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教育一定要具有可接受性,一切不可接受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灾难。
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类拔萃,然而,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事情顺心顺意的?当您发现孩子与您的期望值相距甚远,您还能心平气和吗?
大多数父母不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的教育一定要具有可接受性,一切不可接受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灾难。孩子的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黄金时期。但是,研究发现,60%的孩子不喜欢读书。
孩子上学学习有四种需要:一是认知需要,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需要;二是发展需要;三是报答需要;四是竞争需要,也是最可怕的需要。
为什么说竞争需要是最可怕的需要?因为竞争需要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成就焦虑。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就怕自己考不好、名次下降,怕别人超过他。成就焦虑的典型症状在高考时表现得非常鲜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不看书睡不着,一看书又恶心。这样一种状况很容易从根本上毁掉这个孩子。我们的研究表明,学习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对自己的期望值越低。
厌学是万恶之源,爱学是万善之源。
作为父母,面临选择,您关心孩子什么?是关心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接受的认知需要,还是现在就把他逼得厌学甚至厌恶人生?
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学生最紧张的时候是考大学的时候。北京有个孩子参加高考,第二天要考数学了,他却说我明天不能去考了。爸爸妈妈一听,说:“孩子,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考三天,考数学你不去,你是天才你也上不了大学啊!”孩子说:“不能考了,我脑子都乱了,再让我去考数学,脑袋非炸了不可。爸爸妈妈急了,赶快去找老师。这个老师比较聪明,秘授一计。爸爸妈妈回家后跟孩子说,只要你明天进考场把题答完,考零分也算完成任务。”
孩子听了一愣,考零分也行?爸爸妈妈说是呀,只要你把题答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就行了。我们培养你这么多年,你连考都不考,我们太为你难过了,你考了就行,考零分也可以。
孩子不相信父母说是真的。孩子一下子如释重负,说:“那行,考零分脑子好使。”第二天,他轻松愉快进考场,会就做,不会就不做。结果这么一轻松,他的脑子就好使,数学考得不错。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人,最怕紧张。一个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可能连家都找不着、连姓什么都不知道。紧张就是产生一种神经的抑制,也就使脑子不好使。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逼着孩子紧张,要轻松。
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修正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的。有的父母动不动就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
如此一来,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恐惧之中,对未来充满畏惧,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他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
据调查,小学生比中学生还紧张。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很单纯,所以更容易紧张。现在许多学生哪有双休日?报很多班,一天都休息不了。
我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小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学习特长。我老听见我家楼下的一个小孩拉琴,吱吱嘎嘎跟拉锯似的,很难听,一听就知道不是从心里拉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父母往往带有非常功利的目的在让孩子学习各种乐器。这就完全没有音乐了,哪会有快乐呢?中国有近一半的城市家庭在让孩子学习各种乐器,实际上相当多的孩子学习的结果不太好。为什么?学习特长不是孩子要学习,是父母要学习。99%的孩子不适合专业化的特长培训,但是100%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接受专业化的训练。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不现实的,于是就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
孩子学乐器是很难的,国外通常是大人跟孩子一起学,大人学会了教孩子。但是我们国内就是孩子自己学,父母以为能把孩子逼出来,却成为很多孩子的噩梦。
其实相当多的孩子更适合一种兴趣的培养。如果往专业上发展,多数孩子就会难以承受,所以孩子才可能从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由厌倦生活而厌倦人生。
我三十多年的教育感悟是,孩子在小的时期,最重要的是四个字:兴趣、习惯。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习惯就没有保障。所以最好的发展状况是让一个孩子处在一种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状态,他想学的东西他都有兴趣。
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只有激发出孩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千万不要拿着小棍子在旁边等着,练不好就“啪”,越打结果只会越糟糕。
事事追求完美,是我们不少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能除下,我们一生不得自由。
父母和孩子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如果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焦虑、无力、无助、无望,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会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也变得无力、无助、无望,对自己没有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却挺大,孩子差一点就要求孩子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也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您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样没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父母应该学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存在时,只要无伤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样“视而不见”,大可不必对孩子求全责备,引发无谓的恐慌危机。当然,这种“视而不见”并非真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让孩子总那么紧张。我们应选择适当时机以适当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也要有战略思维。
如何让孩子远离恐慌,获得健康的身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父母要调整心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了解、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孩子多予以肯定,帮助孩子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
尽可能培养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尽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可以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