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大学本非我本分中事,只是在我心目中,一直以大学为精神之殿堂,曾有顶礼膜拜之心,然而放诸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太大,乃忍不住发为议论,一来描述自己的大学理想,二来也是为了促使自己的思考,而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人是这样的,在前进的路上,他总是会感到迷惘,这种彷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走路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所以它是不可能通过某一名师或自己一时的努力而得到解答的,所以困惑终究难免,不过好的一点就是,这正说明了你是在路上的,你没有止足不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个体确实也是老在困顿之中,因为似乎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路向在等着你,你必须不断前行,不断摸索,摸索然后前行,然后又停下,甚至倒退,再摸索,再前行,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然而既然选择了思考和求学,那就不必后悔。毕竟,自己可以enjoyit。
而我这一阶段思考的结果就是:大度问学。其实,个体是在不断求学的过程中,人类也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可谓灿烂之极,但人类还是在往前走,还是不断有新文明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个体也是这样。这就没有什么可以置疑的了,只有在前行中,才能不断感受到人生命的意义。而我近来的感悟是,这种前行,有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和要点,那就是应当有一种“大度问学”的心态。这也是我这段思考大学问题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学问之道,其实并无止境,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对人的品德高洁的崇敬之情,但用来说学问,也同样很恰当,学海无涯,只有不断求知探索,才是正确之道。大学之道对个体而言就是:大度问学。而这一点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授,甚至对校长,都是适用的。只有把精神上的宽容包含和学理上的精益求精相结合,我们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大学之道”!
就我个人来说,我以为在我,一定是毕生之学问,这就意味着必然要选择“大度问学”为人生的箴言。因为,在我看来,一是从客观上看,“学海无涯”本身就决定了知识的无限性和真理的不可穷尽性,既然选择了学人的生涯、学术的职业,就应当遵循前人“尔生也有涯,尔知也无涯”的古训,以探研学问、追索真理为生命之追求和意义;二是就主观而言,对于学问一直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窃以为“学问”的根本不外乎“学”、“问”二字。所谓“学”,就是学习本身,不学无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取知识,这是谈“学问”之根本;而“问”,则意味着学业的长进,意味着学习之后要思考,如果只知道机械地灌输书本的知识,那是“死读书”,非真正的学问之道。所以,“学”为根基、“问”可长进,在于将读书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仅如此,还很难达到“高明”的境界,学问之高明其实不在学问本身,而在“道德学问”的“道德”二字之上,也就是说要有“大度包容”的风襟,能将“胸怀大度”与“求学问道”二者融会贯通,然后体任自然,运用自如。随着对学问之道的不断探究,我越来越觉得学问决非仅仅是“学”与“问”而已,也不仅仅是求知识、善思考,真正的大学问家,往往是人格上的典范,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然后才是博大的“学”。所以,要想真正实现问学的目的,还是要回到“大度包容”的风格的探讨。不但要学,不但要问,还要能大度,能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去问学,去思考。这就意味着,要避免教授成为学问大敌的障碍,也要绕过成名成家、开宗立派的陷阱,关键还是要立定人格、“明道德”然后“致学问”,“致学问”不忘“明道德”。能如此,则“道德”与“学问”方可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否则“红而不专”或“专而不红”其实都背离“大学之道”。
具体言之,“道德学问”应是“大学之道”的根本标准,“明道德”而“致学问”,或者说“致学问”后“明道德”,其先后关系并不重要,因为求知本就有先后之分,关键是大家能殊途同归,真理本一。而“大度问学”不管在教授,还是学生,都应是一条基本准则。作为大学学术主体的教授虽然掌握了暂时的学术标准,是考官,但不应当为维护自己的所谓权威地位,而漠视学术本身的规律,至于要将学问越变越专门,而使懂得的人越少,能批评的人越少,使大家莫名其妙,他自己超凡入圣的做法则自然更会遭到鄙弃。而正相反,那些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学者,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和不足,反而更易博得学生的尊敬;而作为大学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应谨记“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说法,只以学术本身为行为的准则,善于学习,更敢于问学,即便是挑战权威,也无所畏惧。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能如此,则学术有望,大学有望。一再强调“大度”然后“问学”,“问学”之后要懂“大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管是学人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能够不问尊卑,不分老幼,不论贵贱,以学术为尺度,以科学为标准,以真理为公理,则学术之进步、大学之发展、社会之前进、国家之兴盛,皆指日可待矣。
“大度问学”还意味着不管是当助教,还是当教授,无论是少年意气,还是成为长者,都有正视自己的勇气,能不卑不亢、能守学人淡泊风骨、能承学术平等之事实,善待批评、虚心求学,这才是“大度问学”的真意所在。在青年的我,说出这番话不难,希望入老境的我,也能重读此文而不汗颜。其与志学诸君共勉之。大学固然是一集体组织,但其区别于其他组织而为人所向往的原因,也无非它是“求学问学”、“探研学术”、“追索真理”之所在,归根结底首先是很个人化的行为,然后才聚集成一种集体的概念。所以探讨作为一种学习组织的“大学之道”,其根基则还在个性化“大度问学”,呼应开篇,希望不算是离题万里。
§§第二辑 德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