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滕头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隶属奉化萧王庙街道。地处萧江平原,剡溪江畔。距奉化城北6公里,离宁波27公里。现有村民341户,817人,外来人口6500人;耕地800亩,面积1.2平方公里。滕头村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过程,特别是其突出的生态建设,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早在1993年便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是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环境教育基地、省级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等,是入选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唯一乡村案例。
从宁波机场路往南二十公里左右,便到了闻名遐迩的奉化滕头村。这个现代化的江南新农村对于中国许多的农村当家人来说,是一个朝圣的地方。这里所构建的“田成方,屋成行,绿树成荫花果香,清清渠水绕村庄”的景象,完全符合传统民众对于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的想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从现代的标准来看,这里工业发达、精神文明繁荣,生态和谐,每一项事业都按照新农村的最高标准,做到了完美。前村书记80多岁的傅嘉良这样总结:“抓物质文明,不忘精神文明;抓先富,不忘共富;抓工业,不忘农业基础;抓改革开放,不忘党的建设;抓经济发展,不忘生态环境。”这是一位非常自信的农民领导的经验之谈,也许这些话对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我们要认真听取其中包含的这位实干家对现代经济、对现代政治、对现代文明的朴实理解;因为最重要的是,他扎扎实实地做到了。
但是这一切,并不全是来源于自然的恩赐。从环境上来讲,它无非是介于山地与宁绍平原边际的一隅;三十年前还是一片易涝易旱、凌乱不堪的土地,当地有句口头民谣称“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它的改变得力于时代大潮的推进,一群有为的干部与同心协力的村民。从1965年冬开始,滕头人无论酷暑严寒,节假喜庆,都马不停蹄,挥汗奋战。填平河漕29个,新开河道1400米,渠道1万米,机耕路8500米,河岸砌石5400米,把1200多块零碎不一、排灌不灵、洪涝连年的旧农田,改造成为方正平展、大小划一、沟渠配套、旱涝保收的吨粮田。它的成功,对于渴望变革的中国农村,提供成功的范式与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上海世博会的滕头馆,对它锐意创新的品质会有更深刻与直观的了解。宁波的各大报纸,常用大篇幅介绍这个别具一格的展馆。展馆三面外墙是混凝土与旧砖瓦相结合的墙面,混凝土为框,旧砖瓦则规则地填入水泥框中,而砌这些旧砖瓦墙用的技术是厚朴的浙东民间建筑工艺。馆体北外墙则全部是竹子表面,给人绿色清新的感觉。馆内为上下两层楼格局,分为“天籁地籁”“天动地动”“天和人和”三大展厅。在第一展厅的“天籁地籁”音效装置区,有12个高科技音罩,里面播放高清晰度的自然之音,这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田园之声。“天动地动”展厅,展现的是以奉化为主的生态景观,游客躺在地上,观看头顶的大屏幕展现露天弥勒大佛、滕头生态家园、溪口自然山水、宁波东方大港等动感画面;配合画面的变换,身下的地毯也开始慢慢隆起,形成“高山”,或缓缓落下,恢复成“平原”,一切再现自然感受。“天和人和”展厅是一块特殊的屋顶试验田、一面有趣的生态墙展示区,以及宁波的梁祝文化、十里红妆文化展示区。试验田可以直观了解农业的历史与现代发展状况,生态墙是建立在东入口区的墙面上的垂直绿化,这种特殊的植被,可以对墙体内的室温进行调节。这个展馆在博览会结束后移到滕头村。
滕头村很擅长这样的创意设计。比如在830米长的环村河两岸种上葡萄1000多株,水渠旁边满栽橘树,100多亩鱼塘周围种植1万多株青梅、香椿;河内还分层次养鱼,鲢鱼在上,草鱼居中,鲫鱼卧底,“和平共处,各得其所。”有将军林、柑橘观赏林、婚育新风园、绿色长廊、乡村文化广场、盆景园等30多处景观,以及假山盆景、花树绿坪环绕其间的126幢村民别墅群。叫将军林的樟树林,有四五百棵,每棵树高度一致,枝叶繁茂,是村书记傅企平从邻县工地上抢救过来,请宁波军分区的将军们栽种的。精心打造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与村庄融为一体,营造出园林艺术的高雅之美。还开辟了独具滕头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开辟玫瑰采摘区、奇花异果棚、草莓采摘区、婚庆园、晒谷广场、石窗馆、田园烧烤区、犁耕活动区,举行丰富多样的游艺项目:小猪快跑、千鸽迎宾、松鼠拜年、踩水车、野鸭放飞、梨湖泛舟、独轮车送公粮、拉大碾、磨豆浆、打草鞋、打制猪头年糕、田园烧烤等。既适合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也适合乡村旅游。
站在一如碧玉的剡溪水渠边上,很适合作这样的联想,鸭子在水面上戏闹,青蛙从荷叶上跳过,一群小孩在清水里洗脚;风筝从身边飘过,老农在田间耕作……山是最青的,水是最秀的,林是最绿的,花是最香的,还有嘤嘤鸟语,一派富裕祥和的和谐的生态之美。“问渠哪得清如许?”其实在滕头,这一份绿水来自切切实实的工作。滕头村有“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共投入2000多万元。对于村中的渠水,采用的是高效菌微生物处理系统,有14种好氧菌加入其中。村里还相继制定实施《村规民约》、《滕头人形象8条准则》等规章,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位滕头人的自觉行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滕头村就成立了全国首个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为使生态环境和规划更具前瞻性,村里还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有关专家完成了《滕头新一轮发展规划》,并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旅游发展规划。滕头彻彻底底地在践行科学发展观。
滕头种树还种出名头。不仅村里有园林公司,在村以外还建立了1178个苗圃基地。滕头的园林绿化公司已达到国家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一级资质,在全国各地造林绿化3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这些工程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绿化景观。滕头有一个“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分自动温控大棚和组培车间两大部分,在选取植物无性繁殖、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上,领先省内外。中心培养的蔬菜种子出口日本,被浙江省树为高科技农业典型。
当然,滕头的经济支柱还是工业。服装业是整个村庄最出彩的产业,有全国著名品牌爱伊美服饰,也是全国最大的羊绒服饰生产出口基地。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6.46亿元,创利税3.93亿元,全村实现GDP5.79亿元。但是滕头不是唯经济利益是上,绝不发展污染行业。相反致力于用工业所获的利益,积极营建品味乡村。一是实现共同富裕,正如村里人所说:“在我们滕头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都住上了统一盖的别墅式的楼房,村里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育才奖励基金、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等制度,实现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户户有保险的目标。建立村史展览室、多功能文化中心、万册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农民音乐广场等科教设施,提升村庄品质。更重要的是怀着对自然的尊重,极具创意地构建宜居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的时代课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则是时代赋予中国农村的使命,滕头村确实无愧为中国新农村的一块牌子。
2008年,第八届全国“村长”论坛在滕头举行;滕头村荣列“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第六名,还同时被评为“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生态第一村”。引用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演讲中的一席话作为结尾:“我的家乡滕头村很小,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它;同时,滕头村很大,因为我的父老乡亲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伟大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我们相信,富有创意的滕头人,将永远离开的时候,夜色已起,夏日的明月清朗如昼。这时候,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久违的鸣唱。或高亢、或低沉、或雄壮、或清丽,时而急骤如雨,时而轻盈如风,“呱呱——咕咕——”,远远近近,层层叠叠,散落在黑夜的田园里,一曲韵味多么丰厚、没有边际的天籁奏响啊!城市里何时再有这种珠圆玉润的天然旋律呢?
我自然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心情宁静而怡然。
边走边读
“《乡土重整——滕头村四十年巨变的启示》”在许多游客眼里,滕头村是一个生态公园;在政府的眼里,是一条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村民的眼里,是一个改变生活的集体;在学者眼里,是一种中国农村的突变。在这本书里均可以找到答案。柴小华,一位关注中国农村的研究专家,给我们展示理性审视下的滕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