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袁崇焕守卫宁远的方略和措施
明朝辽东经略易人,由雄才大略、积极进取的孙承宗,换成了胆小如鼠、畏敌如虎的高第,以及高第赴任后撤防辽西的举措,给努尔哈赤创造了进攻明军的良好时机。投降后金的新旧汉官,成为后金进攻宁远的积极鼓动者。老降将李永芳建议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接着新降汉官刘学成更是以占领宁远为前提,向努尔哈赤描绘了一条获取明国财富的广阔途径,他说:“得地后,毁坏不如留之。得宁远后,即设兵于宁远,以攻山海关而诱之。大军却由一片石前往,直捣都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诚能如此,则通州城之积粮民舍,天启帝之宝贝、财帛,皆可得矣。”(《满文老档·太祖》册71.)刘学成的建议虽然载于《满文老档·太祖》丙寅年(1626年)三月十九日条,很可能是战前提出。刘学成的建议颇能代表汉族新老降官摧垮明廷的热望。由于新旧汉官降将的如此鼓动,努尔哈赤终于选定以攻打宁远为西进的突破口。
努尔哈赤受到客观形势和后金官员的鼓舞,于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以六十八岁的高龄,统率十三万大军,对外号称二十万,从沈阳向西进发,于十六日到达东昌城,十七日渡过辽河。后金大军,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直扑宁远而来。
明朝辽东经略高第奉行龟缩于山海关的政策,不向宁远派遣一兵一卒,刘诏等要统兵二千出关应援,高第下令将已发出的兵马撤回;李卑的援兵尚在中后,李平胡的援兵不满六七百人,已退至中前,并无进援。袁崇焕就是在“关门援兵,并无一至”(《明熹宗实录》(梁本)卷63.)的特殊艰难的情况下,担当起了以宁远孤城抗击后金军的重任。当时宁远城中士卒不足二万。在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袁崇焕召集守城的将领讨论防守的方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都多次与后金军交锋,他们都主张:“未可争锋,以死守争。大寿遂发塞门之议,诸将朱梅、徐敷奏并王喇嘛皆主大寿议,而何可纲按剑决之。”(《明熹宗实录》(梁本)卷70.)最后大家以共同议决:由祖大寿提出的塞门之议即“未可与争锋,塞门奋死守”(阎崇年:《努尔哈赤传》第266页。)的十字防守策略作为宁远保卫战的指导方针。这一策略如果再解释一下,就是:不在城外的野战中与敌一决高下,而是堵住城门,(凭城坚炮利)拼死守卫宁远城。袁崇焕依据祖大寿提出的这一策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抗敌措施:
第一,激发士气,鼓舞斗志。袁崇焕偕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宣誓死守宁远。袁崇焕还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收到了将士咸请效死的效果。(《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第二,划分防区,分工合作。袁崇焕派满桂守东面,左辅守西面,祖大寿守南面,朱梅守北面。满桂除守东面之外,还提督全城。(《明熹宗实录》(梁本)卷63.)
第三,坚壁清野,捉拿奸细。袁崇焕命令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以清野待敌。他还命令同知程维英追查奸细,并发动街民协助搜查。由于清查得非常彻底,直到保卫战结束,宁远城始终没有出现“夺城之叛民,内应之奸细”。《明熹宗实录》(梁本)卷63.
第四,严明军纪,叛逃必斩。袁崇焕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总兵杨麒发去檄文,凡有将士逃到这两个地方的全部斩首。这样就达到了人心始定的目的。(《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第五,撤炮入城,放置城上。袁崇焕听从王喇嘛的建议,把西洋大炮(又称红毛大炮、红夷大炮、红衣大炮)撤回城内。这种大炮是葡萄牙制造的,明朝从澳门购得三十门,其中有十一门安放在宁远城外。西洋大炮输入后,由明军广武营的闽卒操作。茅元仪特拜夷为师,学会了红夷大炮的使用方法,再由孙元化、罗立等人教会宁远的明军燃放。在把西洋大炮撤回城内后,又根据茅元仪的主意,宁远的守军把西洋大炮安放在宁远城墙四角的方形敌台上。(茅元仪:《督师纪略》卷12.)
在听到兵部侍郎高第代替孙承宗的消息后,袁崇焕立即心冷,虑及边事已不可为,急去会见孙承宗,希望一起去职《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3.而不可得。怀着如此压抑的心境,面临着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大军大兵压境的形势,在朝廷“中外谓宁远必不守”的一片悲观论调中,袁崇焕做了如此有效的部署,确实尽到了他个人最大的能力,他的尽忠尽职的精神着实可赞可叹。
后金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陷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七座城堡。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到达宁远城近郊,在城北五里的地方扎下大营,然后派出被虏汉人向袁崇焕为首的宁远军民劝降:“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崇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
袁崇焕不仅拒不投降,还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的后金军营地燃放红夷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茅元仪:《督师纪略》卷12.)造成后金的严重伤亡。袁崇焕以此炮声拉开了宁远保卫战的序幕。努尔哈赤命令准备战具,次日攻城;同时把大营向西迁移,为的是躲避炮火的杀伤。
第二节 袁崇焕取得宁远保卫战的胜利
正月二十四日,朝鲜王国的翻译官韩瑗,因随使臣去北京,途经宁远城,暂住城中,得以亲眼目睹了宁远保卫战的战况。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军从四面八方向宁远城进围,在短时间内把宁远城围得水泄不通。重点进攻城的东南角。后金军的前锋攻城部队身披铁铠二重,号称“铁头子”。“铁头子”推双轮楯车在前开路。战车用槐木、榆木重板制成,厚八寸,高八尺,类似轿子,上面覆盖着生牛皮,里面隐藏着数名铁头子勇士。每次进战,当这种战车靠近城墙时,它的上面可以抵挡敌人的进攻,隐藏在里面的铁头子勇士即可放心地凿破毁坏城墙。明兵以红夷大炮猛烈轰击,炮火连天,后金兵积尸遍野。但是“铁头子”兵毫不退缩,继续凿城不已,城墙的下部已有几十处被凿成凹字形,城墙危破已在顷刻之间。但是袁崇焕镇静自若,命令士兵把柴草、棉花等物浇上油或者掺入硝磺、松脂点燃,用铁索系到城下,将后金军的楯车陆续引燃、炸毁。很多“铁头子”军被烧死,没烧死者也失去了隐身之所,而不得不纷纷后退。明军猛烈发炮轰击后金军,后金军伤亡惨重。明军通判金启倧、袁崇焕的家人罗立均因燃炮以身殉职。(《明熹宗实录》卷70.)据推测,就是在这时,当努尔哈赤正在指挥后金军攻城时,被明军的炮火击中,受了重伤。后金军被迫撤围,退出战场。乘此时机袁崇焕又选出五十名健丁缒到城下,用棉花火药等物,将后金军丢弃在城下的战车以及其他攻城的器具全部加以烧毁。这一天的激战异常惨烈,宁远城下堆满了后金军的尸体,宁远城也险些被攻陷。
正月二十五日,后金诸贝勒大臣再次率军攻城,以西乌里额驸佟养性率兵攻打东门。后金军攻进外城后,发现有不少被褥,大喜。却不知道这些芦花被褥卷裹着火药,是明军文官通判金启倧急中生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万人敌”。缺衣少布的后金兵争相夺取这些被褥,城上守军把火箭、硝磺投掷在被褥上,被褥立即纷纷爆炸,后金军死伤惨重。明军从城墙上齐发万箭,后金军又遭损失,锐气大挫。后金军在酋长持刀驱使下刚至城下,已成强弩之末,转身便跑。城下后金兵的尸体遍地都是,后金军方面不得不派出一部分士兵抢走尸体,运至城西门外砖窑焚化。两天来攻城的结果,后金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至此,后金与明朝的宁远攻守战以明胜金败成为定局,袁崇焕遣人到山海关报捷。
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发现距离宁远城南十六里之遥的大海中的觉华岛是明军贮存粮食的重地,便命令武纳格等人率领八旗军中的蒙古兵加上八百余女真兵,向觉华岛发起进攻。后金军兵至觉华岛后,发现防守粮储的明朝参将姚抚民、胡一宁、金观、游击季善、吴玉、张国青等统兵四万人扎营于冰上。明兵凿冰十里为壕,以车盾护卫,列阵以待敌军。虽然明军穿冰不息,但是寒冷的天气把海水又冻结成冰。辰时(上午7—9时),后金八旗所属的蒙古兵分十二路踏冰入岛,很快攻上东山,巳时(9—11时),又攻占了西山。觉华岛的四大营明兵和商民三万人尽被后金军屠杀,后金军还焚烧船只二千只和所积粮刍高与屋等者千余所,成为宁远败北后的一个不小的胜利。
正月二十七日,后金军全部回师,努尔哈赤返回到右屯卫,将明军遗弃的粮草全部焚烧。二月初九日,后金军回到沈阳。
第三节 宁远之战中后金的伤亡及失败的原因
关于后金在宁远之战中伤亡的情况,清朝人的记载是,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人。阵亡游击、备御各二名,这是最高级别的阵亡情况。一般史学家均采信这一说法。
明朝人则说:“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明熹宗实录》卷68.这个被炮火击中死亡的“一大头目”,到底是何许人,什么级别,不甚了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石匮书后集》卷11.)张岱的私人著述明确指出,后金的一裨王被炮火击毙。
其次,尽管清朝人的著述没有关于努尔哈赤被击成重伤的记载,但是朝鲜人关于宁远之战的记载不仅详尽,而且涉及到了努尔哈赤被击成重伤的事实。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记载说:
“我国译官韩瑗,随使命入朝,适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目见其战,军事节制,虽不可知,而军中甚静,崇焕与数三幕僚,相与闲谈而已。及贼报至,崇焕轿到敌楼,又与瑗等论古谈文,略无忧色,俄顷放一炮,声动天地,瑗怕,不能举头。崇焕笑曰:‘贼至矣!’乃开窗,俯见贼兵满野而进,城中了无人声。是夜贼入外城,盖崇焕预空外城,以为诱入之地矣。贼因并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时举火,明烛天地,矢石俱下。战方酣,自城中每于堞间,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长,半在堞内,半出城外,柜中实伏甲士,立于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屡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绵花,堞堞无数,须叟地炮大发,自城外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堕者无数,贼大挫而退。翌朝见贼队拥聚于大野一边,状若一叶。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李肯翊:《燃藜室记述·二十七·丁卯虏乱》。)该书明确述及努尔哈赤被击成重伤的事实。
在《明实录》中,我们同样发现了关于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击中伤的记载:“登莱巡抚李嵩言:天启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揭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著伤,随扎几个大营歇息人马,一面星飞往东调兵,就要来报仇……”(《明熹宗实录》卷70.)《明实录》中的这段资料验证了朝鲜人关于努尔哈赤被炮击伤的说法不虚。
根据《满文老档·太祖》对宁远之战缺乏记载这一事实来看,清朝官修史书对宁远之役讳莫如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努尔哈赤在宁远被击成重伤属实。
根据上面的事实,我们认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的、后金在宁远之战中“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之说有些过低评估了后金兵力损失的实况。明朝方面认为,“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明熹宗实录》(梁本)卷63.)意大利人卫匡国记载说:“鞑靼(后金军)损失了一万人,被迫撤退。鞑靼王的儿子也被杀死。”(卫匡国:《清代西人见闻录·鞑靼战记》第13页。)还有人估计,后金损失“一万七千人”。(《徐文定公集》卷1.)《朝鲜李朝实录》对后金在宁远城伤亡数字的估计最大:“奴贼果败于宁远,军士死者数万余,其孙称王者亦死矣。”(《李朝仁祖实录》卷13.)总而言之,后金军的损失决不止五百余人,它的损失是很惨重的。
除了兵员的伤亡之外,宁远之战对努尔哈赤在精神上的打击也是很大的:“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这次失败使努尔哈赤忧郁成疾,最后导致死亡。至于宁远失败给整个后金军的打击自不待言,后金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军威扫地。蒙古的敌对势力乘此时机跃跃欲试。
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在宁远城下遭到首次重大失败,考察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努尔哈赤犯了轻视敌人的致命错误。天启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趁着熊廷弼去职的机会,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沈阳和辽阳。这次努尔哈赤又利用孙承宗去职的机会,妄图因袭辽广故事,用“靴尖踢倒”宁远城,然后直取山海关,“视宁远之守备以为不值铠袖之一触”。(周文郁:《边事小纪》卷4.)在这种骄傲轻敌思想指导下,后金军遭遇重大挫败,就是势所必然的了。后金军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准备不足。自从努尔哈赤占领广宁以来,后金的马步之兵,三年未战,主将怠惰,兵无战心。又加上车、梯、藤牌朽坏,器械无锋,后金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大降低。努尔哈赤以此等士卒和不良的装备,贸贸然投入战斗,可见他轻视宁远已到了怎样的程度,天降劳苦于汗也就不足为奇了。(《满文老档·太祖》册71.)
明朝获得明金战争史上首次重大胜利,使天启帝“朕心嘉悦”,特赐奖谕,命户、兵二部发币金十万两,犒赏宁远城将士。又奖赏宁前道袁崇焕白银一千两,升职为右佥都御史,仍旧镇守宁远,满桂、赵率教升授总兵官,加都督同知职衔。
当后金军进攻觉华岛并对岛上的军民大肆屠杀的时候,袁崇焕由于刚刚捍卫宁远使之不被攻陷,已经精疲力竭,没有能力对觉华岛进行救援,但是,坐在山海关而无缘无故不援助觉华岛的高第、杨麒二人因此获罪,被褫夺官职,以王之臣为代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取代了高第,以赵率教代替杨麒出任山海关总兵。
袁崇焕领导的宁远保卫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明史》说:“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传》卷259.)鉴于此点,明廷于三月复设辽东巡抚,以崇焕为之。后来朝廷评定功绩,又给袁崇焕加上兵部右侍郎的职衔,奖赏银币,给以世荫锦衣千户的待遇。
后来袁崇焕因功、因奖而逐渐骄傲起来,先后与满桂和王之臣产生摩擦,朝廷担心搞坏边关大事,命辽东经略专督关内。袁崇焕获得关外的防守大权后,决定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逐渐恢复高第所丢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