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叫研究型学习啊?太有意思啦!如果天天这样学习,我们学生谁都不会厌学!
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知识。知识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因此,人们常说新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四大知识支柱。其中,在“学会求知”中提出了学习的新概念,即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也就是倡导研究型学习。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非常支持她走研究型学习之路。女儿真正尝试着走这样的路是从高二暑假开始的。按说,对于一个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哪里还有时间去作研究?把心思全用在功课上还怕不够呢。但是我却固执地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热爱学习,而不是过度学习。所以,我希望女儿能有机会研究她感兴趣的东西。
在一次外出讲学的路上,我遇到了语文特级教师韩军。他和我聊起了云舟网,说那是清华人为中学生办的研究型学习网。
我听了立刻兴奋起来。我想,如果女儿能够参加云舟网的活动,融入一个新的学习团体,不就进入现代频道了吗?再说女儿是网络高手,还有自己的网页呢。后来,在韩军老师的推荐下,女儿成了清华云舟网的学员,并经常上网与师生们讨论问题。这一新的领域,使女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在讨论中相继发表了一些评论,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而不是工具》、《文学是我们飞翔的翅膀》、《世俗如潮,诗魂何在》等等,并受到北京大学著名文学教授曹文轩先生的好评。然而,女儿仍感到落后于同龄人,总想突破自己。
这时,我给她提了个建议,希望她利用到日本民宿的机会,作一项调查研究,了解日本青少年某方面的真实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研究报告。后来,女儿告诉我,她对我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有不同看法,希望到日本青少年中作些调查,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我当即表示支持,并为女儿请了老师教她设计问卷和抽样方法。
我一直为女儿担心,如此复杂的社会调查技术,一个高二的学生能掌握吗?又是这么短促的时间,又是到外国去发放问卷,会不会乱了套?但我很快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女儿充满自信地设计着问卷,甚至还轻松愉快。坦白地说,我作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主要是作策划、分析和写作、审稿,很少具体设计问卷。所以,我不能不对女儿刮目相看。
更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感慨。当我赞扬她走上了研究型学习之路的时候,她的话让我思考。她说:“这就叫研究型学习啊?太有意思啦!如果天天这样学习,我们学生谁都不会厌学!”
经过一番奋斗,女儿写出了两万字的《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报告》,发表在2001年第3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另外,她还写了9000字的长文,题为《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上,并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让孩子走研究型学习之路,实在是好处多多。女儿在研究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抽样原则、访谈、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看数据报告、查阅资料等,这些知识如果都在课堂上讲授,也许她会对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方法感到厌倦,但因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题目,便有了内动力,做起来特别起劲。更奇妙的是,高三的那个寒假里,女儿既要补习功课,又要继续把研究作完,还出版了《成长悟语》一书,这也间接地缓解了高考得失的压力。
不仅我对此深有感触,云南曲靖一中的任玲老师也谈过她带学生作研究时的惊奇发现。她写道:
参加夏令营,做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研究探讨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很多孩子想都没有想过的一些事情,但是现在网络让他们梦想成真了。在2001年暑假的一次网络虚拟夏令营中,我作为这样一位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引领者,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关于网络文学、问题少年的探讨。
对于一直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课本知识的学生而言,起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作研究吗?可以研究什么?应该怎样研究?这样的学习与以往局限于课堂之内的‘读书’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对‘研究’几乎一无所知,作起来一定困难重重吧?而且是要通过网络啊,父母、老师赞同吗?要知道在父母和一些老师的心目中,网络无异于毒蛇猛兽啊!”同学们兴奋之中也心存顾虑。但是,孩子们总是乐观进取的!总有一腔热血,也总能在憧憬梦想的时候放下一切包袱。
同学们信心十足地上路了!
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二十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讨论异常活跃,其中有十四位同学表现出了对问题少年的热心关注。
“研究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该考虑“如何研究”了。同学们纷纷把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案寄给我,一份还不错的方案很快就诞生了。
根据研究需要,糊涂、晓草、小鬼、Sunny等同学策划了一份问卷表,到街道上去随机调查采访。
到此为止,阿麦老师(嘿嘿,就是我啦!)没有像平时授课那样过多地要求他们应该如何如何,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策划,自由施展,哪怕一个人的设想不够成熟,十几个人还抵不上一个诸葛亮吗?阿麦不是老师了,只是一个联络员,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的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融洽得叫人想起来就禁不住要自豪一番呢),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建议而已。
前期的工作是很顺利的,要把课题往前推进,还得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努力。首先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从如何查询、搜索,到如何筛选、积累,包括如何新建文件夹,如何收藏重要网址,我们都一起摸索。(要知道,有的同学因为条件不济或对网络认识有误,还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呢!)从技术层面看,这个收获真不小!
查阅资料的过程是辛苦的,虽然找到一个好网站、一篇好文章,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可毕竟查找和阅读分析是枯燥的。
锻炼是实实在在的。同学们到街上随机调查,也不是想象中的“小儿科”的事情,而是一种原来没有经历过的挑战。有的行人对问题热心作答,也有的极为冷漠,有的在答完一半的时候就不耐烦了,脱身而逃。钉子是碰了点儿,不过,胆子也大了点儿,经验也多了点儿,收获不小啊!
后来,有一个学生竟然在体会中说:“常常为我们的精神感到自豪,感觉它就像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在为‘应试就是一切’的旧教育掘一座坟墓。”
这话说得很大气,才看到的时候,我真的为之一动。是啊,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学习活动虽然才是蹒跚学步阶段,但,我们都渴望着一种给人信心、激发活力、造就才能的新型学习方式,毕竟,我们走出了这一步!
这个假期,我做了孩子们的研究导师;这个假期,我做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多一些这样的活动,从学校走出的孩子,会是真正的人才!
任老师的描述非常具体,她亲眼看到了孩子们的巨大变化。在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在研究中感受到了枯燥和有趣,也碰了钉子,培养了坚持的精神、探究的毅力,同时又接触到了网络,它所带来的好处绝非课堂所能代替。
让孩子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真正懂得“求知”的学问,提出下列建议:
研究题目最好由孩子自己选择。孩子的研究型学习应以趣味为主。应当允许并鼓励孩子自主选择研究题目,父母不要加入太多的意见,可以在孩子选择的前提下给些建议和帮助。研究题目没有大小好坏之分,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题目,父母都可以鼓励孩子试试。
给孩子提供一些实现课题研究的途径,但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也许孩子提出的课题研究项目有些不切实际,甚至异想天开,父母或教师不要斥责孩子,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教会孩子一些作研究的方法,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寻找资料,如何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等等。但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千万不要帮孩子做。
让孩子保持毅力,坚持到底。研究虽然是在趣味中进行,但要把研究真正作好,肯定要经历枯燥的阶段,这时候也是锻炼孩子毅力的重要机会,父母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研究型学习重在过程,不一定要有结果。学生们在做论文的时候,也许未必做得那么好,但只要掌握了研究型学习的方法,就是有意义的,远比结果重要。
经常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课题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父母或教师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成一些小的阶段,在每个阶段给孩子赞扬。比如,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学会设计问卷的时候、学会使用网络查资料的时候、敢于去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及时鼓励他。每一个小的变化父母都要看在眼里,并给他们一些赏识,让他们体验到研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