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蠢才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对于一个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蠢才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我几十年经历的深切感悟。
当我做了一名父亲之后,我想,教育的成功也在于选择。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处不面临选择。譬如,选择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为孩子提出怎样的发展建议?这些对每一位父母都是不小的考验。
我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在文化沙漠中长大。因此,我决心让女儿从小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我的家里,有一架钢琴,她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伫立在客厅一角。多年来,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痛。
1987年春天,女儿刚四岁多,是个令人陶醉的小天使。她爱说爱笑爱唱歌爱跳舞,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起来。当时,我的第一本书刚刚出版,扣税后收到1837元稿酬,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一笔大收入。为了女儿,我们倾己所有,托人买回一架珠江牌114型钢琴。天真好奇的女儿充满惊喜,总在钢琴那儿弄出一些声响。
说真心话,我们与许多学琴儿童的父母一样,并不敢奢望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家,而只盼着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当然,如果孩子万一走上音乐之路,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为此目标,我们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请了钢琴教师。每周两个晚上,孩子去老师家学琴。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既紧张又兴奋,挺快就掌握了简单练习曲的弹奏方法,回到家里也愿意练习。然而,现实渐渐击碎了我们的梦想。随着进度加快,女儿感到了学琴的难度,不大愿意去老师家,也不再主动练琴。其实,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却犯了急躁的毛病,总训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结果,孩子的恐惧心理加重了,反而分散了已经较弱的注意力。
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妻又带女儿去老师家学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女儿没记住上节课的要领,一上琴难免错误百出。那位中年女教师表示了明显的不满意,敏感的女儿愈发战战兢兢,更难以达到新课的要求。回到家,女儿被扯到琴凳上,在妈妈的厉声训斥中,不知所措地弹着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女儿的脸上滚落下来,摔碎在象牙一般洁白的琴键上。我们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失败。
同一年即1987年的冬天,我放弃了刚刚任命的副处级的职务,来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身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开始了少年儿童研究工作。1996~1997年,我们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时,特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先生,剖析了儿童学乐器中的有关问题。
我们的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同时,中央音乐学院也对3295名琴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有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使琴童比一般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从周海宏博士的研究中我发现两个要点:第一,在学琴过程中父母始终都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并且坚持“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的原则;第二,业余学琴不可走入专业化的误区。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她酷爱读书,喜欢写作,但她却依然不愿弹钢琴。我问及她童年学琴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恐怖!”她又说:“没学会钢琴是个遗憾,但没有失去自由值得庆幸,它给了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
从那时起,除了游泳之外,我几乎没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而是选择了多让孩子自由体验的发展之路。
譬如,孩子上小学之后,往往会害怕写作文,因为孩子不知道写什么,也对表达感到困难重重。这实际上是一个坎,也是一个分水岭。喜欢作文的孩子,可能在文科上显示出才能,而害怕作文的孩子,也可能由此对文科敬而远之。
我意识到起点的重要,注意培养女儿的兴趣和观察力,因为这是成功的关键。
一天晚上,我和女儿在外边走着。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忽然问:
“爸爸,您看地上的碎玻璃像什么?”
原来,女儿发现地上的碎玻璃在路灯的照耀下在闪闪发光。孩子的可爱处之一是能发现成人发现不了的美。我灵机一动,鼓励她自己想一想闪光的碎玻璃像什么。
女儿仔细地看了看,回答:
“这些碎玻璃就像闪闪的星星,又像珍珠。”
女儿能有如此的想象力,并有优美的词句,让我惊喜不已。我大加称赞,说:
“太棒了!你形容得又准确又美丽,如果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呀!”
女儿兴奋起来了,眼睛在灯光下闪着亮光。不过,她又想起了什么,说:
“我想写,可好多字不会写。”
“没关系!你的拼音不是很好吗?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嘛。”
于是,在我的鼓励下,1990年3月10日,刚读小学一年级不足半年的女儿,写下了她的第一篇日记:
晚上我学完qín,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地上的suì玻lí在路灯下闪?uān?。我问爸爸这xiē玻lí像什么,爸爸ràn?我自己想。我仔xì地看了看说:“这些玻lí就像闪闪的星星,也像zhēnzhū。”爸爸kuājiǎn?了我。
女儿写日记由此一发不可收,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
升入小学三年级时,作文有了难度,怎么选择突破点呢?
我觉得,写作文的成功秘诀在于写熟悉的事,写具体的事,写感动自己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事。于是,我建议女儿观察热带鱼生小鱼,体会吃椰子等生活细节,她都写得生动有趣。
后来,我还和女儿一起养猫、养兔子。结果,女儿写的《小兔子三部曲》长达1500多字,还在《东方少年》杂志上发表了。
不光如此,她的《热带鱼生小鱼》等三篇日记,还被《中国儿童报》当范文发表出来,这些都让女儿信心大增,始终认定作文是自己的强项,写作是快乐的事情。
在中国的传统家教中,一向以严字当头,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今天的家教虽然宽松多了,却依然是说教多于体验。也许,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早体验过了,太明白利害与得失,务必让孩子记住,免得吃亏。于是,父母们想以自己的忠告代替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尽量避免误区是必要的,可是,缺乏体验的孩子怎能分辨清楚什么是误区呢?
女儿10岁那一年,妻赴日进修一年。暑假,我获得日本的邀请,赴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可是,女儿交给谁呢?
应当说,最让人放心的安排,是将女儿送回青岛的奶奶家,或送北京的姥姥家,而且,两边老人都表示欢迎。但是,我不太想这样做,因为这既给老人添了拖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未必有利。
我注意到一条研究信息,说是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超过30%,原因在于交流障碍多。女儿已经11岁,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应多接受一些新异的刺激。如果送到老人身边,他们对孩子只会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别的就难以做到了。因此,我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女儿到外地一个女大学生家生活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勤奋求学的女大学生,来自辽宁大连市瓦房店的平民之家。由于写作的关系,我与这位女大学生有了不少合作,相信她一家的生活会对女儿有良好影响。
没想到,我把三个去处对女儿一说,女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大连,真让我喜出望外。
这一经历对于女儿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她头一回离家远行,又是头一回住进陌生人家里,这种体验是终生难忘的。古人讲,易子而教,是说给孩子换一个生活环境,对其成长益处很多。可以说,这是一种民宿生活,犹如一个多维面包,给人以丰富的营养。
后来,女儿进入了中学,我们又支持她两次赴日民宿,在普通的日本人家里先后生活两个月,这种体验教育远远胜过书本教育。
如何发掘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选择成功之路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父母和教师要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完全一样,那样,对有些孩子来说是很累的。
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孩子是否有进步,最好让孩子和自己比较,也许孩子昨天写作业错了两道题,今天如果他只错了一道题,尽管他还是没有全对,但您也要鼓励他,表扬他,因为和自己比,他进步了。如果您总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那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很难感受到成功。一个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对成功不会有追求。
寻找孩子的长处。如果让您在5分钟内说出孩子的10个优点来,您是否讲得出来?若您讲不出来,说明您还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同样,如果教师不能看到班里每个孩子的不同长处,您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立成功目标。既然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每个孩子的成功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果邻居的孩子考第一,您也非逼着孩子考第一,那么孩子在无法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就会感到沮丧、绝望,他的上进心也往往会在多次失败之后而消失殆尽。社会是一部大机器,它需要各种各样的零件,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只要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快乐地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父母就应和孩子一样感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