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它曾经辉煌一时,但由此也承载了时人乃至后人过高的期望。在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这支舰队的时候,大多数人只记取他们的惨痛覆灭,而对他们曾经的英勇与牺牲只字不提。
这是历史的不幸和势利,也是历史的残酷与不公道。国人有个由来已久的坏传统,那就是对失败过于不宽容,这种以“成败论英雄”
的历史观,在北洋舰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在经历了近百年来的屈辱后,在如今这样一个呼唤富贵与英雄的时代里,大多数国人已经不再需要也不想面对更多的悲情。
回首北洋舰队正式成军的时候,计有“定远”“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000吨)和“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5艘次轻量级的快速巡洋舰(排水量在2000吨~3000吨之间),加上早前购买的“超勇”和“扬威”2艘千吨级的老式巡洋舰和1艘国产近海防御性战舰“平远”舰,还有6艘炮舰及鱼雷艇队、练习舰、运输船等,全舰队的排水量接近40000吨,官兵近4000人。
据当时国外的《军事年鉴》统计,成军后的北洋舰队排名位列世界海军的前八,而当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在世界仅排名第16位。遥想当年,每次北洋舰队出海操练的时候,那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各国海军都为之侧目。
但是,北洋舰队在1888年初具规模后,由于当权者的战略误判,权贵们把持下的海军衙门竟未给北洋舰队添购过一舰一炮。更有甚者,主管拨款的户部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宣布为慈禧太后万寿筹款而停购舰艇两年。很不幸,北洋舰队成了当时政治斗争和错误战略的牺牲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洋舰队止步不前的这几年,却正是日本舰队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为了尽快赶超北洋舰队,不惜勒紧国民的裤带并拿出大部分的国防预算用于购买军舰。在海军军费仍旧不足的情况下,天皇甚至发动全民捐款,并令公务员捐出相当比例的俸禄以补助日本舰队,在这种狂热的“海军梦”热潮中,就连明治天皇的老妈也捐出了她仅有的几件首饰。
1889年后,日本舰队飞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间即购买了9艘配备了大量速射炮的新型快速战舰,后来在黄海大战中横行一时的“吉野”“浪速”等舰,便是此时所购。19世纪末是弱肉强食的强权时代,是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非常时期,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静一动之间,日本舰队的实力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作为北洋舰队的当家人李鸿章,他何尝不知北洋舰队的致命弱点在于舰体老化,整体速度不够快又极度缺乏速射炮?但李鸿章为北洋舰队添购快船快炮的数次请求,都由于朝廷官员的短视和倾轧而毫无下文。政治的斗争,战略的失误,由此带来了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灾难,体制之误,夫庸何言?
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清廷的士大夫们着实见识了西方列强海军的强大实力,促使了清廷建立新式海军的决心。因此,清廷海军的转型,其实比陆军要早20年。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帝国苦于没有自己的海军,单纯地依靠陆上防御,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有鉴于此,在左宗棠和沈葆桢等人的努力下,福州船政学堂得以成立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北洋舰队骨干力量的刘步蟾、林泰曾等人。这批人在国内学习后又被派往英、德等欧美国家深造,接受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海军军事训练。这些“海归派”回国后,大都当上北洋舰队的各舰管带(相当于今天的舰长),而北洋舰队也成为当时整个大清帝国最有技术含量的兵种。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甲午战争爆发后,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北洋舰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竟然一败涂地,全军尽殁。这是何等惨痛的失败!不但令时人无法原谅,就是百年后,也足以令国人耿耿于怀。
1895年2月17日,在坚持了近100天后,威海保卫战以北洋舰队的投降而宣告结束。根据协议,幸存的官兵们和丁汝昌等将领的灵柩一起挤在被解除了武装的“康济”练习舰上,于当天下午的凄风苦雨中黯然离开刘公岛。留在威海湾内的“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北”“镇南”“镇中”“镇边”等10艘残余的舰艇,则作为战利品被日军俘获。由此,曾经煊赫一时的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惨痛的失败,足以让人忘掉那些海军军人们曾经战斗的英勇。在残酷的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将士们曾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以至于战死或者自杀殉国的将领竟占到高级指挥官的半数以上,这在整个世界海军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北洋舰队这一切的奋战和牺牲,在世人的眼中,他们仍旧没有资格说“虽败犹荣”这四个字。
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曾经说过:“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同理,一个不能面对自己曾经失败的大国,不能算是真正的崛起;真正的大国国民,应该具有审视和反省过去历史失败的气度和胸襟。历史不能忘记,更不应蔑视那些英雄、那些曾经为国捐躯的勇士们。可这一切,国人并未做到。
这里要说的,是100多年前曾经为了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而英勇奋战至死的海军将士,这批海军精英在黄海大战和威海之役中,或战火中阵亡,或兵败后自杀殉国,他们是一群失败的英雄。残酷的战争结束后,这些活着的和逝去的败军之将们,他们中的逝者,只能默默承受时人和后人无尽的指责和羞辱;而海战后的生者,亦难免毕生蒙受忍辱苟存的责难,独自面对失败的苦果。这些耻辱,深深地压在他们乃至于后人的心头,以至每当提起这场不幸的战争时,总有些羞于启齿,甚至言不由衷。
100多年前的“康济”号,飘着孤独的龙旗离开威海卫,后人已经记不起那些曾经英勇的事迹与那些已经远去的英灵,但是历史,仍旧听得见他们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