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1814年9月,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将欧洲各国的代表请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会议长达10个多月,名义上是重建被拿破仑战争破坏了的欧洲和平,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界、复辟王朝、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处理反拿破仑战争善后事宜的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国皇帝弗兰茨一世、以及其他国家的亲王大公等。战败国法国的外长塔列兰列席会议。
开幕式后,就开始了昼夜不停的游乐。舞会、狩猎、游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各国代表深溺其中,在舞会和酒宴上大出风头,又在狩猎野餐中大尽其兴。维也纳街头车水马龙,时常闪现代表们活跃的身影。
除开幕式和闭幕式外,居然一次正式会议都没有举行。这是开什么会呢?其实,这是一次复辟和分赃的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并重新划分欧洲的版图。
当时,与会各国代表都心怀鬼胎,所以歌舞升平的背后是矛盾重重。实际上,这次会议的真正主宰和操纵者是俄、英、普、奥四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瑞、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随行人员——普鲁士首席部长哈登堡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成为会议的“四巨头”。会议的一切问题都由这四国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秘密决定。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使自己成为欧洲霸主,施展各种诡计,使欧洲各国尤其是西欧各大国之间相互争执、产生敌对,以互相牵制。而自己则提出要独占拿破仑时期建立的华沙大公国。他还提出将萨克森让给普鲁士。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瑞则竭尽全力削弱法国,并拉拢普、奥同俄、法抗衡,以形成欧洲大陆的均势。同时,英、法、奥又联合起来,限制普鲁士的势力。
普鲁士首席部长哈登堡主张坚决严惩法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他要求占有萨克森,以确保德意志的霸权。普鲁士跟俄国联合起来。
而东道主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更是活跃,他主张恢复奥地利对意大利的统治,欲取得在中欧和德意志的霸权。
这样,以俄、普为一方,以英、奥、法为另一方,代表们争吵不休,面红耳赤。争吵持续了五个月,仍然没结果,达不成任何协议。梅特涅只好一面继续与另外三个巨头讨价还价,一面继续指示接待部门安排好其他各国代表的玩乐活动。按照梅特涅的安排,其他与会国的代表只能尽情地吃喝玩乐,不能了解会议内幕,也无须表决。
正在维也纳乱得一团糟的时候,被流放的拿破仑神奇般地脱离流放地,于1815年3月1日出现在法国的如安港。紧接着,他回到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政权,第二次登上帝位。这令正在维也纳争吵的会议代表们目瞪口呆。
由于对拿破仑的共同仇恨,更重要的是对拿破仑的共同惧怕,他们停止了争吵。各国再次组成反法同盟,集结一百万兵力,向拿破仑开战。与此同时,分赃也因形势所迫有了眉目。1815年6月9日,与会代表匆匆忙忙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
根据《最后总决议》,欧洲各国封建王朝恢复统治,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封建王朝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的旧王夺回王位。从而出现了全欧洲规模的复辟浪潮。通过《最后总决议》,各国各得其所。沙皇俄国获得了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并继续占有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还与奥、普两国共同“保护”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英国除继续占有马耳他,从法国手里获得多巴哥、圣路西亚和毛里求斯外,还从荷兰手里夺得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加强了其海上霸权地位。普鲁士抢得了波兹南和格旦斯克地区。奥地利在夺得了加里西亚的同时,又成为意大利半岛的实际统治者。
《最后总决议》还规定建立德意志邦联,邦联由三十四个邦国、四个自由市组成,其中两个最大的邦是奥地利和普鲁士。邦联设立一个由各邦代表组成的“邦联议会”,由奥地担任会议主席。西班牙波旁王朝则取得了对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权。在《最后总决议》中,还对战败国法国作出了惩罚性规定:法国必须恢复到1792年时的疆界;法国的五十三个海陆军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三至五年;法国必须交出全部海军;法国必须赔偿七亿法郎。
同时,比利时被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兼治卢森堡王国;撒丁王国收回萨伏依和尼斯、热那亚。瑞士被宣布为永久中立国。
维也纳会议所建立起来的反动秩序,史称“维也纳体系”。为巩固这一体系,1815年9月,俄、普、奥结成“神圣同盟”。不久,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加入。此后,俄、英、普、奥四国又结成四国同盟,以维护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保持欧洲均势。
从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开始,欧洲进入一个黑暗时期。复辟势力不顾各国人民日渐增强的民主意识和一些弱小国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然而,欧洲各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从19世纪20年代起,欧洲许多国家燃起的革命烈火,使维也纳体系危机四伏,复辟势力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到19世纪30年代,维也纳体系终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