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影中这个搞笑片段,换个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天天上演。我们经常做南辕北辙的事情。我们会在职业生涯的某一个阶段蓦然发现,好多时候,人和人之间很难真正地理解,也很难实现平等对话。在企业,因为地位、专业知识的差别,经常会出现同事之间难以沟通、老板的想法难以琢磨的情况。我们生活在矛盾和误解中,但实际上,我们不过是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而已。
我常说,要经营自己的人生,经营是什么呢?经营其实就是经营人性,你不了解人性,又怎么能够做到人性化呢?职场中大部分矛盾来自对人性的不了解,进而产生误解。比如说,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同情弱者,但是我们都愿意追随赢家。一个人作为普通的员工,他追随别人;一旦他成为老板,就是别人追随他。这种位置和权力的改变,造成了心态和观念的差别。我们其实无法做到消除误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善解人意。我的经验告诉我,那些善解人意的员工,在人际关系中更主动,也更容易获得提拔的机会。
有缘看下面这段文字的读者诸君,我真诚地希望你能静下心来体悟其中的含义。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有一年,在广东,我请几位老朋友吃饭。那是一家环境优雅的茶餐厅。用餐结束后买单,我看结账单上的价格是755元,于是我拿出800元给服务员。服务员收钱后什么也没说,我稍等了下,以为服务员会找钱给我,但服务员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想,算了,可能人家忙,将这事忘了,于是就大步流星地出了餐厅。
走出餐厅后,我突然想起服务员好像说过还要加五十元的服务费。我才意识到应该是我还欠人家五元才对。于是我又回到餐厅,赶紧把五元钱递给服务员。服务员收钱后,冷冷地说:“幸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像你这样的大老板,也贪五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这件小事过去了很多年,而且最终误会也化解了,但每次想起这个事情,我都会认真地提醒自己,应该从这五块钱中吸取教训。的确,五块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微不足道,但是,那位服务员的行为,是不是在我们工作中经常发生呢?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遇见这种想说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在默默地忍耐某些人的行为。而事实上,我们可能误解了别人,而别人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做错了?结果,我们心里老大不舒服,别人的名誉也因此受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的“五块钱”的事情。媳妇觉得婆婆洗的碗不干净,怕影响婆媳关系,于是偷偷把碗再洗一遍。婆婆觉得,媳妇嫌弃她不干净,心里很不高兴;而媳妇觉得自己通情达理,干了活还得受委屈,自然也是很不开心。
职场中不也是如此吗?总有领导、同事让你做很多事情,虽然你也乐意效劳,但是这些事情,总让你觉得是额外的要求。你做了,心里却咬牙切齿、满腹牢骚。为什么就不能说出口呢?我们总是认为,不就是吃点亏嘛,何必要跟别人争呢,因而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总是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因而不能告诉别人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委屈,别人不理解你。其实,很多时候,是别人根本就不知道怎样理解你。
沟通不畅必然会产生误解,而误解是职业生涯的杀手。因为误解会产生错觉,削弱你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降低别人对你的信任、削弱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在面对误解时,并不是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
一个聪明的职场人懂得如何减少误解,他们了解人性,深谙及时沟通的重要性,积极地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那么,职场的成功者们,是如何减少误解的?有哪些可以学以致用的方法?
就我的职业经历来看,我总结了如下几点减少误解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一个人做一件事的目的或意图。
在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人的行为方式都是有动机和目的的,但是,人往往将目的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修炼自己判断目的的能力。比如说,船停泊在港湾里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最踏实,但那不是人生的目的。我们很多人,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结果做事不得法。
小王给领导送礼时,两人的对话如下。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这是一段文字游戏吗?不是,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送礼者的目的是将礼送出去,而受礼者往往会有很多顾虑,因此,表面上双方在推拒,实际上在相互试探。在这种推三阻四的试探中,彼此心照不宣,事情才得以办成。当然,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教大家怎么送礼,而是想告诉大家,中国人做事的方式。中国人喜欢讲面子,表达意见往往拐弯抹角,很含蓄,真正的目的很多时候云山雾罩,隐藏在一些细节中。这个时候,你需要准确地把握到彼此的意图在哪里,目的清楚了,你就不会拘泥于形式。
其次,不要闭门造车。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职场中的很多误解,往往是由于我们对实际情况不了解造成的。这里有一个管理咨询中的小故事,会帮助大家来理解这个问题。
好多年前,亨利·福特聘请了一个管理专家来评估福特汽车公司员工的出勤表现。专家提交了一份对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表现高度赞扬的报告,其中只指出了一个员工的问题。
专家对亨利·福特说:“那个懒散的人整天待在办公室浪费你的钱。每次我经过,都看到他把腿支在桌子上闲待着。”
亨利·福特回答说:“那个人曾经出了一个主意为我们公司省了上百万美元,他想到那个主意的时候,脚也是那样架在桌子上。”
没有人怀疑管理专家的专业能力,但是为什么他会出现误判呢?因为他没有深入地去了解问题,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想当然地得出结论。职场中,我们很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只是他的个人感觉。企业需要实战、实用、实操的东西,闭门造车、想当然,只会让人觉得你的专业能力有限。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职位的专业知识差别很大,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去思考问题。
再次,不要自以为是。
这是我的一位学员的来信和我的回信。
尊敬的赵老师:
您好!
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非常抱歉,我不知道该怎样跟您讲,但是我真的对公司很失望。
您知道,在公司销售部,我和小刘都是销售经理。但是我进入公司要比他早三年,在这个行业,也算很资深了。而且我的业绩一直是公司第一,我不明白,老板为什么会提拔小刘为总监,而不是我?
坦白说,小刘的业务能力一般,每次他遇到不懂的业务问题,或难处理的单,我都倾囊相助。您知道的,我处事风格果断,每次和小刘搭档打单的时候,都是我做决定。在别的部门同事的眼中,我早就是小刘的领导了,而现在,他被提拔了,我真的接受不了。
今年,公司业务发展迅猛,销售总监被调到其他分公司做副总经理了,公司准备内部选拔一位负责人。我们部门同事都认为我是不二人选,私底下很多同事已经称我为“杜总监”了。老板提拔了小刘,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我感觉就是先是被人捧上了天,然后直落地狱。一看到同事们在一起聊天并发笑,我就感觉他们是在嘲笑自己。
真的,赵总,我这个跟斗栽得实在是太狠了,简直没法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尽管马上就要到年底了,但我宁可放弃年终奖,也要跳槽。我实在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一分钟都不想再在这个公司待下去。
写这封信,我希望赵老师能帮我指点一二,这件事,搞得我很痛苦。
祝好!
您的朋友 杜林
下面是我回信的部分内容。
杜林:
你好!
听到你离开公司的消息,我很遗憾。思虑再三,给你回这封信,希望通过这件事,你能真正获得成长。对此,我权且分享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你的职业生涯能有所帮助。
在公司要发年终奖的时候,你突然离职了。让你毅然选择离开的只有一件事:在公司最新人事变动中,被提拔的是同级的小刘,而不是呼声最高的你。我相信,你内心一定感觉很不公平。无论资历、能力、业绩、人缘,你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正因为如此,你想当然地认为,你被提拔为总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你的信中,你对老板更多的是抱怨,我想知道的是,在老板准备提拔的时候,你是否和他有过深入的沟通?没有“向上沟通”,就可能造成误解。老板可能因此觉得你居功自傲,甚至,当你的同事在背地称呼你为“杜总监”的时候,你是否及时做过澄清,这可能会让老板觉得你有拉帮结派的嫌疑。这些可能,你可曾考虑过?这些问题,你可曾与老板推心置腹地谈过?
其实,公司是一个权力场,每个人在这个场域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很优秀,但对于公司这样一个组织而言,优秀不代表你会被提拔。你的想法不代表老板的想法。升职并不全是能力和资历决定的,甚至也不一定是人缘好决定的。对于总监这样的中层职位而言,老板想要的是一个信得过的人,而你,尽管优秀,却让老板感觉不到信任,这种误解,或许让你失去了这次机会。
……
另外,你在公司的行为太高调了,你的自信满满会让人误解为自以为是,你做事果断,但不向领导汇报,果断在别人的眼里就是武断。
或许你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有你的难处,我能理解。但我希望你能面对现实。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比重复犯错要幸运得多。是非曲直,往往很难明辨,但我们知道从哪里跌倒的,就一定能从哪里爬起来。你说呢?
我知道你现在很怨恨,但我希望你能尽快治好伤疤,坚强地站起来。晚清名臣张之洞有两句座右铭:“何以止怨?曰不争。何以止谤?曰无辩。”谨以此共勉。
你的朋友赵强
人都相信自己胜过相信别人,所以才会自以为是。当我们是接受者时,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当我们成为付出者时,才知道一切看似“本该如此”的事情,背后有多少牺牲。当我们是付出者时,才会计较回报。读者如能从这两封信中,获得点滴的启示,那就能真正懂得如何付出、如何回报,进而明白,减少误解,就是获得了大回报。
其实,每个人都有获得升迁的机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能否减少别人的误解。经验和方法都是很简单的,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能有能量,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
【强人强语】
沟通不畅必然会产生误解、而误解是职业生涯的杀手。
船停泊在港湾里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最踏实,但那不是人生的目的。我们很多人,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结果做事不得法。
当我们是接受者时,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当我们成为付出者时,才知道一切看似“本该如此”的事情,背后有多少牺牲。当我们是付出者时,才会计较回报。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比重复犯错要幸运得多。是非曲直,往往很难明辨,但我们知道从哪里跌倒的,就一定能从哪里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