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2000年初,在北京市某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同屋居住的两名博士生,一个36岁,一个26岁,两个人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却极其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双双死亡。这一事件让人震惊,更引起人们的思索。
大凡做父母者,容易望子成龙,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也实在是让父母心寒。两个博士,论知识,自然数一数二,却因难以相处酿成大患,并最终命丧黄泉!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者却忽略了这一点,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督促孩子学习上,把全部注意力都盯在孩子的分数上,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成功了。更有的父母,口口声声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可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现实是最好的答案。有些父母眼里的好孩子,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有的孩子离家出走,还有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父母和老师们忽略了做人的教育。
一项调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99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研究。该调查由我具体主持。被调查的148名杰出青年分别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青年科学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等。在研究中发现,多数杰出青年来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很高,职位也很普通,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调查表明,杰出青年的父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0.95%;母亲不识字者占39.19%,小学文化的占20.95%。在职业方面,父亲职业为农民者占27.7%,为工人者占25.68%;母亲的职业为农民者占37.16%,为家庭妇女者占22.3%。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多数杰出青年的父母没有机会接受较高的教育,但他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以外,还特别关注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在调查中,杰出青年一致反映,父母在做人方面给自己的影响最大,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各种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生受益。可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做人的教育都是第一位的。
同样是博士生的父母,孙怀川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儿子孙峻朝6岁上小学,10岁升入初中,17岁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1岁读研究生,23岁攻读博士研究生。而且,孙峻朝8岁的时候就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小铅笔头告状》,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书《狐狸博士的妙算》。孙怀川先生回忆他的家庭教育时说: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要抓什么?我们认真地考察、分析了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家庭教育,确定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但在这五育中,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对孩子的做人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子是“危险品”。这话不无道理。我们父母的希望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合格品”、“优秀品”。
我也注意到,我采访的另外一些博士生的父母,他们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可见,智力培养虽然很重要,但人格的教育更不可忽视,当父母们注意了对孩子人格的教育时,孩子的综合因素也在提高。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吧。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怎样教会孩子做人,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出下列建议:
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有这种自觉性,教孩子学习重要,教孩子做人更重要。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应充分肯定其品质中的优点;对于成绩好的孩子,也要对其做人上的“弱点”批评教育。
以身作则。孩子是看着成年人的背影长大的。您身上的品质,无论是优是劣,都会影响孩子。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请先从自己做起。
注意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事往往可以折射出人的灵魂。教孩子做人,讲多少大道理都是空的,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如从乘车让座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从不随地吐痰教育孩子爱护环境,从照顾小猫小狗教育孩子富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