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贞发你往后让一让,我们在这等半天了,凭什么让你刚来的占了便宜。”
身后已经等了许久的商贾群中传来了叫骂声,更有甚者将手中的吃食扔到了陈贞发面前。
秦凌不管这些商贾到底互相商量了什么,只是打开了店门等着收钱。
店门刚打开就有几个商贾穿过人群率先进了柜台开始挑选香皂。
普通的没有香皂这群想冒险一把的商贾自然是看不上的,只有陈贞发仔细盯着给普通人用的香皂看。
“陈兄可是对我的东西有疑惑。”
看陈贞发在那愣了半天神,挡住了身后的人群,秦凌只好站出来解决一下他内心的疑问。
“这角皂与富人用的无异,只是没了香味,为何卖的这么便宜。”
“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只能说我秦某人是大善人了。”
俩人嘿嘿一笑,心里都打着自己的算盘。
不一会,光是这群商贾,秦凌就卖了上千块,当然,一人十块只是说说罢了。
一个好的香皂卖一两银子,而成本不到四十文,一上午的时间,秦凌就赚了四百两,加上卖白糖所赚的二百两,自己足足有六百两巨款。
“秦甲,明日请个掌柜,这就归你管了。”
秦凌踢了一脚蹲在旁边吃瓜的秦甲,获得的回答只是呼哧呼哧的吃瓜声,过了好一会,才看见秦甲缓缓的点了点头。
秦凌从太师椅上做起身来,拍了拍根本不存在的灰
“过几日就是校阅的日子了,这几日早晨若是没什么大事就别烦我了。”
一抬腿,秦凌又想回去钓鱼了,最起码有冰镇西瓜吃。
“少爷,那姓沈的给你回信了。”
接过沾着西瓜子的信函,秦凌弹掉最后一颗西瓜子,打开了信函。
信的内容除了问候一下忠勤伯就是说自己店铺位置多好,好好夸了一下秦凌的眼光。
看完洋洋洒洒几千字,秦凌总结出两个字。
“舔,狗。”
黑着脸回到秦府,秦凌看到了门口正在两个闲聊的宦官,秦凌还没等向前询问发生了什么,就看到了张懋的身影,不用问,问就是校阅快开始了。
坐上张懋的马车,秦凌也没客气,将桌子上还未干透的空碗倒上一杯毛尖,眯着眼睛享受起来。
坐在对面的张懋还想嘱咐一下面前的侄子,可看见秦凌这副无所谓的模样,火气一下就上来了。
俩人一路上都没说话,可一个面色如铁,一个无比惬意。
校阅场。
已经睡着的秦凌被张懋粗鲁的拍桌子声叫醒,看了眼面前的题目,无非就是对国家为来的期望,自己能对国家做些什么。这些传统题目秦凌在古籍上见得太多了,普通答法根本入不了皇帝的眼。
改土入流,四个字写在题目上,秦凌仔细的转了转笔杆,不到半个时辰,一篇当朝内阁大臣都找不出瑕疵的文章问世。
看着带着自己名字的宣纸被卡了红章,秦凌头都没回的走出了考场。
乾清宫内
弘治皇帝正仔细批阅着今年校阅的文章,千篇如一律的文章毫无新意,批了几张后,弘治皇帝放下毛笔,抿了一口清茶,朝着外面已经漆黑一片的夜景看了看。
一会,从殿门走进一个太监,低着头,走到弘治旁边,放下了手中的食盒。
“刘伴伴,你说我大明武勋这么多,为何没有能替朕分忧的呢?”
在一旁候着的刘钱不敢出声,国家社稷不是他一个秉笔太监能指点的,所以只好在一旁默不出声。
“罢了,问你你也不敢说。”
继续拿起手中的毛笔,看了眼面前题目上写着改土入流的文章,草草看了眼内容,弘治皇帝的眼睛就再也挪不开了。
几个时辰后,弘治帝才闭上眼睛意犹未尽的回想着刚才所接触的文章。
“明日下朝后把这个叫秦凌的叫进宫来让我见见。”
看完秦凌的改土入流,弘治帝再无遐心看其余如同味同嚼蜡般的文章。
翌日
已经回到秦府的秦凌此刻正抱着被子睡觉,对外面的嘈杂声不管不顾,若不是晴雯已经在扶着自己的身子洗脸,秦凌连眼睛都不想睁。
“少爷快醒醒吧,少爷昨日才参加校阅,今日就招你进宫呢。”
“进宫?不着急,等我睡醒了再去。”
朦朦胧胧里秦凌也想不起自己说了些什么,只知道被强行穿好衣服后,到门口见了秉笔太监刘钱。
“秦公子可是要飞黄腾达了。”
秦甲将早就准备好的荷包塞到了刘钱手上,那刘钱也想什么都没看见一般进了马车,盖上了帘子。
一个秉笔太监自然是与秦凌说不上话的,两个人只是假寐,熬到了皇宫里。
御书房内,秦凌没有直接见到皇上,只是被安排了一个锦墩坐在一旁候着,而秦凌旁边,做了一个正在练字的男孩,那男孩年纪与秦凌相仿,但是性子绝没有秦凌稳当,写了三个字后,就如同浑身长了虱子一般乱动,之后再写出的字就变得有些狂野,有种草书的风范。
一大早就被叫起来,可到了地方发现皇帝还在上早朝,自己早就被困的睁不开眼来,此时旁边还有一个多动症的少年,时不时发出声响吵的秦凌睡不着。
“你怎么在御书房练字啊?”
饱受折磨的秦凌决定提醒一下这少年,不然自己这一上午都别想安宁了。
“你以为我想?要不是早晨我在东宫看舆图被父皇发现了,我早跑到后花园玩去了。”
“东宫?”秦凌仿佛抓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没想到自己第一次面圣没看到朱祐樘先看到朱厚照了,历史上这位皇帝如果不是有些重武轻文,那也是可以与他爹比肩的仁君。
“那确实苦了太子了。”
不管怎么说,朱厚照毕竟是储君,舔一口准没问题。
看着面前的少年面色变得有些红润,秦凌知道自己舔对了,古人果不欺我,会拍马屁的都能当大官。
秦凌见自己是难以睡着了,就随手从身后的书架拿起一本劝农书,看完之后差点没笑出声来。
朝廷为了显示自己注重农业,每年都搞一个劝农书来激励农民,今年也无异,只不过今年的文章写得有些过于漂亮了,根本不存在能看懂此篇劝农书还种地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