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自万历、天启年间就已经盛行,到了崇祯年间,甚至发展到了畸形的地步!
从万历、天启年间的楚党、齐党、浙党到崇祯初年的阉党、东林党,再到崇祯三年的各个小团体,小朋党,几十年来,朋党之事在大明朝堂一直经久不衰!
朋党起势,则争斗频出,则无心国事,则天下大乱!治国的人成了乱国的罪魁祸首,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人才不去尽心治国而被一个个卷入政治漩涡而脱不了身!到最后,一起陪着大明朝埋葬!
只是几十年形成的畸形政治,不是崇祯帝三年两载就可以抹平的过家家游戏,要把这种畸形呃呃政治观念纠正到治国理政上来,不光要靠崇祯朝,甚至要到他儿子,他孙子,要经过长时间的政治改造才得以纠正!
其实朋党之争,无外乎“争官竞进”四字而已,这就是病根!
大官就这么几个,却人人都想当大官,那么你占了这个位置,我只有把你挤下来,我自己才能坐上去,我一个人力量不够,我就找人帮忙,我帮他,他帮我,最后一起达到政治目标!
这,就是“争官竞进”!
同时,为了达到共做大官的目的,一群人共同执行一个目标,才用阴谋诡计,不择手段来达到目标,自然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官场从不是善良之地!
就如崇祯元年东林党人针对温体仁做出的一次大规模的弹劾,几位东林党御史弹劾其迎娶娼妓,收受贿赂,谋夺他人财产,一位毛姓御史弹劾其曾为魏阉做诗!
不管真假,东林党算是全面揭开了其排除异己,想一党独大、独霸朝堂的政治野心!
而温体仁作为名副其实的官场常青树,可不是弹劾几句就能致仕的,但其势单力薄,如何能对抗整个东林党,因此他便以鹏党对鹏党,集中一批非东林党人共同与东林党打擂台!
如此形势之下,剩余的官员不得不通过结成一个个小团体,用以自保!
最后的情况就是朝堂上都是一个个的朋党、团体,其余人要么加入,要么滚蛋!
事实上,孙传庭、王在晋等人则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丢官,这只是崇祯三年党争的一个缩影而已!
而随着温体仁不仅未被打压,反而被崇祯帝提进内阁,而东林党这边,前首辅韩爌的致仕还乡,√东林党更是巨大的打击!他们失去了庙堂魁首一般的人物,因此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被频繁打压!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崇祯帝心态的转变,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皇帝,在与东林党度过起初的蜜月期后,察觉到了党争的巨大危害,因此他对东林党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
最后,东林党人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周延儒的身上,这个原先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东林党人,反而更能获得皇帝的青睐!
然而东林党打错了算盘,年岁不大的首辅大人却绝不是省油的灯,他是绝不肯为东林党在前面挡子弹的!
事实上,从就任首辅起,聪明的首辅大人就已经在刻意的疏远和抹清自己的党人身份,他深刻意识到东林党的日薄西山,不愿为东林党陪葬!
而对于年轻的皇帝而言,朝堂党争不消,现在打压了一个东林党,又会出现一个温党,日后还会出现周党、阉党等各种朋党,这是一个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症结所在!
因此,对于年轻的皇帝而言,如何彻底的根除朋党之争,才是他一直在深刻思索的问题,如今的大明朝绝对再也禁受不起一次类似“红丸案”、“移宫案”等影响恶劣的大案了!
陕西的叛乱越来越大,四川、贵州奢家土司的叛乱,就一直未曾停止过,而国朝最大的敌人,建奴,更是在今年初公然入侵至京畿之地,这对国朝而言,是动摇人心,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
为次,年轻的皇帝不想也不愿意在所谓朝堂的党争中消耗自己太多的精力,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因此,年轻的皇帝想到的唯一的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就是以毒攻毒!
就是他自己,则结党!
以帝党对其他党!
只有朝堂上全部都成了帝党时,所谓的朋党之争也就成了过眼云烟!
而他作为帝党魁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东林党和温体仁一党先狗咬狗,只是他们争起来了,才有空余的位置,才能安插进自己的帝党人选!
这很现实,也非常残忍!
但这就是政治!
是几十年演变下来的朋党之争逼出来的帝党!
其实在崇祯帝眼里,温体仁是很好的帝党代言人的人选,因为帝王不能亲自下场去撕逼的!
温体仁这个人,懂事,识大体,会做人,听话,虽然没什么能力,但崇祯帝本就不需要能力,他需要的是一个应声虫,一个傀儡,至于奸与否?
你知道的,帝王从不看这些!
其实自古以来,不管是圣君在位还是昏君当政,所谓小团体一直都存在,有斗争的地方就有小朋党,这是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
而崇祯年间朋党的留名青史,归根结底,是此时的朋党已经造成国家的动荡不安,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朝堂上,朝堂的朋党之争,已经导致国家都不能正常运转,已经成为危害国家社稷的毒瘤!
就单单而言,谈及东林党,东林党在南方大肆结党,操控舆论,引动不明就里的普通民众为其摇旗呐喊!
同时,创办多家东林书院,培养自己党内力量,成立复社,复社领袖张溥在江南等地大肆宣扬东林思想,同时其又是周延儒的弟子,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当朝首辅的想法,如此一来,岂不是闻者云集?
而朋党演变至今,已经变成了无差别弹劾,就是只要你是大官,你就肯定会被弹劾,不管你做了什么?只有有一点点猫腻,你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如此朝堂,有实权的大臣不能安心处理政事,有才干的经常被弹劾的丢掉官帽,朝堂因此而乌烟瘴气!
远的不说,就是当朝兵部尚书梁廷栋,此人也属于崇祯帝破格提拔的一类人,在京师城防,兵马调动上确有才干,然而一下子被提拔到兵部尚书的高位,直接就引来了大批弹劾!
有御史弹劾贪公而寡义、处事不公!讲的是梁廷栋在今年正月里建奴退去后对众军的分赏不公,使得梁廷栋不得不引咎辞职,也是崇祯帝不允许,才没有造成一部尚书被弹劾还乡的闹剧!
说道此处,我们在分析明朝都察院这个机构!
作为明朝特有的都察院,其实就是前朝的御史台,换汤不换药而已!
太祖许都察院御史“风闻奏事”之权!什么意思呢?就是御史你只要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你就可以弹劾,不需要证据!
长此以往,御史们真正成了职位很低,却权利异常大的乡馍馍,可以说,只要哪位大员掌握了都察院的力量,那么他真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弹劾谁就弹劾谁!
在如今朝堂的朋党政治下,御史台成了一把吧杀人不见血的刀,一直被各个朋党利用,作为朋党政治的开路先锋!
所以,作为醒悟过来后的崇祯帝,掌握都察院的力量,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督察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刚性需求!
纠正朝堂风气,打压朝中朋党,就一定要有一个听话的都察院,否则御史言官整日不间断的弹劾,令谁也无法安心处理国事!
而据锦衣卫、东厂各自的调查,如今的都察院领头人左都御史曹于汴虽是个无党派人士,但其无能!
习惯于明哲保身,上不能坦诚事君,下不能约束部众,致使都察院内部乌烟瘴气,各御史各找出路!
当老大的不作为,下面的小弟看不到前途,自然就会有异心,这样的道理,在哪里都成立!
明朝特有的管制,代表着高度的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则代表着少数人可以决定天下所有人的生死!
在这种模式下,一旦出现了尸位素餐的高级领导者,那么整个部门都会崩溃!
都察院作为明中央唯一的监察部门,再全国各地都设有监察御史,而最高左都御史的不作为,则回导致谈全国监察系统的崩溃!
这,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权!
这个时候,最后大明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帝必须站出来,拨乱反正,把监察系统纠正过来,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汤!监察系统的崩溃,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会引发全国的大崩溃,这个时候,再想忙羊补牢,就为时过晚!
问题是,都察院的暂时性无能,导致崇祯帝更加依赖于东厂、锦衣卫两个衙门,然而崇祯帝并不是完全新任他们,曹化淳、骆养性两人虽然可以相信,但两个衙门内部,崇祯帝可信不过!
说得直白点,除了新设立的秘密的密谍司,朝中还没有人能获得崇祯帝完全的新任,然而密谍司现在还只是个框架,人手严重不足!
然后就算是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密谍司还是秘密查到了几个锦衣卫的百户欺行霸市,巨额贪污的事情出来,惹得崇祯帝雷霆大怒,对骆养性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对你已经给予了极大的新任,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你对你自己内部的整顿还是成效不大,如此行事,让我如何放心!
至于东厂,也好不到哪去。使得崇祯帝不得不三令五申令两个衙门快速整顿!甚至于生出了换掉两人的想法!固然有忠心,但是能力的欠缺,会大大的误事!
说句不好听的的话,如今少有的几个办事得力的,倒是王承恩及承钱司的王文伦,前者宫廷整顿力度极大,成效显著!后者商业能力确实不错,主要是胆大心细,前段时间还弄了几家当铺与绸缎庄子,在承钱司内部搞了一套独特的奖惩机制,收获显著,还不到一个月,就把原先的皇庄皇店等打理的井井有条,相信再过几个月,承钱司就能盈利了!
你说说,这等忠心的能办事的臣子,如何会不讨崇祯帝的喜欢!当场就给王文伦提了品级,成了跟宫内各衙门掌印太监平起平坐的权势宦官了!
好了,看官们,言归正传!
各式分析到此结束!
让时间回到崇祯三年九月!
在定好袁崇焕的重申日期后,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一案的相关人员全部入京参与重审,要把袁崇焕一案办成一个全国性瞩目的大案要案,要树立起皇帝陛下明察秋毫的英明形象,如今建奴刚退,辽东无事,崇祯帝也想着让孙承宗、祖大寿等人入京述职,共同探讨新的蓟辽方略!
至于袁崇焕!
还是那句话,既然问心无愧,何惧重审!
他崇祯帝亲审此案,三司还能假公济私?
养心殿内,崇祯帝正与内阁重臣及多位正二品大员一起进行一场小型朝会!
与其说是小型朝会,不如说是诉苦大会!
为啥呢?因为能成为二品以上大臣的,没一个是简单角色!
又不傻,如何会看不出来近些日子皇帝的变化,可以说是完全撇开内阁自己单干!
又是派兵,又是赈灾,又是任命陕西四人组的大臣,好家伙,压根就没在内阁议过,完全就是陛下自行其是,甚至都不带告诉内阁一声的,甚至内阁众臣比外面朝臣知道消息的时间还要晚!
任谁也不想再内阁当个摆设不是!
先不论忠奸,能成为阁臣和六部主官,都是有自己政治想法和追求的!
虽说陛下你独断专行,把事情自己干了,我作为臣子,不能骂你,天下都是你家的,我们不能说你做的不对,但是我抱怨两句总行吧?
当下便有位阁臣起身,语气略有些幽怨,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一般说道:“陛下,可是对我等阁臣有什么不满?为何派遣勇卫营出京这等大事也不和我等商议一二?”
此人便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宠何大人!
各位看官要问了,你这作者眼瞎吧?怎么这么多礼部尚书啊?
非也非也,其实作者哟本人也是纳闷的,但是崇祯三年确实是有这么个糊涂事,甚至是其他几位阁老温体仁、吴宗达、钱象坤等,都是以礼部尚书衔进的内阁,这礼部尚书不是实职,而且虚衔,如今朝中正儿八经掌礼部事的礼部尚书,乃是刚刚晋升为钦差大臣的徐光启徐大人!
瞅着一个六十岁的老大人如一个怨妇般的表情,崇祯帝不由得被逗笑了,他温言安慰道:“爱卿勿怪,诸位都是朕的左膀右臂,国朝砥柱,朕满意的很,只是事发突然,没来得及而已,诸位卿家切勿多想!”
周延儒在旁打趣道:“何大人,陛下勤政爱民,事务繁多,有时候有些事情没有及时告知我等也是人之常情,切莫生隙才是!”
温体仁也打圆场道:“正是正是,陛下不也在朝堂上公之于众嘛,哪里有什么隐瞒我等!”
何如宠见如此情形,苦笑一声,无可奈何啊!
好一个其乐融融的君臣!
崇祯帝转过话题:“今日与诸位爱卿议事,乃是有三件事,其一乃是杨鹤回京的处置,其二乃是毛文龙既死,然而东江镇万不能弃,诸位一起商讨个章程出来才好!其三乃是财政问题,如何开源节流,诸位畅所欲言,想出些好办法来!”
这种小朝会,也是讲究位次尊卑的,不然首辅当朝第一人的权力如何体现?
首辅当然第一个出声!
“陛下,这第一件,臣认为,当从轻发落才是,杨鹤忠贞正直,铁面无私,是一个难得的诤臣,虽不通兵事,但能人尽其才,大胆任用洪承畴、曹文诏、贺虎臣等人,使得陕西叛乱未曾进一步恶化,无功无过,臣觉得不妨调入都察院,做回他的老本行,让其发挥所长!”
周延儒此番算是为杨鹤说了好话,他在朝中没什么臂膀,也是想着卖个人情给杨鹤,日后就算不能为臂助,也不会成为敌人!
首辅大人定了调子,并且安排得合情合理,其他人自然不会傻乎乎去唱反调,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崇祯帝一槌定音道:“既然都没什么意见,那就按周爱卿的意思办,内阁回头拟个旨意下去!”
正当崇祯帝要商量第二件事时,门外传来王承恩急促的脚步声和随意而来的叫声:“陛下,陛下,陕西八百里急报,请陛下阅览!”
一种不好的预感瞬间席卷整个养心殿!
“慌什么,念来!”
“陕西勤王军哗变了,目前正在陕西各州县流窜!”
“什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局势愈发严峻!
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