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
某报报道: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17名候选人从考场门口走过,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时,却没有一个人理会这“分外活儿”。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北京青年报》曾经作过一次大型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谈起中国孩子的劳动态度,的确让人汗颜。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孩子0.5小时,日本孩子0.4小时,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不足0.2小时,即11.32分钟。
但是,这种现状是谁造成的呢?在《北京青年报》对父母的问卷中,当问到“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时,71.4%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父母仅占14.3%。而且,当问及学生们“最看重什么”的时候,60%的学生们回答:“学习成绩。”
的确,有的父母在补偿心理和成材心理的驱使下,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最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怕孩子吃苦。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什么活儿也不用你干。”为什么全中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却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呢?其深层原因是分数决定命运。在父母们的眼里,一切为了考试,只有孩子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体育、道德、劳动,在一些父母的眼里都可以放松一些。
那么,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呢?对此,前人早已有过深刻的论述。马克思说过:“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作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这些人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了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孩子的劳动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家务劳动呢?在这里,我向父母们介绍一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制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关标准:
(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教会孩子穿脱衣服,把衣服摆放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主要是使孩子们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指导孩子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3)让孩子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4)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5)学会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逐步学会使用洗衣机;(6)让孩子自己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7)让孩子购买简单物品。
怎样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劳动岗位,使孩子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提出下列建议:
劳动岗位应固定。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孩子完成得好时,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孩子有意逃避劳动时,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经常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反而打破了碗等,父母这时不应责备孩子,更不要由此不让孩子做事,而应教给孩子一些技巧。如果孩子有所进步,则要进行鼓励和肯定。
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孩子做任何家务都能得到一定锻炼。但如果父母有意用不同岗位来锻炼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则可能收到更大的效果。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则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则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则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