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公园内的大观楼长联,共180字,被称为“海内第一长联”,为清初昆明寒士孙髦翁所作,上联写的是昆明五百里滇池周围幽美的湖光山色,下联记的是云南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演变,以及诗人的感慨。可以说,它把昆明的景色和云南的历史融为一体了,既是一幅昆明风景画,又是一部云南地方史。因而应该说这长联是诗,是画,也是史!
宋元时,今天的大观楼一带还是波涛滚滚的滇池。赛典赤·赡思丁治滇后,锐意改革,不断开挖海口河,疏通螳螂川,开垦良田。此后,滇池水位下降,在今大观楼一带渐露“蟹屿螺洲”,形成小岛。明朝时,镇守云南的木氏,开始在一片汪洋之中的小岛上开辟花园,供其休息观赏。此岛因与西山的太华山隔水相对,故取名“近华浦”。明时,湖北僧人乾印在小岛上结茅讲经,听者络绎不绝。后来,人们集资在岛上建立了观音寺,供和尚讲经。清初,吴三桂镇守云南,为了运粮,又由大观楼附近的草海向东挖了一条运粮河直通翠湖,并修篆塘建仓库。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风景很美,便在小岛花园中修建楼台亭阁。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一座三层方楼。登楼眺望四周景色,真是蔚为大观,故取名为“大观楼”。春城人民流连的大观楼从此诞生了。
因为这里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旅游,一批文人雅士面对如此美景纷纷吟诗作对,悬挂园内。然而,大部分作品多是风花雪月的感伤之作。清初,昆明寒士孙髦翁一扫他人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技巧的长联。后人将长联刊刻挂于大观楼前,为楼大增光辉,大观楼遂成名胜。不幸的是1857年回民起义攻打昆明时,大观楼和长联均毁于战火。现在的大观楼是1864年(同治三年)重修的,长联也是重刻的。
这副长联从问世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清朝文人吴仰贤说它:“铁板铜琶鞺鞑声,髦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民国初年,墨客刘润之说它:“海内长联,应据第一。”新中国成立后,诗人郭沫若说它:“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栋。”人民共和国副总理、元帅陈毅说它:“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大观楼长联如此闻名于世,使“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可是,在历史上却有那么一个蠢材,千方百计地想按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图来篡改这副长联。此人就是被昆明人讥笑的“软烟袋”,道光年间的云贵总督阮元。人们谐音讥讽他为“软烟袋”。他认为长联具有“叛逆”思想,对清朝统治不利。于是,竟明目张胆地将长联主题改为效忠清朝和“驯服”云南各族人民的意思。这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引起了昆明人民强烈不满,人们耻笑道:“软烟袋不通,韭菜萝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髦翁。”
大观楼长联,是昆明成为文化古城的标志之一。它与唐汉建筑的东寺塔、西寺塔,宋代的拓东古幢石雕,元代梁王避暑宫的西山三清阁,清代的西山龙门石刻、筇竹寺泥塑五百罗汉、鸣凤山上的神奇铸件金殿等,融为一体,构成了昆明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使昆明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文化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