之间,于是它就爬到树上去了,因为它别无选择。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做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那仅仅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自救完全能够取代朋友、影响力、金钱和门第带来的帮助。它比别的人性品质能战胜更多的障碍,克服更多的困难,成就更多的事业,完成更多的发明。
敢于自救、不惧困难、在障碍面前毫不犹豫,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有足够信心的人———就是一个会获得成大事的人。很多人一生无所建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害怕做事、缺乏信心。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争取主动。他们总是谨小慎微,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他们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要先弄清楚别人的立场,看别人是否赞同他们,所以这样一来,他们的观点就仅仅是别人观点的修订版而已。
爱真实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同样,人的天性也爱那些有主见并敢于发表主见、有信仰并敢于实践信仰、有信心并敢于依靠信心的人。
我们鄙视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那些人。他们总是担心会与别人的观点相左,总是担心冒犯了别人。我们尊敬并愿意效仿的人应该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勇于挺身而出、不畏人言、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不会因为不被人理解而心灰意冷,因为他知道,只有目光远大的人才能看见他的目标,而他周围的大多数人都目光短浅,对他的目标视而不见。
要相信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有目的的,是为了造就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是扮演一个别人替代不了的角色,因为每个人在这场盛大的人生戏剧中都扮演着自己自救的角色。如果你不扮演这个角色,这出戏就有缺陷了。
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这样的片段:两个本是对手的人,其中一方落难后得到另一方的救助,尔后两人成了亲密的朋友。敌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大多数人是我们的朋友,因此,保持一颗同情心至关重要。救人一时之急,会得到他人一世之爱戴,何乐而不为?
当然,救助或帮助他人是要暂时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个人利益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救助他人,也是自救的一种高明的策略与方法。
大家都知道“马歇尔计划”,如果当时美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不拿出那么多钱来振兴西欧,它会长时间保持霸主地位吗?它的计划一方面帮助了欧洲各国,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国际市场,繁荣了国内市场,使其本国的经济有了良性发展的大环境。
再比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微软公司,他们在竞争与合作这方面就高人一筹。当年微软和苹果争雄时,因为微软公司的“兼容”,允许各大电脑厂商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为世界软件业巨头,相反,苹果的不兼容则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以至于倒闭。
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今天你投别人以桃,他可能不会马上报之以李,但他早晚会记住你的好处,也许会在你不如意时给你以回报。退一万步来说,你好心帮帮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你的厚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日后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你的事情,这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吗?
记住一句话:上苍只救自救的人!
在挫折困难面前必须更坚强毫无疑问,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如何面对困难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少数人把困难看做一次机遇和挑战,他们往往在困难面前毫不犹豫地采取主动,这些人通常是成功者;而多数人只是被动逃避困难,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也足以摧毁他的意志,面对困难,你很容易陷入一种无力的状态之中。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能从绝望的处境中逃脱的人,必能学会坚强的意志,所以不要只是一味地烦恼,应立即采取行动,使自己从绝望中逃出来,你要相信新的一天会将你带到新的地方去。”
你觉得“信心”是一种摸不到、不实在的东西吗?你觉得它无法达到我们一再向你保证的那些目的吗?现在就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你了解:在百万分之一的求生几率之下,如何靠着信心的力量解救一个人的生命。
1946年9月,有一位名叫威廉的水兵,被大浪冲下甲板。他身上并没有穿着救生衣。当时是凌晨4点,他置身茫茫大海,远离海岸。没有人知道他上了甲板,当他落水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获救的机会几乎是零。可是,年轻的威廉并不惊慌失措,他把身上的粗棉布衣脱下,同时在裤脚打结,让里头充满空气,把它当做临时的救生圈。
根据他事后的追述,当时他力图镇定。他以一个下士的训练告诉自己:“不要担心未来。”他想,8点集合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他不在船上,然后会派出救生艇出来搜救他,因为他们这条战舰的航行路线,跟一般商船的路线是大不相同的。他异常地镇定,偶尔还试着把头靠在充气的棉布衣上休息。可是,波浪却不停地拍打着他,让他无法入睡。他抑制心中的恐惧,依赖他的信心,不断地暗自祈祷:“主,请救救我吧!主,请救救我吧!”
可是,隔天早上,依然没有船只的影子,他开始有些消沉。由于受到海浪拍打,并喝了不少海水,他的身体变得相当虚弱。可是,他不曾失去信心,仍然不停地祈祷:“主啊,请你救救我吧!”
那天下午3点,也就是在他落水后的11个小时,他被一艘叫“执行者”的美国货轮上的水手发现,而他们都觉得相当吃惊。可是,更令他们难以理解的是,船长说不出他为什么要把船从平日的航线,更改为跟威廉所搭的战舰交叉的航线。要是他们不这么做的话,他根本无法经过原本在几百里外大洋中,
等候救援的威廉身边。
当威廉被救上来时,精神还算不错。他独自走上“执行者”的绳梯,而船上的水手都为他欢呼。
读过这篇报导后,你是否还会对“对那些满怀信心的人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这句话,有所怀疑呢?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那位船长改变航线,将船航行到大洋中,把一个坚信自己信念的人救起来呢?
心灵和精神影响所及的范围是没有极限的。你有多大的信心呢?在读过这个故事后,该会更坚定吧。你也许没有机会在这种急迫的环境里,去测试自己的信心,因此,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你大可很轻易地去完成。要是你坚守信念的话,在某些年后,你将会有所成就的。
而这种信心应该是明确的,期望性的,毅然的,真诚的,要不然它便产生不出“特别的力量”,对你也就无所作用。万一身处险境,千万不要期待能在某一时间内得到回应,因为上天是不会在这段时间内觉察到的。限定时间将使你紧张,对自己能否及时得到援助也会感到怀疑。
你所要做的,只是确信救援会及时来到。威廉就是以如此的心态,以上天所给予的本能寻求挣脱命运束缚,进而获得“上天”提供的援助和指引,最终战胜危难。
在他满怀信心,口中复诵“主啊,请你救救我吧”时,威廉对自己没有丝毫怀疑。他一直深信自己将会被解救,而事实也果真如此。
永远地摒除心中的疑难,因为“只要坚信,梦想便会成真”。下面介绍三种摆脱困难的方法。
第一个困难的解脱法:
困难真的是“永远存在”的吗?你可以先不要给自己一个结论,朝它可能是暂时性方面想想看。也许你很幸运地在仔细考虑之后,发现那困难的确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但如果你始终无法找到有力的证据,那么索性不要找现实中的证据了,用你的想像力反复告诉自己“这一切总会过去”,多重复几次你一定会从第一种陷阱中爬出来。
第二个困难的解脱法:
是问题“无所不在”,还是你把问题一直带在心里?不要轻易成为问题的牺牲品。
换个角度,不要再去想那个“无所不在”的困难,而多花些心思用在解决问题上,也许那个“无所不在”的问题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即使无法解决这个“无所不在”的问题,也不用每时每刻把它挂在心上,因为这个问题最多只能影响你的一部分,如果它毁掉了你的全部生活,也是你那个“无所不在”的想法助长了它的破坏力。
“无所不在”的问题对你的整个生命来说,只是个小问题,试着去解决,解决不了就把它丢掉。
第三个困难的解脱法:
有人出了问题,他大声叫道:“见鬼,我又出错了,一切都没错,只有我是错误的!”
把所有问题全部往身上揽并不是一种美德,这种习惯的养成最初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错误由你而发生,于是让你产生这种“一切都因为我才”的怀疑,然后你自己把这种怀疑变成一种反面的信念。于是你真的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当第一个问题出现时,千万不要让自己有机会产生这种“问题在我”的怀疑。
亿万富翁也会有破产的一天,所以你不必为自己的有限储蓄不思进取,最可靠的保证是你每天都在进步而不是倒退。只有那种进取的生活才是最令人放心和欣慰的。
挺直腰板即为一等英雄好汉在挫折面前因浑身发抖,而低下头的人,最突出的习惯特点是放弃努力,不去坚持尝试新的出路。而成大事者的习惯恰好与之相反,敢于在挫折面前挺直腰板,坚持韧性,反复地从各个方面与挫折周旋和较量。因此,在成大事者的人生辞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习惯正在于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很快就会放弃努力,不再坚持尝试,而且我们不再努力的理由通常是不充足的。我们常说:“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无法改变自己。”其实,我们是能够改变的。
人人都会遇到挫折。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种种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障碍和干扰,从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挫折使人产生或轻或重的挫折感———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有人称之为“心理停滞状态”。这种状态,有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在一次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平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未被录取而自杀了。
三天后,招聘结束了。当企业负责人查询电脑整理资料时,竟意外地发现,那个自杀的应聘者其实是成绩最好的,只是由于电脑的失误,才导致他落榜。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深深为之惋惜的不幸事件。而更令人深思的,还是那位企业负责人在真相大白后说的一段话:“我为电脑操作失误深表歉疚,为这位大学生的不幸感到惋惜。但从企业的角度,我却感谢这次事件和这场特殊的考试。我为我的公司庆幸。”
他的话不无道理。不能对待挫折的人无法胜任许多正常的工作;不能战胜挫折的人决不可能成为事业上的成大事者。每一个人,甚至在最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挫折是短暂的,有的却是长时间的;有的比较严重,也有的则较轻微。人们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会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地去克服挫折;另一些人却往往萎靡不振,甚至精神崩溃。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反应,其实就是个体之间挫折容忍力的差异。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是指个人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成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挫折不等于失败。失败尚且有可能转化为成大事,何况随处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那些一时一事的挫折呢?
著名成大事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解释失败与挫折:“这里,先让我们说明‘失败’与‘暂时挫折’之间的差别。且让我们看看,那种经常被视为“失败”的事是否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性的挫折而已。”
有时候,我甚至认为,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是一种幸运,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的但却是更正确或者更美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