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要用心,他们虽然小,但同样渴望我们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家长也只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孩子当成“同伙”,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家长“军师”的指导作用。
就我个人而言,在这方面是非常注意的,但人有时候难免会受情绪的影响,从而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一大早外面就下起了雨,我忙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拿出了衬衣,可儿子不喜欢这件衣服,我怎么跟他说,他硬是不穿。一气之下,我冲着儿子大声吼道:“今天你穿也得穿,不穿也得穿,由不得你!”儿子顿时不吱声了,眼里含满了委屈的泪水,我也感到自己有些过分。过了一会我拉过儿子语气缓和了下来:“一下雨,天就冷起来了,不穿衬衣就会生病,这样你就不能上学也不能和小朋友玩耍了,而且也会影响妈妈工作的。”儿子含着泪水点了点头,最后高兴地穿上衬衣上学去了。
后来,我在办公室回想起早上这一幕,不由感慨:不用命令、要求的口吻,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军师”。而应该循序渐进,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先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甚至和孩子当“同伙”,当这一切都做到的时候,再施以“肯定 鼓励 赞赏”,还有什么事情,孩子会不听商量呢?
我想,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再怎么贪玩不爱学习,难免给父母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面对妈妈的命令口气,他们更是不从。于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慢慢产生了矛盾与隔阂,时间一长便影响到亲子关系的维护。其实每个孩子和妈妈都希望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只是因为妈妈没有摆正教育孩子的心态,没有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才会使孩子越来越“坏”。试着转换家长的角色,以“同伙”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与孩子成为无话不淡的朋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重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应该是对他人尊重的心声。与孩子成为“同伙”,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这样你才有机会发挥“军师”的作用。
与孩子成为“同伙”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曾经和一位妈妈探讨过她的育子经验。她说,儿子虽然很调皮,但也很懂事。她和儿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论谁学得了什么新知识,都要随时相互交流。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她儿子的求知欲越来越旺盛,自信心大增,常常把新了解到的知识讲解给她听,而她也在工作之余和儿子的帮助下拓宽了知识面,与孩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作为孩子的朋友,妈妈与孩子之间还应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家庭是家长批评孩子多,家长有了错,孩子却没有权利和胆量批评家长。这样的相处不公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人无完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在孩子面前也难免有不对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以长者自居,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不但家长的威信无法树立,也容易给孩子造成放纵自己犯错、有了错误可以不改的坏习惯。
因此,妈妈要和孩子经常相互交流,更应该相互理解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朋友的地位越来越牢固。现在的妈妈们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实在有些辛苦,都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懂得心痛妈妈,做一个懂事的、成熟的孩子。然而,我们做妈妈的往往容易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解。
如果妈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军师”架势,总是以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反而使孩子变得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这样的孩子即使考试回回得满分,也不会有什么创新思想,以至于使他以后的人生都会受到影响。每个妈妈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所以妈妈们不要剥削孩子在休息的时候适当的玩乐,比如:玩玩电脑、打打游戏,其实这些对孩子也是有益的。作为妈妈需要做的是帮孩子把握好时间,严格遵循先学习、作业,后玩耍的原则,不要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
其实,做妈妈的要以心换心,孩子只有感受到妈妈的真诚,他才不会疏远你,这样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小,才能更有效地和孩子沟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顺畅地交谈。不能一味地采用高压政策教训孩子,指责孩子,而应该和孩子成为“同伙”,发现孩子生活微处所潜藏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引导孩子。
当然,和孩子成为“同伙”,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随时给孩子引导,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儿,尊重孩子的想法,还要给孩子到位的帮助,让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活灵活现。童心仍活泼、童趣皆成文,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会收获这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