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商学院有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事业成功的人士中,靠工作能力成功的人占26%,靠家庭背景成功的占5%,而靠人际关系成功的占69%。可见,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成功者、富人,与其单靠个人才能,不如一边修炼个人才能,一边拓展个人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讲:“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事实的确如此,在美国,有人做过一个面向2 000多位老板的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2/3的老板都这样答复:因为他们和同事搞不好关系。
毫无疑问,同事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有没有一种好的方式来搞好同事关系呢?
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显示,“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
当然,我们所谈到的“饭局”并非大应酬,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午餐。虽说只是一顿饭,但是却并非吃饭那么简单,因为在共进午餐的时候,会涉及到人际关系的亲疏,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些时事、八卦、公司人事变动、个人看法等等。这样的一群人俗称“午饭团”。
简而言之,“午饭团”就是一个职场圈子,大家一起谈论什么并不重要,但是只要加入“午饭团”,大家彼此都是很有共同话题的。那样的话,彼此可以增进感情,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对自己的前途发展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大家平时工作很繁忙,上班没有时间交流沟通,所以午餐时间是职场人最好的轻松时间,也是同事间最好的交流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表现得好,对自己在公司的继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午餐时间,因为每到午餐时间,总有一些人独来独往。这些人被贴上了“不合群”的标签,正是这些人患上了“午饭恐惧症”。而这些人中,大多是职场新人。由于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他们对这里不熟悉,总觉得被孤立,所有“午饭恐惧症”便就此产生了。
可想而知,患了“午饭恐惧症”后的人际关系会是什么样子?
据重庆尚悦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罗练所说,“午饭恐惧症”也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同事间竞争压力比较大,或是个人性格比较拘谨,从而逃避大家,封闭了自己。他们经常会有这样的表现:觉得融入这个圈子很难,加上自己的性格拘谨内向,就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最后人际关系变得更差。
人际关系的构建,如果你不主动,你就变得被动。因此,要积极主动融入“午饭团”这个圈子,注意各人的感受,还要注意靠拢不合群的人,这样可以使自己不处于被动局面。同时,当然公司规模不同,午饭团也各有不同。
比方说,对于小公司,大家可能就随便叫了个便当;而对于大公司来说,最好和大家一起去吃饭,避免独来独往。无论如何,要让自己融入大家的圈子,总之有益无害。
那么说加入“午饭团”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首先,能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办公集体,以免陷入被孤立的尴尬。
其次,可以方便集体交流,很多话可以在吃饭的那种轻松环境中以调侃的方式说出来。
再次,可以在吃饭中观察了解对方的饮食口味、经济状况乃至性格特点等。
进一步地说,和不同级别的人一起吃饭,可以让自己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合里,很多信息都可以在这里交流。也许某处职位调整就在饭局中被大家讨论,而这些信息是很难在其他情况下被告知的。所以饭局交际能帮助自己掌握办公室大局,说不定升职加薪就可从中找到端倪。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如果“午饭团”固定的话,大家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彼此的信息都被交流殆尽。所以适当变动一下“午饭团”,可以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
MBA培训课上,关于公司政治与影响力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测试:一周之内,你平均有多少次和同事共进午餐?而这道题正是用来判断你在午餐这一用于了解周围环境的工具上,投资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足够。或许你会觉得,这实在是过于夸大了职场中某些细节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曾经听说过蝴蝶效应的话,那么也许在吃午餐这件事上稍微花点脑筋,也完全是理所应当的。
当自己事业无成的时候,常常抱怨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家底。而事实上很多人的成功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的好坏有很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上班族来说,同事关系的好坏与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因此,不要犹豫了,慢慢试着和你的同事一起午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