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学生学习常规管理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正是学习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日常的教务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学习常规管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它覆盖了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制度的管理,一是学生学习的辅导。
学习制度的管理
学习制度的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这些学习制度包括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和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学习制度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与考核的管理、学生升留级与毕业的管理等。
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不得无故缺课,不得迟到早退,请假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应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这些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考查,对纪律性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要进行教育和批评。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对课堂学习的各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例如,要按时进人教室,备好学习用具,要保持课堂安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要让学生熟悉与了解这些要求,并在课堂上反复操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课外学习的管理中,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选择的能力。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作业”的完成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得失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学校加强作业的管理是必要的。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学生课外活动是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体育锻炼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少得惊人。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即:当问到“每周除在学校上体育课外,有没有锻炼时间”时,回答“基本上没有锻炼时间”者,小学生为19.6%,初中生为33.9%,高中生达42.1%;也有59.2%的小学生、37.9%的初中生和33.7%的高中生回答,自己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由此可见,70%以上的中小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到3小时,即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时间。上述调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错,没必要锻炼。有的人怕苦、怕累。怕脏,不愿受那份罪;二是当前学业压力太重,致使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越来越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也被大量的作业挤占。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胖子和“豆芽菜”越来越多,近视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与课外活动少和体育锻炼少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要改善这种状况,学校就要加强对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管理,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作业量着手,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依据,还是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考核能鉴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其长处与不足,预测其发展趋势,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考核的指导思想要正确,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成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有这样的调查,学生普遍关心考试成绩,而且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的成绩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有80%之多。小学生也有71%表示对“考试成绩特别感兴趣”。70%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关心考试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与学习压力过大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为此,学校在平时的考核中,应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不要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也不要根据考试成绩在班上或学校排名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应当确信,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分数更重要。
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校要根据其学习情况,对其做出不同的安排。学业成绩合格者,要升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即升级;对于学习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免修教学大纲中的某一段内容,跨过本应经过的年级而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即跳级;成绩不合格者,就要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即留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尽力避免留级现象的发生。对于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应准许其结束学业,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的辅导
学生学习辅导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不是要学生死记学习方法,而是要诱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1)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管理者首先全方位地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状况,弄清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管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目前,有这样的现象,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回答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坚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新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多给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培养起自信心。
(2)有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那些行之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并介绍和推荐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实践使之变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日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对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持什么态度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某中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你有何感想?”统计结果显示,持赞同态度的家长超过了半数。其二是:“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学习内容去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访问、调查,组织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花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统计结果表明,持赞同态度的家长也超过了半数。可见,家长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实地调查、翻阅课外书籍等,基本上认可。它表明:类似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学校应加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力度。
(3)学习指导还应重视学生的个别指导,特别是提优补差的工作,重点在于基础差的学生的辅导。通过同学间的帮助和教师的补课及课外辅导,形成班级助人为乐的风气,以优化学习环境来促进基础差的学生发挥潜能,强化自学能力,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7.学生生活常规管理
生活常规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培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学生生活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
学生生活管理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目前,中小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比较淡流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题目,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第一题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提倡的是什么?”共列举出16种品行供选择。它们是;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守时、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
统计表明,中小学生认为最应提倡的前4种品行是:平等待人,占9%;责任感,占14%;正直,占9.9%;进取,占8.4%。在中小学生的选择中,若倒数排序,则守时为倒数第一(0.6%),接着是慷慨(0.7%)、坦率(1.7%),守信与合作并列倒数第四(均为2.5%)。
平等、责任感了进取这些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被置于前4位之中,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样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价值观的守时、守信与合作却被列为倒数第一和第四,这是值得反思的。
第二题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不能容忍哪一种?”共列出了14种选择答案,它们是:欺骗、浪费、自私、依赖、吝啬、懒惰、霸道、迷信、不守时、不负责任、歧视妇女、欺软怕硬、虐待动物、歧视外地人。统计表明:中小学生最不能容忍的前5种品行是:欺骗,占13%;霸道,占11%2;歧视妇女,占9.2%;浪费和欺软怕硬并列第五,为8.3%。若倒数排序,吝啬为第一,占1,1%。然后依次是:不守时和歧视外地人并列倒数第二,为1.6%;依赖,为5.1%;迷信,为5.3%;虐待动物,为6.9%。换句话说,不守时、歧视外地人、依赖和迷信这几项被中小学生视为较可容忍的品行,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要守时、准时,要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休息。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成员,学生的一言一行必须与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的要求相一致,即学生的行为必然受到社会规范与要求的制约。因此,对学生生活的常规管理必须要求学生遵循有关社会规范的要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预防不良言行的产生,即培养和形成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应以学生行为守则为基本依据,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基本要求,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本准则,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提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性,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实际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要靠说服教育,但更离不开实际训练。因为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训练中形成的。
(2)加强经常性检查。没有经常性的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陷人放任自流的境地。通过检查,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离标准的差距,也可以使学校明确改进工作的童点。第三,开展评比,树立典型。评比能够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楷模。它比单纯的说教管理,或者强制性的条规约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生活常规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小学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基本上包办了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孩子缺乏生活技能方面的锻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