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秦灭六国
秦国到秦王赢政继承王位时,无论在经济力量、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形势上,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而且为了加快统一步伐,秦王在清除国内敌对势力的同时,礼贤下士,搜罗人才,重新组织了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嬴政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换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秦国首先向韩国起兵,韩国不堪一击,秦王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但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秦王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军又分兵两路,大举攻赵,俘获赵王;赵公子嘉带数百人逃奔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自立为代王。
秦军在追逐赵公子嘉时,到达燕国的西南边境,兵临易水,震动燕国。燕国的太子丹,曾被送去秦国做人质,刚从咸阳(今属陕西)逃出回国,对秦恨之入骨。他认为:用燕军去抗秦,简直是以卵击石,不堪设想;合纵诸侯,也为时已晚,因为韩国已经灭亡,赵国也基本上不存在了,其余各国都朝不保夕,难以联兵;惟一的办法就是派死士刺杀秦王,以延缓秦国的进兵,然后再合纵诸侯自保。于是,他不惜任何代价,到处访求刺客,导演了“荆轲刺秦王”的惊险一幕。
秦王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壮士荆轲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大清河上源支流)慷慨悲歌,别过太子丹及好友高渐离后,和秦舞阳一道,带着秦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用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东,为燕国富饶地带)地图裹藏的匕首,以燕国向秦王献地使者的身份,来到秦都咸阳。
秦王嬴政召见荆轲的那一天,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人一前一后地走进了咸阳宫。两人走到大殿的台阶前时,秦舞阳已经吓得面容失色,浑身颤抖。秦国的群臣都觉得奇怪。荆轲回头看了一下秦舞阳,笑着上前谢罪道:“这是个乡下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才会吓得发抖,请大王别介意。”秦王便对荆轲说:“把他捧着的地图呈上来。”
荆轲将地图呈给秦王,秦王把地图展开,图卷展到最后,便露出了匕首。
荆轲趁机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抄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见匕首刺来,挺身站起,向后躲去,挣断了半幅袖子。秦王慌忙伸手去拔佩剑,谁知剑身太长,卡在剑鞘里边抽不出来,只好绕着大殿的柱子奔逃,荆轲紧追不舍。
群臣都被吓呆了,全都慌了手脚。秦国的法律规定,群臣上殿,都不得携带任何武器,而手持兵器的侍卫们又都守卫在殿下,没有秦王的旨意不许上殿来。此刻情况危急,来不及召唤殿下的卫士,仓皇间群臣也没有合手的东西能够击打荆轲,只好徒手和他搏斗。
正在此时,侍从医生夏无且将他的药囊掷向荆轲,将荆轲阻了一阻。而秦王正绕着柱子奔逃,一时慌张,不知道怎样才好。群臣见状叫道:“大王把剑推到背上拔!”秦王恍然大悟,把剑推到背上,一下子拔剑出鞘,砍向荆轲,将荆轲的左腿砍断。荆轲断了腿,无法再接近秦王,便举起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匕首击中了柱子,没有掷中秦王。秦王用剑再一次砍向荆轲,片刻之间将荆轲砍伤了八处。
荆轲知道刺杀失败了,便倚着殿柱,坐在地上大笑,骂道:“大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劫持你,逼你订下和平条约来回报太子!”
秦王的侍卫们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
行刺事件使秦王大怒,他大举征伐燕国,燕王被迫杀了太子丹,将他的头颅奉献给秦军求和。从此,秦王愈发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攻魏,掘引黄河、鸿沟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被俘,魏国灭亡。
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想一举灭楚,他问年轻将军李信需用多少军队,李信回答:“不超过20万人。”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非60万人不可。”
秦王说:“王将军老了,那么怯懦。李将军果然气势壮勇,所言极是。”
于是,他派李信和蒙武率军20万南下灭楚。王翦见秦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称病告老还乡,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闲居。结果,李信所部秦军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阵亡7个都尉,狼狈撤回。
秦王接到报告,大为恼火,立即骑马驰奔频阳,当面向王翦道歉:“当初不信将军之言,李信果然羞辱了秦军。现楚兵正在西进,将军虽然有病,就忍心扔下我不管吗?”王翦说:“老臣体弱多病,精神混乱,大王还是选择能干的将领吧。”秦始皇说:“事情已经过去,都是我的错误,将军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大王一定要用臣伐楚,还是非60万人不可。”秦王说:“我这次来,就是听取将军意见的。”于是将60万军队如数交与王翦率领,并亲自为他送行。
临别之时,王翦请求秦王赐予他大片的田宅美池,秦王说:“将军放心走吧,难道还担忧贫困吗?”王翦说:“为大王领兵出征,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还看重老臣的时候,老臣也及时请求些田产作为子孙的基业。”秦王听后大笑。
王翦告别秦王,一路上又派回五批使者叮嘱此事。有人认为:身为将军,三番五次向君主讨赏,像个要饭的,有点儿过分了。王翦说:“不然。大王为人多虑,不相信人。现在掏空秦国精兵专门委交给我,我不多为子孙请求田宅表明自己,反要大王坐在朝中怀疑我吗?”
王翦率军深入楚境,稳扎稳打,连连击败楚军,楚将项燕自杀,楚王负刍被俘。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又平定楚的江南地区,设置了会稽郡(今江苏苏州)。王翦用兵三年,楚国全部灭亡。
灭楚的同年,秦王派王贲进攻燕的辽东,俘获了燕王喜,燕国灭亡。接着回兵进攻代郡,俘获了代王嘉,赵国也彻底灭亡。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齐国长期屈服于秦,苟且偷安,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建,齐国灭亡。
从此,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嬴政从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历经九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时,嬴政才38岁。
一统天下破旧立新
武力统一完成之后,国内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地域差异依然存在,秦王赢政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创立了空前庞大和统一的封建帝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战争刚一结束,赢政就首先宣布了吞并山东六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理由是韩、赵、魏、楚背叛盟约,燕、齐敌视秦国,所以要全部消灭。同时,他还展开宣传,在舆论上使秦王朝的统治名正言顺。除此之外,赢政又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告祭天神地祗,把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进一步确立起来。
秦王嬴政还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君王权位的问题对于赢政来说是个重大问题。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继续称“王”不足以称成功,于是命令臣下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而尊称赢政为“泰皇”。赢政不满,于是把“泰”字去掉取“皇”,采用上古时“帝”位号,称“皇帝”。又下令取消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依次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帝自称“朕”,大印称“玺”,命称为“制”,令称为“诏”。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导致了天下大乱。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
秦始皇设置的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层层控制、权力向上集中的作用,从朝廷到地方,从郡县到乡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最后集中到朝廷,再通过朝廷集中于皇帝手中。这套行政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法制外,秦始皇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统一措施。秦始皇平定六国前,原来的六国都有着不同的制度、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如果想要保持国家的长久统一,就必须先将这些事情统一起来。于是,秦始皇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诏书,规定依秦制划一全国度量衡标准,度量衡器由官府遵诏书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造。凡制造度量衡器,皆需铸刻诏书全文。这一措施,结束了战国以来度量衡制不一的局面。
秦始皇下令废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国刀、币、钱及郢爰等,以秦制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重二十两;铜币为下币,重半两;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物只做器饰珍藏,不能充作货币。金、铜货币成为流通全国的法定铸币。
战国时,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各国文字不统一,不但字体不同,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严重障碍,于是秦始皇责令丞相李斯负责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新字体作为官方文字。李斯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并使之成为秦代官方文字。
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并便于政令军情的传送和商旅车货的往来,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筑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各地辐射,东至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北抵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西至陇西(今甘肃临洮),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驰道宽五十步,路基均用铁锤夯实,较为坚固。道中央宽三丈,为车马专用道路,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株,作为标志。驰道两旁辅以小径,为百姓行走之途。
继这项工程之后,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将蒙恬主持拓筑从九原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间凿山填谷1800余里,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难题。
上述两项工程均极为浩大,历时数年,花去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驰道、直道修成之后,极大地方便了整个国家的陆路交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些工程作为秦始皇“车同轨”的大一统政策的主要措施,更是迅速促进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有效地维护了秦朝的统治。
为了抗击匈奴,秦始皇还在帝国的北疆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秦王朝的巩固。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迹之一。
秦始皇的全面改革,树立了皇帝的至上权威,确定了秦朝的正统地位,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制度,颁布了各项统一法规,划定了统一的国家疆域。一个空前庞大的封建帝国——秦王朝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