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相互的联系,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给父母作咨询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些父母对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感到困惑,从内心里讲,他们特别想配合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但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许多父母来咨询如何帮助孩子听写,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给孩子出各种算术题目。听来听去,我感到这些父母是在机械地与老师保持一致,他们大多以为父母配合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家里帮助孩子做各种学习上的事情。
实际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相互的联系,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变成教室。
有一对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学教授、博士,妻子是一个高校的副教授。他们两个人都来自农村,都是靠各自的奋斗留在城市的。因此,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但在他们眼里,儿子可是不太争气,学习成绩总也不能拔尖。于是,夫妻俩总是忧心忡忡。
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忆苦思甜”,甚至动用自己的智慧为孩子补课。于是,家变成了课堂,无论孩子放学回来,还是周六周日,夫妻俩几乎是轮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他们还给孩子买了各种练习册,对孩子搞题海战术。孩子的老师也总是给他们任务,要他们在家里多配合学校,多给孩子吃吃小灶。
可是,软的硬的都试过以后,他们发现孩子还是原地不动,在班里成绩仍然中不溜,作业不硬逼着是不会按时完成的,考试前一问就说会,可是考试后的分数总是不高。夫妻俩说多了,儿子还振振有词:“现在不是减负吗?你们这样做是加重我的学习负担!”弄得夫妻俩一时无计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夫妻俩改变了看法。
那次,孩子学校里举办联欢会,班上的同学都要求表演节目,儿子也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狗叫。令夫妻俩吃惊的是,儿子学狗叫还真的非常像!简直惟妙惟肖!和儿子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怎么从来不知道儿子还有这一套?
晚上回家问儿子,儿子说:“每次到农村亲戚家去都会听到鸡叫、狗叫,我就仔细听,发现它们发音的特点。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听到鸡叫狗叫,我也跟着学,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小窍门,能学会老狗、小狗、公鸡、母鸡、小鸡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叫法。”
儿子的话令夫妻俩深思:别看孩子学习不怎么上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真的挺动脑筋的,而且乐此不疲。看来,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兴趣为主。对孩子来说,浓厚的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动力。兴趣可以使孩子忘记疲劳,感受快乐,兴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监督,自得其乐。
从那以后,夫妻俩改变了以前恨铁不成钢的做法,他们在家庭里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发现孩子爱下围棋,他们就给孩子请了围棋家教。而过去他们一直逼着孩子练习的毛笔字,孩子不爱练,他们就给停了。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儿子不仅围棋方面获得了业余围棋初段证书,他的习惯、性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化学习方面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也有所进步。
生活中其实有许多和这对夫妻一样的父母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被老师要求着配合学校的教育,但是他们却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也不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因此常常把家庭当成学校生活的延伸。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以后,他们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习惯、性格,而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如果能够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事情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怎样让家庭发挥学校起不到的作用,让孩子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出下列建议:
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要向学生们传输知识和培养高尚道德,而家庭教育则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作业本和考试分数上,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养应从习惯、兴趣入手。
不盲目地做老师的助教。一些老师习惯地把父母们当成了自己的下级,学校有什么要求就直接灌输给父母,希望他们在家庭中配合自己。父母们也总是觉得老师要求的是对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于是经常心甘情愿地做老师的助教,在家庭里承担老师的责任。但这样做往往治标不治本,因为孩子的许多学习问题并不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而是由于习惯、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所以,父母们对老师的要求要有所辨别,不可盲目。
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句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父母们如果能多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将有良好的发展。反之,若一味地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成绩上,有可能适得其反。
父母不做“二老师”。有些父母把大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孩子复习功课、默写单词、检查作业方面,这样无疑把自己变成了第二老师,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区别,也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厌烦家庭及父母的说教。懂教育的父母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使家庭成为让孩子身心愉悦备感亲切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