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后迁孟津,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其代表作有《师说》、《马说》、《原道》、《进学解》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少年坎坷,逆境奋斗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可惜在韩愈三岁的时候其父就与世长辞了,从此,他由哥嫂抚养。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敬重。韩愈十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哥哥、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双眼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还写《史记》,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南迁的旅途虽然很艰辛,可是沿途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也是对其心灵的陶冶。那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月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每天三更起床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青菜汤继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考进士第一,倡古文运动
韩愈二十四岁时,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宰相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为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挥笔成章。可是,当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他的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落榜了。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他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试题与上一年的一样,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主考官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体文的味道,若不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
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从此以后,韩愈更加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韩愈的散文,感情充沛、雄奇奔放、明快流畅,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坛上影响深远。他的《杂说》(伯乐相马)、《柳子厚墓志铭》、《师说》代表了韩文的风格。人们很喜爱他的文章,许多人向他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多。后来他又得到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支持,古文业绩更加斐然。
步入仕途,政绩斐然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三月,韩愈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次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当权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他的思想和写作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州。在贬官潮州刺史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播撒儒教礼仪,兴办教育乡学;二是进行税负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三是打击兼并地主,给予奴隶人身自由;四是兴修农田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五是驱除鳄鱼危害,疏浚水路交通。
因在潮州治政突出,升迁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从元和十五年到长庆三年(公元820~823年),韩愈再奉调为京官,先后担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品级已是三品大员。期间,曾平息镇州之乱,担任京兆尹(长安最高行政长官)期间治理有方。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人生的最后几年,无论是行政治理还是执掌最高教育机构,抑或行军打仗,都是相当有效率,而且政绩斐然。
遇大颠和尚,愧以貌取人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佛骨”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他想这绝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刚刚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学问很深。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文学成就”
韩愈的文章最受后人推崇,常与杜甫的诗相提并论。他的文章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追求散文的语言风格,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论说文《原道》、《师说》、《谏佛骨表》、《进学解》等,叙述文《张中丞传·后叙》,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等都是公认的名篇,对后代散文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韩愈的诗也有独特的成就。他的诗吸收了杜甫诗中某些新的特点,把散文篇章结构用于诗歌写作,把少量的议论引进诗中,创造出“以议论为诗”、“以赋为诗”的独特风格。
韩愈还以爱护人才著称,诗人李贺、贾岛都受过他的赏识和教益。
“点评”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譬巧喻,形象鲜明,具有多样性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他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