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那就是有些人要求我们对一些事情或人物作出评价或发表看法,以探明我们的态度,而事实上,我们又不宜把评价或看法具体化,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机智地应付、巧妙地回答,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以至于无所适从。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搪塞拒绝、含糊回避。比如,有些人喜欢背后谈论他人、说长道短,碰上这种人,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尽量少发言、少评论,让自己的发言少带倾向性。这时,采用搪塞拒绝、模糊应答的方法,可以避免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之中,这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益处。
搪塞式拒绝,就是不把事情讲得过于明白,而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用暗示的方法让对方明白自己拒绝的意图。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双方的尴尬,又达到回绝的目的。含混的语言、模糊的表达可以让对方听了不得要领,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推销员上门推销课桌椅,学校不想要,于是对他说:“谢谢你的好意推荐,只是我们一时还弄不清究竟什么样的桌椅更适合于现代教学设备的管理,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有利。”
推销员一般上门推销时,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了种种理由、解释来回应客户的拒绝。但他不可能知道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青少年身体健康与教学设备之间的关系。把这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全部说给他听,他就感到不知从何说起,这样,也就真正达到了拒绝别人的目的。
有时候,在拒绝别人时,语言表达虽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同样也可以让对方不得要领,效果是一样的,例如以下的事例。
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首尔)举行,当中国代表团到达汉城时,记者纷纷围上来,问中国代表团团长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
李梦华答道:“奥运会结束之日,你们肯定能知道。”
记者又接着问道:“中国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块至11块金牌,你认为这是客观的吗?”
李梦华回答道:“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可以按他们的想法写。”
大凡国际赛事,自己队能拿多少奖牌,自己心里是有底的,但是赛场上变幻莫测,决定能否夺魁的因素变数很大,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能拿多少奖牌,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不能出尔反尔,视若儿戏,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对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都要拒绝。但这又有别于正式严肃的外交场合,所以拒绝时不妨来点语言游戏,前者避而不答,后者避实就虚,轻松诙谐,又能很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生活中,谁都不喜欢被拒绝,但有时候我们又必须去拒绝他人,这时,我们可以用含糊回避。所谓含糊回避,就是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时,不明确表态,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似是同意,又似乎不同意,使提问者感到不可捉摸,无所适从。比如,当朋友说:“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
如果我们不愿去,我们可以说:“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的回答。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会听出其中的意思,就不会强人所难了。
谢绝别人的请求,否定人家的意见时,为了能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同时又不想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时往往就需要含糊式回答。
一天,同学甲神秘兮兮地对同学乙说:“我总觉得咱们班上的某某同学有点‘那个’,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同学乙沉思片刻回答道:“我对他的印象挺深刻的。”回答巧妙而且天衣无缝。
一个旅行团正按预定的日程观光游览,有几个客人途中要求增加几个观光点,但时间不够,要求不能给予满足。导游就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尽量予以安排。”这种说法比较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并且也巧妙地暗示了拒绝之意。
20世纪40年代,《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是美国文化的标志化景观之一。《纽约客》某编辑写小说,小说改成电影后,票房丰收。好莱坞的一个老板想把此人挖去作编剧,开出的价码是每周500美元,这个价钱据说纽约的绝大多数作家都无法拒绝,但这位编辑回电说:“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
罗斯先生是当时《纽约客》的主编,他不像好莱坞老板那么有钱,根本不可能给这位编辑加薪,但老板不知内情,马上抬价:“1000美元。”编辑再次回电:“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
如此几个来回,最后价码达到了每周25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000美元,这位编辑仍是那句话:“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
事情就此搁置,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想起来了,但他忘记了上次把价码抬到了什么水平,所以这次一开口就是“1500美元”,某编辑回电说:“罗斯先生也减到了这一水平。”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金钱”,这位编辑拒绝了金钱,但他微笑着,优雅,平静。他没有接受金钱的诱惑,而是一直含糊地回避。这也是《纽约客》漫画的态度:必不可少地覆盖着一层天鹅绒,即使是拒绝、抵抗、批评,也不会弄得汗流浃背、声嘶力竭。
总之,我们在拒绝他人时,搪塞拒绝和含糊回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能达到拒绝别人的目的,而且不伤和气,可以说,在拒绝的艺术中,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