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赵国的开国君主是赵籍,到敬侯赵章当政时迁都邯郸。再下来当政者就是成侯赵种了。此时的赵国虽然站稳了脚跟,却没有空闲放心放胆彻底享受太平,被颠覆的威胁时刻都在。成侯的儿子肃侯接任国家后,苦苦支撑,但仍旧不能解除赵国四面八方的威胁,直到第五任国君赵雍的登场。
公元前326年,肃侯死掉,赵雍接下了这副担子。此时,他的年纪太小,小得几乎不知道治理一个国家该从哪里下手。虽然小,但他依旧记得父亲死后的风光。秦、楚、燕、齐、魏五个诸侯国均派出锐师万人来会葬,可谓史无前例。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这五个国家是黄鼠狼,赵国这只“鸡”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
也许,对别人,这是一个生死关,但对于赵国的掌门人,这根本就不算什么!从在晋国时的赵衰、赵盾、赵朔到赵氏孤儿赵武,赵家几近灭门,所历险滩恶浪不可谓不大,但也都平安而过了。到了赵简子、赵襄子时代,名义上是晋国的臣子,实际上已经挟晋主以令天下了。
老虎的儿子绝对不是狗,赵雍虽然年纪小,但血管里流淌的却是赵家的血。他在大臣肥义的帮助下,巧妙地化解了五只黄鼠狼的虎视眈眈。赵雍这才正式即位,此时,距离他的先祖三分晋国已逾百年。
接着,他开始了改革,先在军中推行胡服,势如破竹,无可阻挡;此后五年,命将军、大夫、嫡子均穿胡服,两年后,他灭掉了中山,终成战国七雄之一。
守成者若想成就自己的大事业,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甩开前一任的包袱,重新塑造一个自己。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者中,赵雍应该是一个最合格的改革者。一个合格的改革者至少符合如下条件:第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且没有后遗症;第二,改革者不会死在改革这件事上。
赵雍在改革取得成功后,依旧不老实。胡服骑射大功已就,赵雍做出了又一个惊人的决定:退位给小儿子赵何。那年他才四十岁,精力正充沛得紧,很多人对此又摇手又摇头,想不通。赵武灵王就补充说,所有军政大权依旧自己掌握,大臣们如遇重大事情可直接向自己报告,不需要通过君主赵何。他这一规定确定了一件事:赵何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赵国国君。
赵雍有几个儿子,长子叫赵章,次子叫赵何。赵章是长子,按理说即位顺理成章。可是,因为他的弟弟赵何的老妈是个美人,深深地吸引了自己的老父亲。所以,他就被废了。赵何成了太子,最后成了赵国的国君。
当赵雍要退位时,有大臣就说,大王正值壮年,如今天下强国林立,大王不站在最前沿开疆拓土,反而龟缩到背后去,这不是一国之君所为。又有大臣把情绪对准了赵何,太子何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
可赵雍不听,在做了“太上皇”后,他在境内巡游,看到一座高山,雄伟峭拔,心里喜欢,就让人爬到山顶,在崖壁上凿了些脚印。非常人行非常事,赵太上皇的想法横空出世。为了看看自己的强敌秦昭王的虚实,他曾经化装成外交人员入秦。等到秦昭王觉出这个外交官不一般,派人追他时,他已经安然回国了。
可以看出,赵雍不但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可爱的人。他在回国后,把秦国到赵国的路线一一描绘出来。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因为不久后,他就死掉了。他死的那一刻,历史把他描绘出的那张地图掩埋在尘埃里。
事情继续在恶化,有一次,他想看看大臣对年轻君主的态度,就让赵何在朝廷独自召见群臣处理政事,自己则在一旁窥视群臣和宗室贵族对国王的礼仪。窥视之下,他非常满意又非常伤感。满意的是,众臣与宗室贵族对这位小国王都很尊敬;伤感的是,他看到长子赵章垂头丧气地屈服于其弟之下,虽然没有一丝恼恨,但那么大一个人,居然要给比自己小出许多岁的弟弟鞠躬行礼。无论如何,这都不能让好父亲赵雍安心定神,视若无睹。他难过了,突然觉得对不起大儿子。
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赵章,在一阵嘘寒问暖后,终于把泪流了下来。并且,他想了一个让大儿子也很高兴的办法。
第二天,他找来他的另一个儿子赵胜和相国肥义,把自己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与赵何同称王的想法说给了两人听。肥相国有点儿恼,生气地说道:“原太子已经废掉,新王已经即位,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田地,主父您就应努力来维持这种关系,您不能把国家当成土豆,说分就分啊!”
赵胜也跟父亲说:“父亲当初废太子章就已经错了,您现在还想一错再错吗?”
赵雍糊涂了,就想一错再错下去。这位在军事上创造了无数功勋的“太上皇”错误地将一国的军事当成了整个国家的政治,他愚蠢地认为控制了国家的军队就控制了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赵章被封到代地称安阳君的公元前295年,赵雍“一国两王”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关系着赵国百年命运和赵雍本人命运的事件就发生了。
公元前295年,主父赵雍让国君赵何和安阳君赵章陪他到沙丘游览。事实上,这是赵雍一次有目的的游览。他是想通过这次游玩的机会实现他“一国两王”的计划。既然在朝堂上有大臣反对,那他就把这一计划放到朝堂外来讲。旅游的作用不仅仅是休养身体与放松心情,还是许多政客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最佳方式。
当时,赵雍与赵何的行宫相距四里,而赵章的行宫正在两人行宫的中间。在这段时间里,赵雍经常和赵章在一起,所谈内容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赵章肯定从父亲的言语中得出一个信息:自己的好日子可能要来了。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等到结果。因为就在一天晚上,他的智囊田不礼向他提出了不需要等待下去的建议。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自信认为,这一次是杀掉赵何的天赐良机。他们的想法完全正确,因为是出来旅游,三方都没有带多少军队,谁要对谁先下手,都有取胜的把握。
田不礼,这位一心想要恢复贵族特权的齐国人积极非常,他说:“赵何那小子,远离首都,他行宫守卫的力量,十分薄弱,不堪一击。”
赵章不想太鲁莽,提出了心中的疑惑,道:“他的守卫虽然很少,但我们的人也不多,一旦打起来,如果不能成功,我们就完蛋了。”
但田不礼已经疯了,他丧失了最基本的聪明与理智。他那天晚上的唯一目的就是杀掉赵何,只有杀掉赵何,才能拥赵章为王;赵章若为王,他必是相国。“我们可假传太上皇(主父)的命令,声称有紧急事故,召唤赵何觐见,赵何必然经过我们营地,我们就伏兵截击,一刀杀掉。”
赵章听了谋士的话,冷汗直冒,如果计划一旦成功,他杀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弟弟,还是一国之君,他发抖:“杀掉国王,如何善后?”
田不礼回答:“只要杀掉赵何,再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届时再假传太上皇旨意,号召军队。那时候你是王位的唯一继承人,谁敢违抗?”
如果单从田不礼的话来看,有理有据,绝对可行。赵章并不聪明,但也不傻,他知道这是他翻身的唯一机会。于是,他同意了田不礼的方案。
但是,他们只做到了知己,却没有做到知彼。当两人派出假冒太上皇赵雍的使者到达赵何的行宫传假消息时,侍卫官高信想起了相国肥义告诫过自己的话:任何宣召国王的命令,都要先报他知道。
他立即找到肥义,说:“主父那边派人来说,主父得了重病,要国王赶紧过去。”
肥义警觉起来:“怎么可能?太上皇御体一向康健,而奇怪的是恰恰深更半夜发病呢?这件事有点儿蹊跷,必须慎重。”于是他来见国君赵何,把主父得重病的事说了一遍。赵何就要去看。肥义拦住他,说道:“您先慢。您别忘了安阳君也在,如果我们现在赶过去,必定要经过他的行宫。”
赵何道:“依相国之意呢?”
肥义皱眉道:“此事很奇怪,我想到一个办法,由我带着大王的护卫,先行前往,如果有变,我首当其冲,你们可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如果平安,大王再去,也是一样。”临走前,嘱咐高信:“你和侍卫军要加强戒备,紧闭宫门,除非特殊情况,千万不可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当肥义和他所带的皇家护卫走到赵章行宫时,全被田不礼埋伏的士兵击杀。杀声震天,赵何行宫里的侍卫开始了准备,准备迎接大敌前来。
赵章和田不礼发现杀错了人,眼红心跳,索性直奔赵何行宫而来。但是,即使赵何行宫没有准备,他们都没有把握攻下,现在有了准备,他们当然就更没有办法攻下了。
正在两方人马杀得声闻于天时,远在都城的赵雍的叔父赵成与太传(皇家教司)李兑各率一支军队赶来沙丘保驾。他们在邯郸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结果一到,真的就碰上了兄弟二人在厮杀。两股军队的加入把赵章打得大败,赵章在田不礼的建议下跑进了主父的行宫。赵雍看到满脸是血的大儿子,赶紧就把他藏了起来。
李兑和赵成杀掉田不礼后,发现少了赵章。沙丘这个鬼地方根本藏不住人,傻子都能猜出赵章在哪儿。两个人带着军队就冲到了赵雍的行宫前,希望赵雍交出叛贼。
赵雍瞪着眼睛,想发威。但李兑和赵成都不理他,因为他已经不是国王了。两个人在行宫中只一搜就搜出了赵章,就地斩首。然后,又全部撤出了行宫,听着赵雍在里面号啕大哭。
赵成听到主父的哭声太过于悲凉,脑子里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他对李兑说:“我们今天做的事真是惊天动地,冲进了主父的行宫,又当场杀掉了他想要保护的赵章。你听他现在哭得惊天地泣鬼神,他回到都城,能放过我们俩吗?”
李兑立即开始紧张起来,并且害怕得发抖:“如何是好?”
赵成想了一想,一横心一咬牙:“让他永远都不能回都城。”
于是,两个人不撤兵,并发布告示,主父行宫里的人都有造反嫌疑,最后出来的就杀掉,先出来的赦免。
赵雍本来就没有带多少人,经过赵成与李兑这一手,行宫里转眼之间只剩他一个人了。
赵雍遇到了他此生第一次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人帮助他,当他也打算出宫时,宫门已在外面反锁。几天后,宫中粮食吃尽,赵雍开始挨饿。就在饥饿难忍时,他爬到宫墙上向外哀号,许诺他从此不问国事,哪怕是做一平民也可以。
赵成不相信他,李兑也不相信。最后,赵雍爬到树上搜索一些鸟蛋充饥,又支持了一月有余,鸟蛋终于吃完,也没有鸟再回到那里下蛋。赵雍无奈之下只好饿死在寂无一人的空屋之中。
一代英雄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赵成与李兑两个浑蛋在三个月后进入行宫,他们的主父的尸体已经被老鼠和蚂蚁啃了个精光。
在围行宫过程中,那位他亲生的儿子、赵国的君王——赵何没有伸出援手来救助父亲,所有士兵也没有救这位英雄,因为他们只能听赵何的指挥。
从以上可以看出,赵雍并不聪明,错误的决策、错误的行动,把他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向深渊。在最后,他带着少量兵马去行宫,还带了两个危险的儿子。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往往都会取得大成就,也会犯下大错误。如果我们回顾这位赵国甚至是战国时期最具英雄气概的国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错误其实在废掉大儿子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这中间饿死的人数不过来,身为一国之君而饿死,赵雍真有想空前绝后的意思。但他达到了“空前”,却没有“绝后”。许多年后,南朝梁的一位皇帝梁武帝也被活活饿死了。
事实上,赵国历史拐点的机器在赵雍成为太上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行了。但还有把这一拐点拉到正位的可能,不过,理想家赵雍没有把握住,最终,赵国再也没有出现一位如他那样的君主。赵国在“一蟹不如一蟹”君主的维持下,最终不但没有称霸,反而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