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格言,成了段镇的人生写照。
一个入党55年的老共产党员,一个拥有丰硕科研成果的研究员,一个辛劳一生的副局级干部,当他付出毕生心血之后,是否应当享受到较好的生活待遇呢?回答似乎是肯定的。
然而,当本书作者为采访而住进段家的时候,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自从1954年搬来天山新村48号楼,段镇一家像焊住了一样,再也没动过窝。单位分的房子是一大一小两间,合起来仅23平米;加上从打浦桥调换过来的父母的一间房子,总共也不足40平米!厅,自然是没有的;厨房则是三家合用,一家一个灶;小小的厕所也是三家共用。
在段家生活的10天里,作者成了美食家,常常惊奇在那个拥挤的小厨房里,李老师怎么会做出如此可口的饭菜?简直像变魔术一般!不过,住在段家深感不便的是洗澡。按照常识,安装淋浴设施必与煤气管道相接。可是,作者悄悄去侦察了几次厨房和厕所,哪儿也未发现淋浴设施,心中暗暗奇怪:这三户人家怎么洗澡呢?毕竟是客人,唯恐让主人为难,不好意思多问,也就忍了10天没洗澡。段家人也从不提及洗澡的事儿,可他们要忍一辈子吗?直到2000年在北京相见,作者为写此书才逼问此事。不料,段镇却淡淡地回答说,在厕所和洗菜池之间有三平米,那儿放了一个澡盆和一个洗脚盆,可以烧好了水在那儿撩着冲洗,三家凑合着过呗。这几年改造了一下,能在那儿洗淋浴了。
真难以想像,这位享有崇高荣誉的老革命,46年如一日在如此简陋的居所生活。日新月异的大上海,还有哪一位家中有六个户口的高级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的住房在40平米之下?
面对这样的窘况,一家人都把牢骚发泄在段镇的身上。
妻子的嘴皮快磨出了茧子,说:
“报纸上早公布了住房标准,享受副局级待遇的干部可以住进118平方米的房子,咱们至少还差七、八十米呐!你怎么不去争一争呢?”
段镇沉默良久,嗫嚅道:
“不是提过了嘛,你不去呀。”
段镇离休时,在妻子的反复催促之下,他向社科院提了一下改善住房的要求。社科院曾分配一套别人不要的旧的小三居室给他。妻子去看了房子,发现仅有50平米,而且在6层,天天爬6楼,近70岁的老夫妻,怎能适应呢?此刻,妻子听丈夫以此搪塞自己,火气更大了,说:
“人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不去哭,倒怨起我来啦?你知道别人怎么说你?说你窝囊!”
“窝囊什么?”
段镇也来气了,涨红着脸说:
“社会科学院是穷单位,房少人多,领导有不少困难,我一个老共产党员怎么开得了口?我不会去争。”
“哼,共产党员都像你这样,中国早不是今天啦!”
“那就从我做起嘛,我这个共产党员是做到底了!”
说罢,段镇站起来,回房间工作去了。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他才会忘却了烦恼。
随着年龄的增大,段镇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段家的人有长寿的传统。段玉裁活到81岁,段镇的父亲活到82岁,而他的叔叔、教育家段力佩94岁还健在。72岁的段镇为自己制定了跨世纪的10年冲刺计划。
按照段镇的心愿,他的冲刺计划目标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目标是将雏鹰奖章活动进一步与学校课程和评价体系结合,形成新的少先队教育活动机制,实现少先队发展的长治久安局面;第二目标是实现少先队工作的电脑化、网络化,因为只有引进网络,才真正能完成少先队的自动化;第三目标是加速培养中青年少先队专门家队伍;第四目标是繁荣活跃少先队的文化体育活动。
有人问道:
“谁能保证少先队永远存在呢?又怎能确保雏鹰奖章活动长期持续发展下去呢?”
段镇自信地回答:
“儿童社会化离不开儿童组织,而雏鹰奖章活动同课程与评价结合,从机制到体制都给予了保证,谁也难以改变。你想啊,真正好的东西谁会拒绝?上海许多学校实现队活动与课程一体化之后,少先队活动已由每周一节增加到8节!”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思想和坚强的梯队。段镇自然深知这些要素,并已经做了精心准备。
首先,他依靠上海、江苏、浙江的三位省级总辅导员沈功玲、华耀国、魏慈瑛――这三人均为段镇的弟子,建立了金三角科研协作区,并设立了若干个实验基地,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
其次,他以做课题的方式带徒弟。细论起来,段镇的徒弟已有四代:第一代以倪谷音、徐国英为代表;第二代以沈功玲、华耀国为代表;第三代以魏慈瑛、乐蕴韬为代表;第四代以时玉莲、杨芳和上海“九朵金花”为代表。“九朵金花”是9位年轻的女少先队工作者,年龄在24岁至31岁之间。其中,团市委少年部的王臻,承担“初中团队一体化”课题;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张昱瑾,承担“少先队工作电脑和网络化”课题;长宁区实验小学的陆峥,承担“创造型集体建设”课题;普陀区江宁小学的徐蓓娜,承担“雏鹰兴趣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宝山区实验小学的王芳,承担“少先队电脑网络活动探索”课题;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赵嵘,承担“在学科建设中引进争章机制,培养创造精神”课题;闸北区彭浦五中的朱永芳,承担“争章活动课程化与初中生自主发展”课题;嘉定教育局的李麟,承担“活动课程奖章化”课题;宝山区教育学院的朱碧云,承担“九年一贯制学校社团建设”课题等。
“九朵金花”的课题均由段镇为导师亲自抓,并有一套高标准的要求。目前,已有两个课题将出版专著,有的将接受全市的现场观摩。
高尚的人格,博学的理论,丰富的经验,使段镇深受徒弟们的爱戴。
上海一师附小的张雅珉老师写道:
当我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时,我就认识段伯伯。在我眼中的段伯伯:慈祥、可爱、幽默、朝气蓬勃。十几年后的段伯伯仍然是那样潇洒、风趣、执着、充满青春气息。岁月不曾在他身上留下印迹:70多岁的老人仍然保持着十几岁的童心,20几岁的思维……我惊叹,段伯伯是一位不老的孩子王,在他身上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心灵。段伯伯,孩子是您谱写的一首歌,徒弟是您雕刻的一块玉,事业是您描绘的一幅画。段伯伯,祝您永远年轻。
江宁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徐蓓娜说:
我心目中的段伯伯是一个具有“三有、两敢、一实”的人。“三有”即指:有精神、有思想、有标准。段伯伯虽然70多岁,但他总是精神百倍,笑口常开,充满着自信和执着。段伯伯所提出的许多关于少先队工作的观点、思路是鲜活的,是有深刻见地的。我想,这些是和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以及争一流、求创新的高标准是分不开的。“两敢”即指:敢于探索、敢于改革。段伯伯喜欢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他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冲锋陷阵,带领各级少先队工作者搞研究,创成果。归根结底,“一实”:段伯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值得尊敬,值得依赖的好导师。
1999年10月13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一亿三千万少先队员迎来了建队50周年的神圣纪念日。前一天,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少先队题词:“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怎样代代传?段镇立即写出《传什么》一文,提出要“传中创”,“创中传”,创造性地继承发展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在新世纪中要着重倡导:服务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等等。
段镇,刘元璋、倪谷音、沈功玲等老少先队工作者接到邀请,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0周年座谈会。
10月的北京,金秋送爽。
当穿着白夹克的段镇走进人民大会堂,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胡锦涛接见优秀少先队工作者时,第一句竟是先问:
“段镇同志来了没有?”
紧握着锦涛同志的手,段镇想起了16年前的广州科研会议,更想起了在团中央机关的那次长谈。那一次,锦涛同志特约段镇来谈少先队的发展大计,他们从晚上8点一直谈到深夜11点!有如此关心红领巾事业的人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少先队怎能不兴旺发达?
在这次座谈会上,锦涛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50年来,一批又一批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红领巾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有的甚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你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广大少年儿童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在这一天,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首创了“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将其授予16位老一代少先队工作者。他们的光荣名字(按姓氏笔划)是:田桂英、刘元璋、江敬文、杜功礼、沈功玲、张先翱、李启民、吴芸红、张学周、段镇、倪谷音、徐国英、曹魁珍、黄绣谊、韩凤珍、韩振东。其中后三位已去世,由他们的家人代领奖牌。
同一天,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表彰了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他们的光荣名字是:于执武、杨芳、苏翠玲、吴玉兰、周宏敏、乐蕴韬、时玉莲、魏慈瑛、刘森力、徐吟鹂。
表彰结束后,段镇马上被鲜花和红领巾包围了,几代少先队工作者都向他衷心致谢。是啊,在荣获“突出贡献奖”的老少先队工作者中,有三人是他的徒弟;在“十佳少先队辅导员”中,又有四人是他的徒弟。段镇开心地笑了,笑得很甜很美,因为这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第二天上午,又圆了段镇一个梦。他去京西的万寿路甲15号院,看望了病中的老领导胡德华――阿沙大姐。施德铨、颜学琴、王业康、刘元璋、倪谷音、沈功玲、李蕙芳都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摔伤了腿的吴芸红在丈夫袁鹰的陪同下,坐着轮椅乘出租车也赶来了。本书作者有幸目睹了这次历史性的聚会,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他们在一起聊的主题总是孩子与少先队,并不断响起“哈哈”、“哈哈”的笑声,真像一个哈哈家族。
人世间团体繁多。然而,又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团体,能在半个多世纪之后重新聚会?人海中朋友无数,又有多少海誓山盟的伙伴,能历经5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是知己?
或许,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陈海燕的一篇短文,多少破解了这道难题。
只有很少人从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却关系着几亿人。
不是农民,却要播种、耕耘和浇灌。不是医生,却要诊断、矫治和护理。不是军人,却始终伴随鼓点、号角和旗帜。
这是一项有些人轻视、许多人漠视、所有人都说重要的工作。这是一项纯如望碧水、高如攀崇山、难如理乱丝的工作。这是一项天天都不能等待、月月都无法松懈、年年都没有了结的工作。
这项工作,常常不被理解,往往遭人误解,似乎做腻了而又难分难解。这项工作,让人委屈得要掉泪、愁烦得想罢手,而一觉醒来却又精神百倍。这项工作,叫人喊破嗓、跑断腿、操碎心,又让人话愈诚、情愈真、心愈净。
说它远,历历在目;说它近,云天莫及。说它大,儿科小事;说它小,国运所系。永远都需要赤子童心、青春活力和白发智慧。永远都必须小事着手、现在投入,而未来才能评说。
没有高薪,没有回扣,最丰富的积蓄是红色的领巾。没人喝彩,没有羡慕,最宝贵的获得是小孩子的欢笑。没有闲暇,没有假期,最执着的期冀是祖国的明天。
这是一项初干不情愿、再干生感情、久干就着迷的工作。只有我们知道,它就是少先队工作!
2000年1月8日,静悄悄的段家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沈婕。经历了迷茫与探索之后,她终于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决心从事幼儿教育。她辞去了外企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即将飞往加拿大的多伦多专攻幼儿教育,行前特来向段伯伯告别。
段镇特别关心沈婕。早在1992年4月,他曾专门写信给张炼红,叮嘱她去帮助一下沈婕。他说:
我收到沈婕发自华师大的信,她在外语班(大概只是大专)学习。来信没有写明在华师大哪个班(外语班是我听说的)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叙述了她进校前的经历、说了许多思想。她由于考不上本科,怀着深深的自卑心理,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她说在华师大看到你评优榜上有名,但一直没来找你。以往的沈婕朴实、纯正,现在可能经历一个新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过程,最需要关怀、鼓励和指点、启发了。我希望你主动去找到她,要关心这位小妹妹,同她谈谈心,端正一些看法,从实际出发,抱积极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拜托了,请转致我的想念、问候,过些日子,我会专门给她写信,请她告我她在哪个班,家址……
如今,那个自信而执着的沈婕又回来了,那个痴迷于教育的沈婕开始行动了,段镇怎能不激动万分?他像老父亲一样慈爱地问道:
“这条路可不容易走啊,你想定了吗?”
27岁的沈婕坚定地点点头。
“听说多伦多的房租挺贵,一个单人房间一个月至少2000元人民币,你怎么生活?”
“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再争取奖学金。学成归来开办幼儿园,我要让那些脑瘫的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沈婕了解过上海的脑瘫儿童的生活,一颗善良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故而决定出国读幼儿教育的硕士课程。她相信,17的忘年交――段伯伯,一定会支持她的选择。
望着初经沧桑走向成熟的沈婕,段镇眼前浮现出一个小女孩默默做事的形象。当年的红领巾理事会小主席,如今选定了帮助脑瘫儿童的崎岖小路,这是多么艰难而又崇高的选择啊。因此,当沈婕抑制不住激动,紧紧拥抱亲爱的段伯伯时,段镇落泪了。
他拥抱着即将远行的沈婕,喃喃地说:
“最美丽的!最纯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