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洛已八天,杨仪与前军监军徐敏子正在洛阳城上巡视。由于粮草缺乏,前几日近三万人只得将带来的粮米熬粥度日。前番打扫战场后也得了不少马肉,切碎后和粮米野菜一起熬了,虽说不能吃饱,但众军也能果腹。
两人站在城墙上向城内望去,四处屋舍破败,官衙更是被火少了小半。聚集在西城的富贵人家被荼毒最凶,无数深宅大院墙倒屋塌,蒙古人抢掠后习惯放上一把火烧干净。他们在草原上杀人抢劫后也是如此,将所有带不走的东西都放火烧掉,自己得不到的也绝不留给他人。所以西城、南城被烧了大半,处处烟熏火燎,遍地残垣断壁,实在是荒凉凄惨。
东城贫民区貌似稍好,本就穷困也无可抢掠,但没东西可抢就杀人,东城的人几乎被杀尽。蒙古人的逻辑颇为简单,就是杀光敌人,抢光女人财物,烧光房子,活脱脱的三光政策。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搞种族大灭绝。
金国十来万居民跑的跑死的死,幸存的人都是躲在地窖或蒙古人走后从城外跑回来的。
七月二十六日晚,宋军前锋和州宁淮军两百余抵达洛阳。洛阳城内无任何守军,城墙上有千余居民迎接宋军光复西京。
两日后,宋军首批一万三千人进驻洛阳,抢修城门巩固城防,但次日粮食便要告罄。
七月二十九日,杨仪部一万五千人与蒙古六千骑兵激战龙门镇,所幸击退蒙古人,全军得以脱险,同时也为洛阳驻军带来了珍贵的粮食。只是这点粮米仅够三万人熬粥食用两三天,若后续粮草不济,全军依然面临断粮危机。
所幸的是,蒙古人自龙门镇失利后,便不再出现,汴京收到战报,赵葵急令用骡马驮载三万人十日军粮驰援,三天后运粮队顺利抵达洛阳,洛阳粮荒得以缓解。黄泛区还是没有消退,宋军后勤粮道依然处于蒙古威胁中。眼下洛阳、汴京两地陷于退守两难。
“徐监军,洛阳已废弃许久,城内外皆无处筹粮。即便削减每日定额,军粮也只够维持到八月十五。眼下已八月初七,后勤道路遥远,运粮队随时都会被蒙古人袭击。上次运粮骡马大伤元气,返回后尚需歇息数日才可拉车,近期都不要指望再有军粮抵达。”杨仪看过洛阳荒废情形后,认为坚守已无任何意义,得赶紧撤军。否则蒙古大军一到,只需切断粮道就能让三万宋军活活饿死。“末将恳请监军将洛阳现状禀告与大帅,不能再行险招置大军于危城。”
“洛阳这般情形我已禀报大帅,再等上三日,相信定有回复。”旁边一身材瘦削穿着青袍的文官便是监军徐敏子“八月十日若无回应,你我率军回撤,无论如何也要力保人马不失。”
入城多日,虽未经战事,徐敏子却也为粮草忧心,身形清减了许多。此次他临阵替代全子才被赵葵充作先锋,率首批入洛大军告捷,已立下大功。面对洛阳荒芜无人无粮这般情形,他知道肯定守不住,但作为文官权衡的东西太多。虽然明知洛阳不可久留,但出于自己派系在朝堂上的斗争需要还不能轻言放弃。
赵大帅好不容易立下收复三京之不世之功,风头盖过在灭金大战中有建树的史弥远侄子史嵩之,方才彰显皇帝陛下看好的少壮派风范,怎能突然丢下这来之不易的战果跑回汴京?这样做显然是授人以柄被人耻笑。就算要撤军,也总要有个说法才好。昨日,他已将此间情形告知大帅,包括杨仪的一万五千人马差点被蒙古击溃,一切还要待赵葵定夺。
史书记载,金朝末年,金室南迁,以洛阳为中京。为抵御蒙古,参政完颜思烈领南山军民十余万入驻,以援助中京留守强伸。一年后,汴京陷落,洛阳粮尽,完颜思烈病逝,军民散去甚多。五月蒙古来袭,留守强伸再次顽强抵抗,然其下官员畏敌潜逃,西门大开,洛阳陷落。
蒙古人怒洛阳军民坚守一年,数次令其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将洛阳屠了个干净,旋即废弃不顾。以致洛阳内外人烟稀少,土地废弛,难以恢复。
蒙古人一番肆掠后,留给宋军的几个城市几乎与洛阳一样,根本就是千里废土。若是驻守,则耗费大量兵力粮食的同时却毫无收获,将极大地削弱宋朝国力。
这个道理,赵葵赵范都懂,皇帝赵昀也明白,但为了压倒史嵩之一派,巩固自家在朝堂中之地位,赵氏兄弟立功心切急于求成,全不顾粮草吃紧便贸然分兵入洛,给了蒙古人分而歼之的机会。
其实,河南被烧杀抢掠一净后,天气渐热,蒙古人只留下两部人马,共一万余。一部由速不台所领,另一部便是袭击杨仪部的塔察儿。这两部人马都驻守在河北,河南则交由原金国投降人马负责守备。河南的降军被改编为汉军,刘福为河南道总管,都元帅张柔屯驻徐州。如此安排都表明,蒙古人对这里毫无经略的意思,已经压榨干净了便不再操心,任其自生自灭。蒙古在河南的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无力撼动抱团行动的宋军,但前提是宋军能吃饱饭。若是断了粮,人再多也是无用。
历史上杨仪的第二批入洛宋军全军覆没后,洛阳宋军次日便断了粮,不得已在徐敏子率领下进行突围。
八月初一,宋军渡过洛河,在东岸列阵,多次击败蒙古骑兵的冲击。
八月初二,蒙古步军进攻再被宋军杀退,死伤四百余。蒙古骑兵步兵皆被击退,其时宋军已断粮四日,宋军之强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宋军选择向南突围后被蒙古骑兵一路追杀,大部被赶入洛水淹死,其余人马也都被打散。
八月十一日,徐敏子领三百残部逃回光州。
到此,大家都看明白了,若是宋军有些许粮秣支撑,便不用急着突围。若是汴京守军及时救援,蒙古步骑定然难以有所作为,从而四万三千宋军精锐将得以保全。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着不慎便遗恨千古。
在这个平行空间,杨仪因一枚火箭而及时列阵扛住蒙古铁骑冲击,得以逃出生天,终成功入洛。
徐敏子那一万三千人亦因此而获得宝贵的口粮得以延续战力。蒙古首战无功而返,面对近三万宋军精锐,主帅失了信心,放松了对宋军粮道的攻击。赵葵获悉战况募集骡马全力驮粮救援,洛阳宋军再获粮秣支撑,蒙古意图全歼入洛宋军的计划宣告破灭。
而今,洛阳宋军达两万八千余,大军集结而行,蒙古人想吃面对如此大饼都没法下口。况且和入洛宋军开战还要随时提防背后汴京三万宋军是否来袭。眼下蒙古人在黄河南岸的兵力也只能打打宋军运粮队的主意,切断宋军粮草使其不战自溃。
东京汴梁,大宋京城,人口过百万,商业极盛,当世繁华无双,清明上河图中的种种繁华兴盛市井百态便是其真实写照。可惜当下的汴京早已物是人非。全子才率军进驻时发现,全城仅余居民两千户,反正守军五百,除了宋朝皇宫与大相国寺未受战火波及外,其他一切都尽数毁于战火。
宋皇宫旁一处残破院落,原金朝府衙大堂。正座一位文官衣着的中年人,生得却是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身材健壮孔武有力,一幅武将风范。此人便是大宋收复三京统帅、权兵部尚书、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赵葵。头衔官职一堆,可见其功勋及皇帝的眷顾。
赵葵与其兄赵范都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赵抃,为北宋名臣,绰号“铁面御史”。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师从胡门七子之一的胡家父子。其父赵方,乃是著名学者张栻弟子,官至京湖制置使。赵葵赵范兄弟少时随父从军,并拜当今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知庐州全子才为师。
嘉定十年,赵氏兄弟随父在襄阳、枣阳击败来犯金军。
嘉定十三年,赵葵率军进攻高头、进占邓州,大败金军斩杀、俘获两万余人。
嘉定十四年,赵葵再次出击攻邓州、唐州,击败金国驸马阿海,斩首一万余。
入洛前,赵葵最大的功绩便是平定李全之乱,本是大功,但政敌史弥远之侄史嵩之却参与了宋蒙灭金。其部下孟珙带回金哀宗尸骨及金国皇帝仪仗玉玺,使史嵩之的声名显赫声誉无限,倍受皇帝重视压倒了赵葵。
赵葵奏请收复三京,获丞相郑清之支持,却遭到参知政事乔行简和史嵩之等人的强烈反对。史嵩之认为荆襄连年水患蝗灾,救助灾民尚且不及,哪有多余粮草供大军出击,并上书六条,力陈非策。连让其支持入洛作为交易的兵部尚书之位也拒绝,可见其反对入洛之坚决。
既然已经撕破脸,赵葵也不甘示弱,一定要收复三京,力压史嵩之。为此,赵葵独断专行,兵行险着,差点断送了入洛的三万宋军。但作为百战将帅,赵葵也非傻子,杨仪部遇险侥幸逃生,让他及时清醒过来。金国虽灭但河南仍然不是自家花园,蒙古大军随时都能渡过黄河切断洛阳汴京通道。届时洛阳人马被困,汴京三万步卒根本无法救援,入洛之策必遭全面失败。自己不仅无法建功,更可能因此获罪,白瞎了圣眷所顾。
但收复三京战报已递送临安,撤军也要等候时机,最好是朝廷看清形势后下令撤军,而非自己擅自退守。在朝堂上激烈争斗中,朝廷下令与主帅下令有着本质不同。前者自己只是执行尽责,后者结果尚好则已,一旦事态糜烂,主帅则要承担首要责任。所以赵葵组织骡马紧急运粮,缓解前方粮荒,只为保住入洛大军,为下步获得喘息之机。
昨晚,赵葵已获探报:蒙古人正在黄河北岸集结兵马收集船只意图渡河。负责募集粮草的史嵩之、赵彦呐,朝廷屡屡诏令催促均不被理会,眼下汴京粮草也吃紧,近期已没有粮草送往洛阳了。情势恶化,临安那边还没消息,赵葵却已经等不及,必须要做出决断。
“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商议洛阳及汴京战事,大敌当前六万人马困于两京,望诸位慎重待之!”赵葵神色凝重地告诫在座之人。
“下官认为,当务之急乃弃守洛阳召回入洛大军,合兵汴京,视粮草多寡再做打算。”发声的是右手边淮东军监军杜敏。今早他已得知蒙古人在北岸集结的消息。洛阳三万人马中有两万淮东军,要是有个闪失,自己一样难辞其咎,赶紧召回才是良策。
赵葵不做声,转向左边的庐州知州全子才。当初全子才进驻汴京后因粮草不继,待在汴京及周边,直至赵葵率主力到达也未向洛阳发一兵一卒,惹恼了求功心切的赵葵,剥夺其淮西军指挥权,将其留在汴京。
现在看来,当初全子才的做法并无不妥,虽未收复洛阳却避免军队陷于当下之困境。作为赵葵的老师,当下学生成为自己上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应该满意。但赵葵做事急于求成陷大军于危难,全子才虽不言明却看在心里。
“三京已收复半月,然墙倒屋塌城郭废弛,寡民无粮。蒙古军十万余已聚于黄河北岸,不日南下,为洛阳汴京两地数万遗民计,洛阳驻军携民回防汴京。合兵备战御敌,待粮草齐备,再进驻洛阳等地。”全子才做事老成谋国,此番言论滴水不漏:三京都已收复,此次出兵目的已达成。只是半个月后军中无粮,蒙古大军南下在即,无法固守残破孤城。故而携洛阳遗民回防汴京,只是暂时退让,但天子子民得以保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圣人大义在手,这样干便是政敌也无处下嘴做文章。
赵葵对老师前番虽有怨言,但尊师重道乃读书人之根本,况且自己的大意差点使三万宋军陷入绝境,心有愧疚。眼下蒙古骑兵还在,北岸大军磨刀霍霍,如何让三万人马顺利撤回可就不简单了。五天路途,蒙古人可任选时间地点突袭,若是不幸被围住可是难办。
“全先生说得是,三京已复,众军眼见,早已上达天听。军中缺粮半月,敌军不日南下,撤军已是定论,但如何确保大军全身而退?这…还须再议。在此之前不宜轻举妄动。”
后军监军杜敏一听还要商议,顿时急了“起兵以来,四川、荆襄粮草俱未发运,两淮之地为洪水淹没,运粮之路途遥远艰辛,独木难支。洛阳周遭有六千蒙古骑兵盘桓,城内之粮只够支撑到八月十五。撤军途中需耗费五日,故而八月十日必须开拔,今日已是八月初七,传令尚需一两日,这还不算往来途中蒙古军袭扰耽搁,还请大帅早作定夺。”
谁都想竟全功而无憾,所有责任都让朝堂承担,但时间拖得越久便越发危险,蒙古大军集结随时过河,那时再说撤退,已错过时机。若是半路被袭大军有失,官家一样要问罪。你赵大帅受官家眷顾,身兼数职,倒是减去几个头衔便可顶罪。我就一个官职可如何是好?申饬贬官不提也罢,最多算不美。若是还要下狱问罪可就惨了。杜敏苦熬多年才做到监军,眼下人人建功之际自己却要去坐牢,这可万万不行。杜敏不惜得罪赵葵也要主张即刻撤军,届时就算问罪也怪不得自己。
“如此说来监军已有良策?”赵葵对杜敏很是不满,早点动身就能撤军吗?沿途没有布置,汴京这边没有策应,如何确保三万人平安撤回?蒙古人都眼瞎吗?但统帅监军各司其职,虽心有不满但也得忍耐。
“大帅明鉴,下官只是觉得撤军越早越好,免得遭遇蒙古大军。至于良策,还需在座各位共议。”监军就是要帮皇帝守住家当,不让主帅随心所欲,畏敌、冒险都不行。至于战时策略、战术则和监军无关,你们自己去议定。
堂下众人一阵交头接耳,主帅和监军意见相左,下属就很难插嘴进言了。
“蒙古塔察儿两三万大军渡河也非一日即成,骑兵也不过一万,其余都是步卒。况且我军三万之众也非泥捏小人,并非轻易就能吃下。故请杜大人放下心来,在此与各位一起商议一个稳妥的撤军办法,想来大军撤退应无大碍。”全子才为官多年,和稀泥得本事还是十分娴熟。
“蒙古在北岸只有两部共数万人,分守各处。近期能渡河南进的只有塔察尔部一万余。若是我军多派探马,前出几十里便有临敌结阵时间,无需担心骑兵来袭。从汴京发兵一万带足粮食前出至郑州,接应大军撤退。届时四万精锐会师同行,何惧塔察儿部。”
听闻全子才的计划,众人皆点头称赞,全面细致,进退有序,不愧为当朝名臣。
“先生所言不错,大军回撤共守汴京,兵力足矣。但粮草依然难以为继。”
“沿江、京湖、四川至今未有一兵一卒来援,河南千里之地,沿黄河各处驻防所需兵力粮草甚巨,大帅必须叩请官家亲自督促各地派兵筹粮,否则此役全凭两淮独立支撑毫无胜算。”全子才对局势把握颇为精准,大宋北方四大战区有三个不仅按兵不动连粮草也不供应,就靠两淮冲锋在前,如何能守住数千里的黄河防线?全子才对史嵩之、吴潜、赵彦呐痛恨不已,正是由于这三人连朝廷分派的筹粮运粮义务都未做到,才使自己进军缓慢被赵葵剥夺兵权,直接导致分兵入洛陷大军于险境。
赵葵赵范作为朝堂的新兴势力,已官至制置使,离参知政事的最高位仅有一步。皇帝赵昀也急需收复三京这样的丰功伟业巩固地位,故而帮助皇帝实现收复河南的计划才能早日拜相位极人臣。赵葵前番见进展缓慢,对自己的老师全子才也没有客气,严重伤害到师生之谊,在古代这可是天大的事。故而全子才话中有怨再正常不过。
“兵马粮草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守卫东京南京之成败在粮草,再行收复西京关键亦在粮草。粮草之困一日不决,河南三京一日不守。为此,本帅决定请全先生专注粮草事宜,以解大军之忧,是役若成当为首功。”赵葵将最要命的问题抛给全子才,也将最大的立功机会留给自己的老师,何尝不是对前番师生关系出现裂痕的一种弥补。
自己学生有心,当老师的岂能无意。
“为六万大军与三京百姓计,下官敢不从命。”所有支持收复三京的人现在同一条船上,而当初反对的人正等着船翻,详尽办法拖延粮草后勤。自己作为资历深厚的船员,两个学生、朝中郑相公乃至皇帝都指望自己有番作为,全子才不得不扛起这要命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