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在其日志中这样描述道:“显然,在整个边境线上,出其不意的战术目的已经达到。布格河上的所有桥梁,以及边境河流上的桥梁均无人防守,现在这些桥梁都落在我们手中,完好无损。敌人被出其不意地俘获,这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得出来,苏军士兵在他们的军营被俘虏,停放在机场的飞机还被严严实实地遮盖着。前线的敌人在受到意外攻击时,还在向其司令部询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320多万德军士兵,2000架飞机,3350辆坦克,7184门大炮,隶属于3个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力量最强,他们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苏联防线。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冯·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陆军元帅指挥,目标是攻占波罗的海地区和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陆军元帅指挥,目标是攻占白俄罗斯,然后进军莫斯科。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陆军元帅指挥南方集团军群主要目标是攻占乌克兰。勒布和博克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前进速度极快,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推进了35~40英里。而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只向前推进了10~15英里。苏联最强大的兵力部署在乌克兰。因此,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的陆军元帅,并不会为推进速度缓慢而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说3支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还缺少什么的话,那肯定不是自信心。他们同属普鲁士军事精英,都是贵族出身,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他们蔑视纳粹暴发户,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为一战中德国的失败雪耻。这些元帅都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1941年时,他们还只是60出头或60岁的年龄,精力依然旺盛。在前两年的战争中,他们每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9年,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率领南方集团军群的50多万士兵取得了波兰战役的胜利。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940年他在法国北部打败了英法军队。
博克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1939年攻入波兰,1940年他又指挥B集团军群攻占了巴黎。1939年,勒布元帅是西线总指挥,1940年他率领C集团军群攻入法国中部。
在大清洗中,苏联将领学会了如何循规蹈矩,逃避责任。与此相反,德军的陆军元帅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军事战略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足智多谋。知道斯大林疑心重,苏联将领决不敢形成团队。但龙德施泰特、博克和勒布却对他们同属一个阶层而倍感自豪。在大清洗中,苏军高级将领变动无常,这使得将领彼此之间不能了解各自的战术习惯和爱好。在法国,三位德军陆军元帅并肩作战;在波兰,博克和龙德施泰特一同作战。他们取得胜利后,也让他们在德军中赢得极高的声望。而苏联陆军指挥官中,没有一位因为功勋卓著而得到信任和重用。那些本来可以达到这种地位的苏联将领,要么像布柳赫尔和图哈切夫斯基一样,成为大清洗的牺牲品;要么就像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一样,变成了“朝廷的弄臣”。
德军之所以能取得战争的优势,要归功于其空中优势。边境大多数地区的苏联空军都被摧毁。即使老式的苏联飞机出现在空中,“我们也几乎不防备它。我们经常只是笑笑而已。事实上,当需要轰炸时,从他们的弹舱落下的都是钉子。”一个德国军官这样写道。
唯一一件给德军造成麻烦的武器是T-34坦克。它射程远,能穿透德军坦克很厚的装甲。
德军也很欣赏这种坦克:“它的结构并不复杂,装甲板未加修饰地焊接在一起,机械装置也很简单,每项设计都很质朴。即使损坏也容易修理”。让德国人感到幸运的是,T-34坦克很少投入使用。
6月22日 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面对的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它有75万兵力,其中包括第一摩托化步兵师,它的使命是挺进普里皮亚季(Pripet)沼泽地带。博克的朋友,阿尔伯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率领第二空军大队。然而,博克最大的本钱是古德里安(Guderian)将军和霍特将军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三装甲集群。
古德里安是德军装甲部队最耀眼的新星。从装甲部队建立之始,他就是最有名的将领。古德里安的名言是:“不是小规模,而是大规模。”他非常崇拜闪电战术。在攻打法国时,充分展示了其才能。古德里安性格顽固,爱冒险,一言九鼎,深受下属的爱戴。赫尔曼·霍特名声略逊,但他在波兰和法国的表现也让人印象深刻,士兵也特别忠诚于他。现在,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要在苏军西方方面军切开一道口子,就像用一把加热的餐刀切开黄油一样。
理论上,这不应该成为现实。红军西方方面军有67.2万兵力,10087门大炮和迫击炮,2201辆坦克,包括383辆KV重型坦克和T-34坦克,1909架飞机,其中424架是新飞机。西方方面军所在的边境地区还有贝利亚的2万名警察部队。警察主要驻守在老边境线附近、新边境线的后面,主要监控1939年新占领地区的波兰人。
在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中,西方方面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即支持南线的主攻,占领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地区。然而,因为防御计划迟迟未能出笼,这造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如何保护西线所在的地区。西方方面军战线从南到北延续长达175英里,地形易攻难守。除过明斯克附近的一些小山外,整个白俄罗斯的地势都非常平坦。对进攻的一方来说,这是个福音,而对防守的一方来说却是祸根。这里有两条重要的河流:涅曼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它们和德军进攻的方向平行,前者向西流,后者向东流。没有一条河流可以阻止德军进攻明斯克。
明斯克的东部,还有三条河流,的确可以保护莫斯科。西德维纳河向北流,别列津纳河向东南流,第聂伯河向南流。这是德军必经的三条河流。莫斯科离第聂伯河只有300英里远。这三条河流之外,再没有一条大的河流能阻止德军的进攻。
白俄罗斯大多是森林和沼泽。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带长125英里,宽100英里,这里居民很少,甚至也没有几条公路。没有哪个进攻者想控制这里。而且这里也不能展开防御,因为沼泽不能承受坦克、汽车或火炮的重压。对空军来说,这里只要有一个排以上的兵力,都能被侦察飞机看得一清二楚。
苏联方面,西方方面军有4个集团军,分别是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13集团军。最重要的是,第10集团军据守别列斯托克(Belostok)突出地带。
第10集团军是苏军力量最强的集团军之一。在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中,这个军是进攻华沙的主力。但是,巴甫洛夫和第10集团军司令康斯坦丁·卢戈别夫(Konstantin Golubev)将军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地方狭小,必须要特别提高警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敌人的步兵或骑兵前进速度还不够快,没能阻止第10集团军集合其后方的部队,使其做好了战斗准备。然而,新装备投入战场后,坦克和汽车在一小时左右就能跨过这个75英里宽的狭长地带。位于最北端的第3集团军,由V . I . 库兹涅佐夫指挥;第4集团军据守南部,由A . A . 科罗布科夫将军指挥。P . M .费拉托夫(P . M . Filatov)指挥的第13集团军,还在集结中,被布置在后方。如果德军装甲集群包围别列斯托克(Belostok),第3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就会有麻烦。他们明白,现在他们已被75英里的缺口分割开了。
巴甫洛夫并没有什么战略远见。他还不明白德军博克元帅要对别列斯托克(Belostok)采取什么战术。6月22日一整天,他都在各个部队中来回穿梭,想搞清情况到底怎么样。由于德军突击队破坏了苏联后方的通信线路,巴甫洛夫甚至连他属下的大多数将军都联系不上。
更糟的是,6月22日的前线还是一个大建筑工地。防御工事、电话和电报线路、道路、机场、桥梁、公路、燃料库和仓库,所有的一切建筑都只完成了一半。要在一夜之间把这些基础工程全部变为防御工事,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这种混乱状态中,有一点是清楚的——苏军几乎没有空军。大多数飞机,包括新式的米格-3飞机,都停放在拥挤的机场上,现在已经被德军全部炸毁。在开战的头几分钟时间里,苏联西方方面军就损失了738架飞机,现在,德军已完全拥有了制空权。
西方方面军空军司令I . I . 科别茨(I . I . Kopets)少将也已牺牲。一周前,副国防人民委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视察部队时,发现他们几乎没有做什么备战工作。对此,梅列茨科夫大为震惊,愤怒地质问他:“看在上帝份上,如果战争爆发,丧失了制空权,到底怎么办?”科别茨无礼地瞪着梅列茨科夫,他把后者视为一个老战士和败将,粗鲁地回答道:“我将会自杀。”
就像许多被斯大林溺爱的飞行员一样,科别茨自认为战无不胜。作为一个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和西班牙内战的老兵,他是被大清洗推上现在这个高级职位的。三年前,他还只是一个空军上尉。然而,现在虽然只有29岁,但他却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之一。5月24日,斯大林让他参加了克里姆林宫最高级别的秘密军事会议,讨论未来的战争局势。那次会议,甚至连梅列茨科夫都没有被邀请参加。6月22日晚,他确实自杀了。
地面部队比空军也好不到哪里去。第3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用一种“颤抖”的声调向巴甫洛夫报告,第3集团军所有的部队中,只有第56师还相对完整。他把前线的形势比喻为“一场浩劫”。第3集团军已无法守住前线了,下属的部队都在向东南方向撤退。库兹涅佐夫和部队一起撤退,在12个小时,他已换了3个地方。
与此同时,库兹涅佐夫的北方友邻部队,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也正在向东北方向撤退。因为同时向两个不同方向撤退,在两军之间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缺口。这正是德军所期望的。这条缺口正好打通了前往明斯克的道路。霍特将军立即派了更多的坦克进入这个缺口。因为面对的只是无组织的抵抗,雷特将军很快占领了附近的重要渡口。
第3集团军报告是“一场浩劫”,第4集团军报告说“撤退已失控”,而第10集团军却没有“动静”。这是因为他们所有的通信线路都被切断了。巴甫洛夫忽视了第3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所处的困境,而是要飞往比亚韦斯托克去看看第10集团军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他最糟糕的选择。不去处理被古德里安和霍特指挥的德军所造成的损失,而是急匆匆地去救援失踪的部队,这就像是一个父亲在寻找一个失散的子女。方面军指挥官要丢下司令部,去寻找一支注定要覆灭的部队,他的副手伊万·博尔金(Ivan Boldin)将军对其这个想法感到非常震惊。他力劝巴甫洛夫留下来,自愿代替巴甫洛夫去第10集团军那里。巴甫洛夫根本不听劝阻。当铁木辛哥打来电话时,巴甫洛夫正好不在办公室。博尔金立即要求允许他自己飞往比亚韦斯托克。巴甫洛夫回来时,他也无法改变既成事实。因为这次借故离开部队的“英雄壮举”被否定,博尔金不得不面对他最不愿做的事:负责决策。
6月22日下午 斯大林的3号令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斯大林太累了,他想早些结束这一天的工作。
他总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此来保养身体。那一夜,他只睡了三个小时。16:45,他打发了最后一位客人——贝利亚,但他的大脑还在思考问题,部队需要指示。那天上午发出的2号令,只告诉红军要“摧毁”敌人的部队,这太模糊了。他明白,战争不是这么一种打法。部队需要明确的指令和达到目标的精确时间表。
那天晚上,他决定再发一道命令,这就是3号令。
这个时候,除过无用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和布琼尼元帅外,铁木辛哥是留在莫斯科的唯一一位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值得称道的是,尽管情报不全面,铁木辛哥还是准确地判断出了最危险的地方:比亚韦斯托克北部,德军正从苏瓦乌基(Suwalki)进攻这里。那里,第3集团军正在撤退,在第3集团军和北部的第11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把第10集团军抛弃在了南部。铁木辛哥也非常关注德军在乌克兰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Vladimir Volynsky)的推进情况。
然而,斯大林依然不太清楚这场浩劫的程度。对他来说,坚持防御还不够。他告诉铁木辛哥,下令大举反攻。
3号令要求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包围并歼灭”敌人,在6月24日晚占领苏瓦乌基。西南方面军也收到了同样的命令:“包围并歼灭”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的德军,在24小时之内夺取波兰城市卢布林。
此时,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部队都在远离苏瓦乌基75英里的地方,这个距离也正好把西南方面军的士兵从卢布林隔开了。
斯大林相信,只要部队停止后撤,在48小时之内,推进这么一小段距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几个小时前,斯大林向前线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处理那些散布恐慌消息的人、不称职的指挥官,还有那些懦夫。
这两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反攻的目标,因为它们也正是先发制人打击计划的进攻目标。6月22日晚,斯大林非常希望,当他恢复了前线的秩序,红军就能攻克东普鲁士和波兰。
然而,斯大林的直觉大概也告诉他自己,形势依然非常危急,以至于他个人要承担责任。所以,这道命令不是由他签署,而是由铁木辛哥、朱可夫和党的代表马林科夫签署的。21:15,第3号令被发往方面军司令部。斯大林生活中最漫长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