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一直都提倡孝道,因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孝道,不能行好孝道,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懂得“孝”,做任何事才能更顺利一些;做到“孝”,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孝,是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必修的一门人生课程。父母的言传身教,将会是对孩子最好的“孝”的教育。
孝顺的孩子事事顺利——教孩子认识到“孝”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孝”字是一个象形字,这个象形字点出了孝道的根本意义。“孝”的上面是一个老人——“耂”,下面是一个孩子——“子”,象征着一个孩子背着老人,服侍着老人。
在甲古文中,“孝”字的字形是:上面一位弯腰驼背的老人,下面有一位年轻人撑着,表现的就是一幅年轻人服侍、关照老年人的图画。一个“孝”字,不仅意味着子女要照顾老人,更表现出两代人不能分离的关系。
《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哺育我,即使再劳累也不去计较,这份亲情与恩情广大深厚,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才好。
我国古代儿童启蒙经典《增广贤文》中说:“千经万典,孝悌为先。”而清朝人王永彬更是在他的《围炉夜话》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话:“百善孝为先。”
自古至今,孝都是人们不能回避的话题,孝道也是每个人自小就必须开始培养的美德。
青明8岁那年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去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夏令营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儒家的启蒙经典《弟子规》。一个月之后,夏令营要结束了,营里的老师在闭营式上邀请了营员们的父母,然后让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一下他参加这次夏令营的心得。
青明的妈妈也来了,一个月不见儿子,她真的很想他。看着前面的孩子讲着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想法,青明的妈妈心想:不知道儿子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轮到青明上台了,他站在台上,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原来做人是必须讲孝顺的。”妈妈听后欣慰地笑了,看来儿子的确学到了东西。青明接下来又说:“在来这里之前,我一直认为爸爸妈妈看我不顺眼,看我学习不好就骂我,我每天都想着怎么能除掉他们,我错了。”
妈妈听到这里,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紧接着她泪流满面,她很难想象这样的话竟然是从自己那年仅8岁的儿子口中说出来的……
的确,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青明没有来参加这个夏令营,没有来学习《弟子规》,他今后的人生又将变成怎样呢?现在的许多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孩子的各项能力,但是唯独缺失了对他道德的关注,看到青明的变化,父母是不是也要有所反思呢?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知道应该先教他什么。教孩子做人,才是最优先,也是最根本的,而做人的根本则是“孝道”。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孝,告诉他孝的重大意义。他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学会去尊重别人,才能学会去友爱他人,才能知道凡事要懂礼,才能知道怎样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些都学会了,他的学习、事业才有可能取得成绩,他的生活才会幸福美满。
人的一生就是一座大厦,而孝道则是这座大厦最基本的根基。孝之重,重于万事。父母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让孝道的重大意义慢慢渗透进他的生活,这也是在帮他建立一个牢固的人生根基。
建议一:给孩子多讲孝子的故事
最开始给孩子讲“孝”,他也许并不能深刻领会。更何况,现在的独生子女正在享受全家给他的爱,他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明明是爱的接受方,他为什么还要对父母付出爱?
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别的东西所不能相比的。所以,要多找一些孝子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将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的心都是单纯而又善良的,如果从最开始我们向他传达的就是一个要孝、要善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就会在他的内心扎根。
当然,父母讲给孩子听是最好的,因为爸爸妈妈的声音与感情都会自然地传达到孩子的心中,而全家人围坐的温暖场景也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不过,如果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我们也可以选择有声读物或者动画片。这些方式也能让孩子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在故事中明白道理。
建议二:给孩子多准备一些有关孝道的经典书籍
当孩子慢慢地从故事中了解了孝的基本表现之后,父母可以趁热打铁,为他准备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书籍。《弟子规》、《二十四孝》、《中华美德故事》……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中,对孝的讲解与诠释可以说是深刻透彻。
也许开始的时候,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里面一些深奥的话语,但是这些文字势必会在他的头脑中留下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思考能力都会慢慢提高,那些文字所代表的含义,那些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就能明白了。
父母也可以在一旁给予浅显的解释,让他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这同样能帮助他逐渐领会孝道的意义。
建议三:让孩子了解一些名人孝子
名人,丰功伟业、卓越成就是他们的符号。名人说的话成为名言,名言会起到激励人的作用;而名人做的正确的事,同样也会被人们争相学习。父母可以找一些名人孝子,将他们孝敬父母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带他观看关于他们孝顺的影视剧,让他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体味孝道的真谛。
比如,可以让孩子了解开国将领陈毅元帅的孝敬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抽空回家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当时他的母亲已经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母亲看见陈毅回来很是高兴,但她忽然想起自己刚换下来的尿湿的裤子还放在床边,于是就有些羞涩,连忙叫人把它藏了起来。
陈毅看见母亲后很激动,他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底下了?”母亲一看瞒不过去了,只得说出实情。陈毅听了,连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就已经很难过了。这裤子理应由我去洗,您又何必藏起来呢?”
母亲听了有些为难,旁边的人连忙将那条裤子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立刻就拦了下来,他对母亲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道为我洗了多少次裤子,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这样的裤子,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说完,陈毅把尿湿的裤子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了,洗得干干净净地晾晒了起来,母亲看到此欣慰地笑了。
一个人无论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事业,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好人,还是要考量他的品德,看他是不是孝顺。像陈毅元帅这样孝敬母亲的故事,就会震撼到孩子的内心,如果父母能再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继续教育,那么孝顺这一美好品德就能在他内心生根发芽。
建议四:让孩子明白“孝敬才能成大事”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赋予了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权利。对所有人来说,孝敬父母都应该是义不容辞的事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会有爱心去对待他人,会用感恩之心去回报他人。不懂得孝敬,便不知道尊重,如此就会变得目空一切,进而还会小肚鸡肠,更有可能为了任何事而不择手段。即便现在有了一定的成绩,但迟早会因为心不向善而栽大跟头。
相反,拥有孝敬的心,做出孝敬的事,孝心就会衍生出许多其他的好品德,好品德会给他带来好的人际关系,他也将遇到更多的机遇,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
孝心可以感天动地——让孩子感受孝的神奇力量
关于孝的基本内容,曾经有人将其总结为八个字:奉、敬、遵、关、劝、顺、延、耀。
奉,奉亲养亲,侍奉父母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敬,尊敬父母,凡事都要恭敬;遵,遵照父母的吩咐,依照他们所要求的去办事;关,关心父母,关注他们所有的事;劝,父母有错,不要指责,要细心并耐心地去劝导;顺,对于父母提出的有道理的批评、有意义的建议,要顺从;延,父母的好道德、好品质,良好的家风、传统要能延续;耀,要能自我开拓创新,尽量取得成绩,以光耀门楣,为父母争光。
这样的事情看着似乎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做不好,也许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果做好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许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所以说,孝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给人带来好运,但也同样能给人带来噩运。
《法治快报》在2007年5月16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
广西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突然瘫痪在床,不久就变成了植物人。她的儿子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毅然拒绝了到香港工作的机会,只身回到母亲身边,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将母亲照顾到90岁,母亲活下来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那以后,他开始全天候地伺候母亲。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爬起来,给母亲换洗尿布,擦身,洗脚,然后开始做饭。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他还变着花样地安排膳食。为了省钱,他自己整日吃一些便宜的蔬菜,有时候吃点母亲剩下的鱼骨下饭。
几年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20多公斤。妻子和弟弟劝他休息,并说请个保姆照看,但他却说:“请保姆照料母亲,一来不是自己人,我不放心;二来可以省下钱来给母亲治病,补充营养也需要一大笔钱呢。”
他一直一个人包揽照顾母亲的一切琐事,一有空闲就帮母亲做全身按摩,还不停地和母亲说话、唱母亲爱听的歌。一连四年,他倾尽自己的全力照顾着母亲。最终,母亲的眼睛会动了,手脚也会动了,竟然还咧开嘴笑了。就连医学专家都连声大呼:“这是个奇迹!”
这就是孝心那神奇的力量,它感动了天地,让一位母亲的生命得以延续。《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我们不得不感叹这种超越了现代任何一种科技手段的力量,尽管看不见它,但它却真实存在。
如果不孝,这股力量一样也会发挥作用。有一个人就曾经讲过他自己家乡的一件事:
村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住着兄弟二人和母亲。弟弟很孝顺母亲,但哥哥却对母亲很恶劣。这个大儿子平日里不但欺行霸市、鱼肉乡民,而且还变着花样地折磨自己的母亲。老母亲已经70多岁了,但她每天吃的却是剩菜剩汤,不但被儿子百般辱骂,还要为他们一家人洗衣做饭。小儿子因为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不常在家,并不能很好地照顾母亲,母亲的日子因此过得苦不堪言。
一次,大儿子让母亲给他做好了鱼,他自己吃得欢,却连鱼汤都不给母亲喝,反而当着母亲的面将鱼汤倒进了茅厕。到了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雷雨,大儿子肚子疼,开了房门跑着去厕所,一个雷先是响在了他的头顶,他吓得趴在了地上。哪知道他刚站起来,之后又一个炸雷劈下来,直接击在了他的身上,活活将他劈死了。
因为是别人讲的故事,我们不能肯定它到底有多少真实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对父母尽孝,上天是看得到的;而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上天也一样看得到。古人们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好报。
也许有的孩子不能体会对父母尽孝的意义,有的独生子女更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必须向父母尽孝,那我们就来好好教育他一下吧,让他自己去体会孝的神奇力量。
建议一: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看到孝的力量
古代有一本《二十四孝》,里面讲述了很多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父母可以将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其中的“孟宗哭竹”,是说三国时候的孟宗照顾病重的母亲,母亲想喝鲜笋汤,但当时已是冬至时节,并没有笋。孝顺的孟宗因为无法满足母亲的心愿而抱着竹子痛哭,竟然使竹笋在冬天破土而出。这就是孝感动天地的巨大力量,多读一些类似的故事,就能让孝的神奇力量直接触动孩子的内心。
同时,除了故事书中会提到孝敬父母的故事,很多故事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除了在家中给孩子读故事书,我们也可以让他多看看这类新闻,或者带他走出家门,让他看看就发生在他身边的孝敬的真实事例。
2010年7月16日,《燕赵都市报》上讲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4岁的男孩为了寻找回娘家途中走失的母亲,连续寻找17年,遍访了四个省,足迹遍布近千个村庄,做工讨饭睡野地,吃尽了苦头。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最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母亲。村民们都说,古有“二十四孝”,今有17年踏遍四省千村的寻母之举,这个男孩的孝行丝毫不逊色于古人啊!
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多让孩子听或看这些故事,将会使他理解孝道的真谛。这样,他就会有感而发,学习好的榜样,以坏的行为为戒,时刻将孝敬这一美德放于心间,并付诸行动。当孩子亲眼验证了孝的力量之后,再教育他行孝道便会容易许多。
建议二:告诫孩子不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孝敬是一个人的本分,是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父母在让孩子从一些经典、事例中感知孝道的重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反例让孩子看到教训。通过这些反例,孩子可看到不孝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引以为戒。
比如,2007年10月10日的《新商报》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
大连的一名男大学生,2008年即将大学毕业,他决定报考研究生。但是家境贫寒,再也供不起他继续上学了。于是,他就给自己残疾的母亲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逼着母亲挣钱供自己上学。可怜的母亲说,如果儿子一定要求自己去干活挣钱,那么她过几天就去北京。
还比如,2008年3月28日的《眉山日报》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30岁的周某,长期不务正业,总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父母屡次规劝他,他都不思悔改,而且还经常殴打父母,并将家中的生活口粮变卖,以供自己吃喝玩乐。有一天,周某要将家中为数不多的竹子砍去卖,父亲制止了他,他恼羞成怒,竟然用竹子殴打父亲,就连来劝阻的母亲也遭到了他的毒打。后来,这个不孝之子受到了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处罚。
再比如,2008年11月21日的《京华时报》上有这样一则报道: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主任就2009年北大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他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
这些写在新闻中的真实事例,都是对不孝子的抨击;这些针对不孝之子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在对人们敲响警钟。通过这些事例,父母要让孩子看到不孝所带来的后果,要让他时刻铭记孝道的重大意义。
建议三:提醒孩子不要为了感动天而刻意行孝
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发生,但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有的独生子女看重的也许只是那所谓“神奇的力量”,于是很好奇,好奇孝敬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奇迹;好奇如果他不行孝,难道老天真的会惩罚他?
在这样孩子的心中,孝敬和玩其他游戏一样,是个想玩就可以玩的项目。他并没有将孝敬当成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当成是自己分内的事。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刻意去行孝,如果他的孝心不是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那么他可能很快就会感觉厌烦,进而不再孝敬父母。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到位而深刻,要让他真正理解孝的根本意义与作用。
孝顺不是一种形式——教孩子掌握孝的实质,不要做“表面文章”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有7个女儿,每一个女儿都认为自己很孝顺。有一天,母亲到远方的一位亲戚家去办事,一个星期之后才回到家。
母亲刚一走进家门,就受到了女儿们的热烈欢迎,大家都围了上来,纷纷向母亲倾诉着思念之情。大女儿说:“我思念您,就像种子期盼阳光一样。”二女儿说:“我思念您,就像干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样。”三女儿说:“我想您都想哭了,就像幼小的雏鹰思念老鹰一样。”四女儿说:“没有您我感到非常痛苦,就像蜜蜂没有花儿一样。”五女儿则说:“我梦见了您,就像玫瑰花梦见露珠一样。”六女儿则说:“我望眼欲穿地张望您,就像樱桃园张望夜莺一样。”
母亲听了她们的话,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她看了看一边站着的小女儿。只见小女儿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出了屋子,不一会儿端着一盆水回来了。接着,她拉着母亲坐到了床边,并蹲下身子为母亲脱下鞋子,为母亲洗起了脚。
这时,母亲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摸了摸小女儿的头发,对其他6个姐妹说:“孝心啊,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哟!”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也许每个人都会说:“我当然知道父母对我付出了许多。”是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父母都会牵挂于心。许多孩子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是他有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他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对父母说出不恭敬的话来。
有的孩子说:“我心里对父母还是很孝顺的。”其实,只是心里想是不够的,还要真正做出来。就像上面故事中那6个女儿,说的话一个比一个好听,但却没人真正动手,这当然不能算是孝顺。
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看起来真的很“忙碌”,除了必须有的学习,还忙于上网聊天,忙于游戏娱乐,忙于陪朋友逛街,忙于为自己装扮。于是,他的时间表中,安排不下和父母聊天的时间,更是没有陪父母做事的时间。这样的人,只顾着自己的人,说他孝顺,有人会相信吗?
武汉市曾经有过一项关于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3%的人可以写出父母生日的准确日期,68%的人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但是,65%的人却经常与父母顶撞、乱发脾气,而有70%的人在家从来都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有的人只不过是口头的孝顺,记得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爱吃什么,这的确很重要。但是,这种记忆只不过是口头的演讲与夸耀罢了,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孝道。只有行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次行动,为母亲梳头,为父亲捶腰……这些事情只有做出来,才有资格说你是孝顺的。
我们要明白,真正的孝不是为了表现而去刻意做出来的,真正的孝是需要外化出来的。外化,就是要求孩子将孝道中的道德理念在行为做法中具体体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将孝道外化出来呢?
建议一:不要拒绝孩子的问候
其实,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的时候,他天生就有想要“回馈”的意愿。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很容易就能察觉到父母的感受。如果孩子给予父母问候,父母的反馈对他很重要。
妈妈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看到丈夫在做饭,7岁的儿子在看动画片。妈妈瘫坐在沙发上,闭上了眼睛,想着今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儿子小心翼翼地过来问:“妈妈怎么了?”妈妈听到儿子的问候睁开眼睛笑了笑:“妈妈没事,就是有些累。给妈妈倒杯水好吗?”儿子听话地跳下沙发,跑去给妈妈倒了一杯水,小心翼翼地端了过来,递到了妈妈手里。“谢谢儿子!”妈妈笑着说。看到妈妈又恢复了精神,儿子也很高兴,又跑回去看动画片了。
而从那以后,妈妈每次回到家,儿子都会快速地倒好一杯水递过来。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心中也感觉无比欣慰。
父母对孩子问候的反馈,会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心情。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妈妈听到儿子的问候之后,不耐烦地说:“一边去,别来烦我!”那么,孩子下次再看到妈妈或者爸爸这个样子,他绝对不会再过来问候了,因为他认为:在这个时候去招惹妈妈是不对的。这样,孩子也许就不会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了。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为家庭分担
孝敬父母还体现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上。无论是帮父母打扫房间,还是在做饭的时候搭一把手,或者帮助将家里的脏衣服洗干净,又或者为家里采买日用品、蔬菜……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通过这些行动,孩子就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同时也帮助父母减轻辛劳。而在这其中,他也一定可以体会到孝敬父母的快乐。
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为家庭、父母付出是一件安心而又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家人一起分享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从心底涌上一股喜悦与满足。
建议三:教导孩子不要做让父母担心的事情
孝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体现,那就是不要做让父母担心的事情。担心是一种情绪,心情会焦躁,考虑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如此一来,人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学习出了问题,父母会担心,担心他学不到知识;如果他的朋友关系出了问题,父母也会担心,担心他因此受到他人的排斥,变得孤独;而他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只知道疯玩的时候,父母更会担心,担心他不能健康成长,怕他的未来出什么问题……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守好他的本分,让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提醒他认真学习、与朋友好好相处、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孩子必须明白,如果能不让父母担心这些事情,其实就是在孝敬父母。
建议四:告诉孩子尽孝不一定非要做很大的事
有的孩子也许受电视或新闻上的一些“大孝子”的影响,认为像他们那样做出让天地都恸哭的事情,才能算是孝敬父母;做生活中那些倒水、提鞋的小事,根本算不上对父母尽孝。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想法,尽孝本身是一件大事,但是要想尽孝却并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很大的事情,有这份心,随时随地付诸于行动之上,就已经是在尽孝了。就如《弟子规》中说的那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小事,一件一件如果都做好了,就已经是对父母很大的孝敬了。
爸妈带头做,孩子跟着学——榜样示范,孝亲家风代代传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积德行善的人家,恩惠必定能及于子孙。孝亲家风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或者更长一辈的人就怀有一颗孝敬之心,对长辈关怀备至、无微不至,那么子女后代也必然会延续长辈们的做法,并能将孝敬这一美德长久地发扬下去。
由此可见,父母在孝敬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一位女士就对此深有感触,她曾讲过这样的故事:
关于孝敬,我的妈妈是我最好的榜样。
爸爸妈妈刚结婚的时候,奶奶并不喜欢她,总是对她挑三拣四,似乎她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我曾经问妈妈:“奶奶那样对您,您怎么还对她那么好呢?”妈妈说:“你奶奶是长辈呀!我们做小辈的,哪能去跟长辈斤斤计较呢?你的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想想当初你爷爷在外打仗,家里就你奶奶一个人操持,还拉扯着这么多孩子,多不容易啊!我们身为子女,理应要对长辈孝顺,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孩子,我们要有一颗孝心啊!”
后来,爷爷去世了,妈妈将奶奶接到了我们家里。每天下班回家,妈妈总会陪奶奶说说话,听她发发牢骚,给她讲笑话开导她。有一段时间奶奶住院,妈妈跑前跑后伺候着奶奶,从来都没喊过苦,也没叫过累,更没听她说过嫌脏的话。和奶奶同一个病室的病友,都说奶奶有一个好女儿。奶奶终于康复出院了,回到家后她对我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可算是讨了个好老婆回来!我也是有福,多了个好闺女啊!”
不仅对我的家人,妈妈对所有的长辈都非常好。逢年过节,她总是会准备好所有人的礼物,挨个给送过去。现在,我也成了家,我按照妈妈的话去做,真心对待我的婆婆。别人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可我和婆婆就好像亲母女一样。我想,我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和妈妈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孩子的眼睛就好比一架摄像机,他会真实记录下父母的所有表现。父母对长辈的孝敬,也会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会按照父母的做法去模仿,按照父母的教导去执行,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不孝敬呢?
有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孝敬,孩子自然也学不来孝敬;如果父母自己都不重视孝道教育,那么孩子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也许该算是“上天的惩罚”。
一位母亲就曾经给某报社的热线打电话,很伤心地讲述了她的故事:
我有一个儿子,老伴过世了,剩下我们娘俩。我自己含辛茹苦地办了一个工厂,就为养活他。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居然跑到厂里骂我,还说让我滚。他一天到晚不上班,整天打牌,自己还嫌工资发少了,竟然叫我滚出去,我太伤心了。
我反思了一下,忽然觉得是不是我过去的教育出了问题。我当年对婆婆的态度似乎也很不好,当时儿子还小,他是不是学了去?而且,我一直在付出,从来都没有引导他学会知恩图报。唉!难道这是上天的报应吗?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母亲的伤心,但追根究底,这又能怨谁呢?自己没有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自己没有注意对孩子加强孝道品德的教育,到头来苦果还不是要自己来尝?
由此,我们应该能够看出在教导孩子孝敬方面父母所起的重要作用了吧?正所谓,爸妈做得好,孩子自然就会跟着学。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率先垂范、恪守孝道啊!
建议一: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
某小区的居民们都很羡慕老陈夫妇的福气:他们的儿子总是隔三差五就上门来探望,嘘寒问暖。如果老陈夫妇病了,儿子和儿媳不但陪着上医院治疗,还随床陪护。平时,儿子为老陈夫妇买这买那,生活上也从来都不需要他们为自己操心。每到周末,儿子还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陪老陈夫妇开开心心地度周末。
而这一切都与老陈夫妇自己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原来,老陈的父母早年在郊区务农,老陈夫妇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孝敬父母。周日,夫妇俩总要带着儿子,骑车两个多小时到父母那里去看望他们,还要带着父母喜欢吃的食物,陪他们开开心心地度过一整天,晚上才回家。他们对父母的这种孝敬行为,给儿子做出了好榜样,这才使得他日后也同样善待父母。
老陈夫妇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他们的儿子才能学会这样去对待老陈夫妇,这也是一种善德的延续。
在现在这个社会,父母也许会对领导和颜悦色,因为他们“掌管”着自己的经济命脉;父母也会对某些朋友和颜悦色,因为他们也许会牵涉到父母的某些利益;父母更会对孩子和颜悦色,因为一家一个孩子,谁又舍得对宝贝甩脸子发脾气呢?但父母唯独丢下了自己的父母,别说尽心尽力去照顾了,就连最基本的和颜悦色都做不到。这样的父母和孩子谈孝敬,怎么可能会有说服力呢?
所以,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不要对他们大吵大嚷,更不能使性子、耍脾气,尤其是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否则,即使有再高的学历和收入,即使总给父母买东西,但却经常让自己的父母不开心,经常和他们吵架斗嘴,也是谈不上孝敬的。
建议二:别为了教育孩子而“演戏”
一位父亲曾遭遇过这样的一次尴尬:
他原来对自己的父母并不孝顺,对他们呼来喝去,还经常骂他们。但是有一天,他从一本教育书上看到:“要教孩子孝敬,自己就要以身作则。”于是,某天他带着儿子回自己父母的家,临走的时候,他对着母亲鞠了一躬,说:“妈,我们走了。”
哪知道,父子二人才刚走出去没多远,儿子就说:“爸爸,您刚才给奶奶鞠躬是在演戏吧?”这位父亲立刻面红耳赤,觉得脸上发烧。自己平时并不孝敬,这样的“表演”竟然被儿子一眼看穿了。
这就是在提醒某些父母,平时自己不孝敬,为了教育孩子才刻意去表演给他看,这样的做法绝对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从这其中也许会学会弄虚作假。
父母若想要让孩子学会孝顺,就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一定要真心改过,并时时去关注自己的父母。让孩子看到这个改过的过程,对他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父母不要刻意去教育,只要自己先做好了,即使不说,也不去提醒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参照父母的做法去做的。
建议三:不要做“两面派”
这里说的“两面派”的父母,和上面那种为了教育孩子而演戏的父母并不一样。“两面派”的父母内心也许是有孝敬心的,但是真诚度却不够。也许表面看上去,他们会为夫妻双方的父母端茶倒水,伺候他们的衣食起居,一派温馨和乐的景象;但是,转过脸来,私底下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所抱怨,比如,父母怎么这么挑剔啦,他们怎么这么黏人啦,他们怎么这么不干净啦,等等。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父母这样的作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他可能会学会虚假恭维,也许还会学会见风使舵,这对培养他的真诚品德会有负面影响。所以,孝敬就要孝敬到底,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父母在面前还是不在面前,只要提起自己的父母,我们都应该是一心恭敬的。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心,才会打动孩子。
建议四:别只说而不做
“你看这些孝子们的故事,你可要好好学习啊!”
“你可不能和电视上那些人一样,你要学会孝顺。”
……
说过类似话的父母绝对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一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样子,总是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做,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做不好,却还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好。入芝兰之室才能闻到花香,一开始进入的就是鲍鱼之肆,即便是想象花香,也想象不来啊!
因此,父母不要只说不做,不要只教育孩子而自己不受教育。有句话说得好:“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说,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会敬重你。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像孝敬这样的美德,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做得好,子女一定不会做得差。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孝亲家风,父母以身作则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督促孩子看书学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