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心疲惫的妇女重新变得神清气爽。面对朋友的惊诧不已,她微笑着说:“哦!在那段日子里我对自己相当用心:每天早早上床;累了就休息;只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常做运动;尽可能多呼吸新鲜空气。你瞧这真的很有效。我若还是疲惫不堪,是不会像现在这么精神的。”她采取的锻炼方法不但没有累着她,反倒使她焕然一新。
如果那位妇女也像别人那样总是认为没时间去考虑自己或是对自己好是自私的表现,那她也就什么都做不成了。锻炼会使她疲惫不堪。她会对同情她的人大倒苦水:“锻炼之后根本不可能不感觉到累。”而同情她的人则会完全赞同她的观点,并认为她很了不起。
一位知名作家在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时曾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找了份差事赚钱。他的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吃饭;七点上床睡觉;凌晨三点起床;先给自己冲杯咖啡,然后一直写到八点吃早饭;通过步行上下班锻炼身体。他的常规没有被打乱,身体依然健康。等到他有能力通过写作赚钱养家了,他就重新恢复了正常作息。
大脑一旦被激活,人往往能超常发挥。如果那位作家在疲惫地回到家后还要坚持写作到深夜;小睡片刻后再出去继续赚钱谋生,长此以往,最后的结局就是他的聪明才智大打折扣,最后出版商和本人不得不承认他已江郎才尽。
“我不能总想着自己”,“我不可能只想着自己”……各种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说此话的人也基本属于同一类的人---一直只想着自己的人。他们根本看不出来正常地关注自己与自私地只想着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后者则是最终的目标。
正常的关注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病态的关注则意味着身心的日渐衰退。
对待自己的身体应该像小提琴手对他的琴那样呵护备至。美妙的音乐从心爱的琴中流淌而出;而又是因为这音乐的美妙使得他对琴加倍用心。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要经常呼吸新鲜的空气,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营养,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户外。若因某些原因身体感到不适,不必焦虑不安,立即采取措施尽快恢复健康。
如果关注身体健康就像每天要洗手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那么即使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额外关注自己的身体,也只是暂时的。最终这种正常、健康的关注会成为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卡萊尔曾指出:只有等身体出了毛病,我们才会关注自己的身体。时刻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正常,能使我们获得肌体上的自由,那是一种我们还在孩提时就已感觉不到了的自由。他的观点千真万确。同理,在精神方面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要勤动脑,保持思维活跃;要能做到轻松转移注意力。注意不要在长时间脑力劳动后立即入睡;可以通过锻炼或娱乐来转换注意力,舒缓一下脑筋,然后再睡觉。
千万别再让大脑比身体还要劳累了。大脑应时刻保持冷静,遇到任何事情或突发事件都能随时做出应急反应。
心理关注与对身心的关注同等重要。它可使人不再易怒,保持心情愉悦,善待他人。
众所周知,身体各部分的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有一部霍威尔斯的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在午夜吃了一块冷碎馅派后,精神、肉体、心理都发生了变质。这个人的经历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无意中违反了某些生理规律,引起了长期消化不良,最终导致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
胃功能失调需要大脑分配额外的精力到胃部,从而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工作;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精力本应该用于大脑思考的。同样,精神紧张或过度关注某事也会影响血液循环、消耗额外的精力,若非如此,多消耗的精力可以被用来去做别的事情。如此一来,身体的平衡就被破坏了。
心理的变质能引起肉体和精神的变质,这点已众所周知,这里不再赘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这点都很明显。可以说,小恶行可以酿成大恶果,因为它们令人难以捉摸,难以识别,也难以根除。
正常的关注逐渐与各种规律相吻合,一旦与规律完全合拍,就会达到忘我的程度,在此之前是做不到这点的。除非在考虑自身健康外还有其它目标可寻,否则很难找到规律并与之合拍。单纯地去追寻某个不涉及个人的目标有时会使人脱离规律。关注是徒劳的---实际上是有害的---除非我们追寻的目标不仅对自身有利,还能引起我们对成果的兴趣,并促使我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效用和成果。肉体、精神和心理三者相互独立,无论是关注其中之一还是三个都关注,都是毫无益处的,除非对三者的关注能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为他人谋福利。
甚至连个人喜好,若没有任何应用价值,也是徒劳无益的。有着某种嗜好的人先是出于个人兴趣而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后来变得除了自己喜好的东西外对一切都视而不见。他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而这种心理障碍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使人判若两人。
一个人的付出与索取是有内在联系的,正如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平衡的关系,这是一个规律。只要稍微深入点研究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在个体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鞋匠只做鞋不卖鞋就不可能维持基本的温饱。同理,一个人没有付出就无法存活于社会中。
的确有许多表面上既健康又快乐的人,他们只为自己而活,不仅从不想着付出,而且坚决不去付出。但是他们的舒适与健康只是暂时的;一旦情况突变,幸福就会化为乌有。
经历了身心病痛的折磨或经受了环境压力的考验后,快乐男女们开始学会去感受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快感,并正确认识合理关注自己的效用和必要性。
努力说服一个人,告诉他无论如何都应把手洗干净。他会这样回答:“洗手倒是可以,可是我从来就没想过手的问题;把手弄干净会让我成天想着手的事儿。”努力使一个适度利它的利己主义者或是适度利己的利它主义者相信正确的自我关注会使他人受益更多,这么做难度会更大。手脏的那个人说得没错儿,保持手部清洁会使他总是关注着自己的手;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在养成卫生习惯后,只有手脏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手;等用香皂和水把手洗干净了,就不会再注意它们了。适度利己的利它主义者是对的: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关注自我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弄不清楚什么是正常的自我关注,还不如干脆别关注。
在了解了正常关注的必要性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私的关注的危害性并更加清楚无私的标准是什么。自私的关注使生活丧失乐趣,使人丧失同情心并讨厌他人的帮助;而正常的关注使生活变得焕然一新,使人富有同情心,提供对人有益的帮助并产生更大更长远的影响。
对于健康法则我们不必深入研究,只要照做就可以了。我们会认识更多的法则、规律,且了解得更加透彻;会轻易就能分辨出正确与错误的关注;并能时刻感觉到能力因正确的关注而增长,也因错误的关注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