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忠义的云娘
云娘十八岁上,被父母许配给人,成了王忠的妻子。
王忠是河北密云县汪参将的忠实仆人,自幼跟着主人汪参将,从家乡扬州府辗转而来北方。到二十多岁还没有娶亲。正好云娘的父母在密云县城开着一片小酒店,紧挨汪参将的住处。王忠经常到酒店为主人买点酒肉食品,一来二往,就跟云娘混熟了。云娘父母看见王忠是个老实后生,又与云娘要好亲近,便请人说合,让王忠做了女婿。
云娘过门后,同王忠住在了汪参将家。她很懂事,既勤快又贤淑,是汪参将夫人的得力帮手,深得汪家人的喜爱。
婚后两年时,汪参将任职已满,奉调回老家扬州。王忠跟随主人多年,当然也要同行,怕云娘舍不得离家,就小心翼翼地劝她不要因此而伤感。哪知云娘十分开通,反倒埋怨丈夫多心多虑,太小看女子了。
王忠心下妥帖,就高高兴兴地准备起程的车马。他想,妻子如此知心达意,可不能让她在路上受苦,应该为她备一辆车子。
云娘却坚持不坐车子。她说:
“主人举家南迁,行李极多,又经过河北、河南等地,沿途很不太平。还是让主人的家眷们坐车吧。请让我装扮成护送的士兵,骑马带弓,打头殿后,以防万一。”
王忠一听云娘的话,觉得不可思议,就把它当作一件趣事讲给汪参将听。汪参将也很惊异,以为她是说着玩的,起先没放在心上。
哪知云娘是认真的。她再次请求,求到汪参将面前。汪参将心想,你一个弱女子有多大能耐?让我考考你再说。于是,从武库中取了一张六百斤的硬弓,递给云娘。
云娘接过硬弓,掂掂分量,轻轻一折,竟然像折断一根枯草那样。汪参将吃了一惊,又连取几张弓,一次比一次强劲,让云娘试试。云娘不是嫌弓的力量不够,就是嫌弓弦不带劲,都没有看上眼。
汪参将和王忠都不曾想到,云娘居然身藏真功夫,是个奇女子。但她的箭术到底如何?谁也没见过。王忠很想知道这一点,就半开玩笑地对云娘说:
“你通晓箭法吗?怕你是只有一些蛮力吧?”
云娘很生气,噘着嘴说:“哼,你以为我们做女人的就只会一辈子守在深闺,嫁人生子,洗衣做饭,侍候你们男人吗?你去把我们家的那张弓取来,看看我的箭术如何!”
王忠从岳父家拿来的是一张很重的硬弓,足有千斤的力。云娘接弓在手,一拉拉了个满月。然后搭上一支箭,瞅瞅天空中几只过路的大雁,向他们射去。
弦响箭出,一只大雁果然应声坠下。汪参将和王忠眼见为实,答应了云娘的请求。
到大家动身上路那天,云娘脱去平日穿的裙衩之类,换了一身短打扮,英姿飒爽。但见她腰挂箭囊,插满利箭,身背硬弓,骑匹骏马,浑身充满豪气,颇像一位统率战士出征的将军。一行人马行进以后,云娘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王忠随行中间照顾妇女孩子,汪参将后面保卫。
这一年河北一带遭了饥荒,很多人为生活所迫,干起了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事,过往旅客行人往往遭殃。汪参将全家出发的时候,土匪强贼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发财了,派人四处打探消息,知道汪参将带着很多金银细软和吃喝东西,强贼们不禁大喜。
在河北大平原上,汪参将一家走了两天,来到了一处长满蒿草、荒无人烟地方。时近黄昏,天开始阴沉起来。风吹得紧,刮得荒原上呜呜作响。云娘看这情景,预感到即将有什么事要发生。
云娘和汪参将商量了一下,催促众人加快步伐,走出这块让人心神不安的地方,找个背风处歇息。她纵马在前,边招呼后面的人,边睁大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风声中夹杂着一阵哒哒哒的声音,传进了云娘的耳朵。云娘谛听一会,断定是一群马跑的声音。很快,在她的视野内,远远地出现了十几匹奔马,马上的人也看得清楚,正朝他们这边飞驰而来。
前方尘土滚滚,马蹄声碎。云娘情知遇上了一伙强贼,正要吩咐众人做好准备,有几支利箭已经嗖嗖地从她身旁擦过,落在乱草丛中。接着,又是几支箭带着响儿直朝云娘身体飞来。
云娘身子未动,挥动衣袖,阻挡飞箭。箭居然未伤云娘皮毛,纷纷被扫落在地。趁这空当,云娘操弓在手,准备回敬强盗几支利箭。
又一支箭飞过来,云娘随手接住,搭在弦上,把它反射回去,正中冲在前头的一个盗贼的咽喉。盗贼不提防会有人能作出这么快的反应,定睛一看,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在弯弓搭箭。
盗贼中有人喊:“快点冲过去,抓住前头那个女的,要活的,谁抓住就归谁!”
云娘在这边听得真切,气得咬牙切齿,冷笑一声,随手搭箭,对冲过来的强贼说:
“来,姑奶奶把这个给你!”
这一箭不偏不倚,正中来者的左眼。这强贼惨叫一声,捂着眼睛栽下马来。
强贼片刻之间连失两人,而且都被一箭射中要害,他们这才知道对手不是一般的女子。其余的人见势不妙,掉转马头,就要逃跑。
云娘乘机补上~箭,又射中一个盗贼的后颈,这盗贼连哼一声都来不及,就翻到马下不再动弹。另一个盗贼慌慌张张,被死者的马撞落在地,成了蹄下之鬼。
众强贼只顾逃命,阵容大乱,挤作一团。云娘的箭一支一支飞过来,往人群中钻。碰上的非死即伤,没碰上的吓得脸色煞白,打马四散逃窜。
汪参将的家人、财物就这样被云娘一个人保护下来,安然无恙。云娘与盗贼激战很短时间,大获全胜,她的精湛射术和临危不惧的勇气让汪参将佩服不已,让王忠颇为自豪。
经过河北地界的一场战斗,汪参将全家对云娘十分信任,后来一切听她指挥,顺顺当当地跋涉千里,回到了扬州。
汪参将非常感激云娘一路护送辛苦,特地在自己宅院中腾出两间房子,让王忠和云娘搬进去住。王忠作了汪宅的管家,云娘也时常协助他料理大小事务,两口子感情甚笃,配合默契,小日子过得极是滋润。
云娘本来就是一个漂亮女子,来到扬州这水乡地带,竟出落得更动人了。一个女子,年轻,貌美,聪明,能干,又具有少妇那种稳健成熟、温柔大方的气质,自然就引起了汪家内外的瞩目。
汪参将的儿子是个有妻室的人,竟也对云娘产生了倾慕之心,一天不见,茶饭不思。他先是有意无意地唤云娘为他做这做那,借以饱享眼福,后来趁人不在,越发放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竟对云娘进行调戏,甚至动手动脚。
依着云娘的性格和武艺,汪参将的儿子是根本不敢随随便便的。不过云娘是个有心计的人,她虽然厌恶参将儿子的厚颜无耻,但她强忍怒火,假装为难,对他说:
“我是个听人使唤的下人,姿质粗陋,想不到会得到公子的喜爱。可我也是作了人家妻子的人,丈夫王忠老实忠厚,我怎能忍心背着他不守妇道!公子若真心待我,不如把王忠打发走,然后明媒正娶,我才能安心服侍公子。”
参将儿子听了云娘的话,不禁心花怒放,马上和父亲商量好,给了王忠一份厚礼,让他离开汪家。想不到王忠竟然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王忠前脚刚走,参将家就择定吉日,张灯结彩,请来亲朋好友,要为儿子娶二房夫人。汪公子打扮得新郎似的,喜形于色,在众人的恭维之下,如坠五里雾中。
一切准备停当,只等新夫人出场。宾客们翘首盼望,希望一睹云娘风姿。殊不料,礼炮响过,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不是婀娜多姿、羞羞答答的新夫人,而是一身戎装,手执佩刀、身挎弓箭的英豪。
众人惊诧万分,闹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再看云娘,见她站在厅堂台阶之上。怒目圆睁,指着汪公子的鼻子痛斥道:
“好一个朝廷命官之家,窃居高位,身受俸禄,却不思出力报效国家。偶尔碰上一些强盗,便吓得胆战心惊,毫无办法。我一个妇道人家,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奋力防卫,终于让你们全家平安回家,以此来报答你们对我们夫妻的待遇已经足够了。而你竟心生邪念,企图玷污我的清白之身,这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为吗!”
汪公子遭到如此痛骂,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壤道:
“贱妇人,不识抬举的东西。来人哪,给我把这贱妇人拿下!”
云娘身手敏捷,上前一把抱住汪公子,把刀搁在他的脖子上,对几个跳出来的家丁和士兵喝道:
“谁敢上前,我立即砍下他的脑袋,谁敢追我,叫他像河北道上的强盗一样的下场!”
说着,她拖着汪公子,朝门口退去。汪公子早已吓得体似筛糠,魂飞魄散,连连对不知所措的家丁、士兵摆手:
“别,别过来,快打开大门,让她走。”
又哀求云娘道:“云娘,我让他们打开大门,放你出去,求你刀下留情,饶我一命吧。”
看到大门洞开,云娘放了汪公子,一纵身跳出了院子。门外早已有一个身穿绿衣的女子牵两匹马在等着她。
云娘却不上马,飞身挥刀,把汪家大门上挂着的两个大红灯笼打落在地。然后抿嘴一笑,对女仆说:“咱们走,追王忠去!”
两个女子翻身上马,疾驰而去,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强盗”英雄窦尔墩
窦尔墩在民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被艺人编成评书、鼓词、戏剧,广为流传。大家传来传去,就把窦尔墩描述成一个黧黑脸膛,络腮胡子,怒目圆睁,手执钢刀,专爱抱打不平,为民除害的英雄汉。可是也有些地方,老百姓不知从哪里得到传闻,印象中窦尔墩模样凶恶,很不可爱。有的人家的小孩调皮捣蛋,主妇婆往往说一声:“再哭,再哭让窦尔墩把你抱了去!”这一声威吓总能把孩子给镇住。
窦尔墩成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也不是人们无中生有凭空杜撰的。事实上,在历史上,窦尔墩也是确有其人,而且在当时是被官府及百姓称作强盗的。
那是清朝时候,窦尔墩成了河北献县的著名人物。他没有正当职业,流浪江湖,经常干些杀人越货的事情。官府对他很头疼,称他为大盗,但又拿他没办法。老百姓却不怎么怕他,因为他不危害平民百姓,挺讲义气,见义勇为。
窦尔墩从小失去了父母,在艰难困苦和屈辱中长大成人,性格十分豪爽,嫉恶如仇。他在二十多年的闯荡中结识了很多江湖义士,深得他们的喜爱和信任。一些绿林好汉便时不时教给他一些武艺。久而久之,窦尔墩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哪一位师傅,但凭着他的聪敏和悟性,肯吃苦,就这样吃百家饭似的把很多功夫学到了手。
三十多岁时,窦尔墩不仅在河北献县有名气,而且在整个河北、在京师都有相当的名声。这名声当然不是恶名,但窦尔墩为了谋生,有时也难免做出一些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勾当,不过,窦尔墩毕竟是窦尔墩,他虽鲁莽却不失侠肝义胆,虽粗直却不失粗细用心。在人们的心目中,他身上的种种缺点反倒给他的英雄本色增添了几分魅力。
说到这些,就不能不提起有关他的一个故事。
某年秋天的一日,窦尔墩在献县附近的集市上闲逛时,发现有一个外路客商单身携带着一些银子在采买货物。后来,这位客商因为不满意货物的成色,又嫌价钱太贵,就什么也没买,继续朝东赶路,很可能要到邻县去。
窦尔墩料到客商身上还有银子,便打起了他的主意。客商骑马离开集市后,窦尔墩也上马紧紧跟了去,打算找个人烟稀少的僻静处下手。
客商走着走着,觉得不对劲:怎么身后老是有一个魁梧的汉子不远不近地也往东走呢?客商不认识窦尔墩,但多少听说过献县一带有不少强盗,当下心里十分害怕,两腿一夹,便策马疾驰开来。他本想试探一下,纵马奔驰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果然,看见后面的人也正在打马追来。客商心里一惊:今天真不走运,撞上了强盗。没办法,他只能任马飞奔,顾不上其他事情了。
客商的马快,过了约有半个时辰,他的马已经远远地把窦尔墩甩在了后面。客商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抬起头来环顾四周,不禁暗暗叫苦。原来,由于那马疾驰狂奔,早已错过了客店。现在天色已经昏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找一处歇息的地方呢?客商愁眉苦脸,忍不住骂了一声:他妈的,都是这狗强盗,把我赶到这无人烟的地方!
好在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隐约可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客商心中燃起一线希望,赶紧驱马过去。近前一看,并无人家居住,只是一座古庙。既然有灯光,里面一定有和尚住持,不是一座废庙。
客商喜出望外,正要抬手敲门,忽听身后又传来一阵马蹄声。回头看时,心中顿时凉了半截。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个一路紧追不舍,现在又跟踪而至的窦尔墩。
其实,刚才窦尔墩是有意放慢马速,好让客商产生甩掉他的错觉,安心找一处宿营地。然后,自己乘夜间动手劫取财物,神不知鬼不觉地溜掉。这时,他赶上了客商。料定客商想在庙里投宿,便也凑了过来。
他们一起把庙门敲开。出来的是一名小和尚,相貌狰狞可恶,一点也没有出家人的慈善模样。小和尚见是两个牵马的人,还带着包裹,脸上登时泛出一片假笑,贼眼滴溜溜地转了几转,口口声声地“这边来,这边来”,把二人带进了庙里。
窦尔墩是见多识广的人,一看小和尚那副神情,心中就明白了八九分。想了一下,觉得好笑: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在打客商的主意,有人居然打起了我的主意!但他表面佯作糊涂,不露声色,任凭小和尚吩咐。
小和尚也真是热情,没等二个客人说话,就安排他们用斋。接着又收拾一间屋子,让他们二人同住进去,还说要是有什么事,尽管叫他一声。小和尚安顿好这一切,这才关上房门离开了。
窦尔墩和客商住同一间屋子,正中他的下怀,只是这时他已改变了主意。那客商则战战兢兢,不敢乱动,不敢说话,只是用眼偷偷瞧着窦尔墩,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待小和尚的脚步声远去之后,窦尔墩悄悄去开门,不料门已经落了锁。他也不去管它,返身过来对神色紧张的客商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窦尔墩。今晚我本来打算劫你的东西,却和你一同陷进了贼窝,也够倒霉的。但你也不用害怕,我会救你出去的。”
客商一听他自称窦尔墩,半信半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窦尔墩又接着安慰他说:
“我一定能救你出去,保你人财不受丝毫损失。只是你得听我的话,不要去开门,不要乱动,假装睡觉。我自有办法。”
客商乖乖地点点头答应了。窦尔墩这才在屋内四下巡视起来。他注意到,屋子的西北角有一个大竹筐,筐里塞满了破棉絮。过去搬开竹筐,发现筐底下隐藏着一个暗洞,有台阶通下去。
窦尔墩略微沉思一会,回来一口吹灭了屋里的油灯,自已则掏出一片打火石,点火钻进了暗洞。他手执钢刀,顺着暗洞走了好几十步,来到另一个洞口。轻轻推开洞口堵着的东西,出来一看,竟是到了另外一个院落。
这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全有房屋,但只有正房里面亮着灯,窗户上可见好几个人影在晃动。时不时传来一阵狂笑,夹杂着妇女的尖叫。
窦尔墩蹑手蹑脚摸到正房的窗户底下,手指上蘸口唾沫,捅开窗纸,凑过眼去朝里瞧去。这一瞧不要紧,窦尔墩不由得怒火中烧:屋里摆着一桌酒席,一个壮和尚年纪有三十开外,敞开胸脯坐在上座开怀饮酒。他的周围,尽是些年轻的妇女,小心陪侍着壮和尚。
这个秃驴倒会寻自在,花天酒地地在庙里开了酒色之戒,一定不是个好东西。窦尔墩暗暗骂着,一闪身躲到暗处,静候着有人出来。
不一会儿,屋门一响,一个妇女提着酒壶出来。窦尔墩见她来的正是时候,敏捷地跃过去,钢刀往她脖子上一架,低声说:“别动,跟我走!”妇人吓得大气不敢出,身子软软地滑到窦尔墩胳膊上。
妇人被拖到一个僻静的角落。窦尔墩给她简单说了一下来历,就询问她那壮和尚的情况。妇人惊魂稍定,忙说:
“壮士,好汉爷,不瞒你说,我本是良家妇女,是邻村的人。半月前被那和尚和他的徒弟劫进庙里,禁闭在密室。那和尚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反正以前这庙里的和尚不是他。他已经抢了二三十个像我一样的良家妇女啦!”
说着,妇人径自抽泣起来。窦尔墩连忙捂住她的嘴,压着嗓门说:
“不要做声!只要你肯听我的话,我就救你和那些人出去。你说,那和尚有什么本领,爱使用什么兵器?”
妇人不敢再哭,照实作答:“贼和尚厉害得很,爱用两个铁翅膀似的东西。那东西上面插着几十把大小不一样的尖刀,就像鸟翅上的羽毛。和尚经常拿着它们在院子里舞动,把树都能打折了,人就不用说啦。”
窦尔墩听妇人说完,明白和尚使的是铁翼,没什么可怕的。他想了一想,有了主意,对妇人说:
“你还进去,劝他喝酒,趁机把他的铁翼偷出来,要不就藏起来。他手中没兵器,就没什么能耐了。”
妇人依言,又进了那间正房。她串通其她女子,给和尚频频倒酒,灌得他迷迷糊糊,趁乱把两个铁翼偷了出来。并给窦尔墩打了个手势。
窦尔墩觅她们得手,随即一脚踹开房门,纵身进去,举起钢刀朝和尚刺去。和尚醉眼艨胧之中见有一道白光直向胸前射来,连忙抓起一只酒杯砸过去,自己顺着椅子钻到了桌子底下。
酒杯是一只铜器,刚好砸在窦尔墩的刀背上,窦尔墩就觉得手上一沉,力度便减了几分,没有刺着和尚的皮肉,只划破了他的袈裟。
那和尚虽然饮了酒,但身子还算利索。很快从桌子那一头钻出来,起身时顺便一屁股掀翻了桌子。杯盘碗盏一齐向窦尔墩这边洒落过来,窦尔墩闪身跳开,用钢刀一拨拉,把那些大小器皿扫得远远的。
就在这时,和尚急着在屋内找他的拿手兵器,却死活找不着,急得哇哇乱叫。窦尔墩不禁偷偷一乐,趁势举刀要冲过去砍杀一番。和尚情知窦尔墩也不是弱敌,不敢徒手交锋,不得已只好一纵身窜上了房梁。
窦尔墩哪里肯饶,大叫一声:“赋和尚,哪里跑?看刀!”
说着,自己也噌的一下飞身而上,紧追和尚。两个人就在窄窄的房梁上格斗。和尚手里没有兵器,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一个劲地躲闪。窦尔墩则轻捷如飞,窜跳自如,越战越勇,刀刀逼向和尚的要命之处。
和尚毕竟纵酒过度,又是空手,被窦尔墩风雨不漏地追杀,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力怯不支。两个战到十几个回合头上,和尚脚步不稳,身子一晃,从一丈多高的房梁上倒栽了下来。
窦尔墩跟着跳下,眼见和尚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便索性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接着,他又跳出屋外,搜寻那个带他们进庙的小和尚,发现这家伙早已溜之大吉了。
当下,窦尔墩招呼院内的年轻妇女把密室里的同伴们放出来。妇女们获得解救,不禁抱在一起放声大哭。窦尔墩喝住妇女们,让她们把和尚藏的钱财、抢来的东西全部收拾干净,出了庙门,到空旷的地方等待着。又让同来的客商收拾好行李,赶紧出来。客商到这时才明白刚才发现了什么事,连连称赞窦尔墩智勇过人。
窦尔墩顾不上和客商多言语,又跑到马房牵出他们那两匹马,吩咐客商看好马匹钱物,在庙外等候。他自己则转身进去放火烧着了古庙。
火光一起,窦尔墩料定附近村庄的人很快会赶来救火。他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分,就准备和客商动身上路。临行时,他对那些被劫进庙多时的妇女们说:
“你们听着,那贼和尚恶贯满盈,死有余辜。现在你们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贼和尚的钱物,你们就分了吧!”
说完,和客商纵马向东驰去。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来到一个岔路口。窦尔墩勒住马,笑着对客商说:
“让你受惊了。我还回献县去,你自己一人上路,多多小心为是。”
客商感激窦尔墩的救命之恩,要把自己的银子分一些给他。窦尔墩摆摆手,朗声说道:
“这就不必了。如果我要图谋你的钱财,还用等到现在吗?哈哈,哈哈……”
在一阵豪放的笑声中,窦尔墩纵马奔向了另一条路。客商手里端着银子,眼望着他消失在一片烟尘里。
一代大侠大刀王五
清朝光绪年间,京都出了一位大侠,无人不知,声震四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刀王五。
王五以替人保镖为业,因为他浪迹江湖,行侠仗义,河北、山东一带的绿林好汉都尊他为首领。那些占山为王、为害一方的草寇,和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的土匪强盗、大小毛贼,一听王五的大名,都不免胆战心惊,行为要收敛几分。可有的时候,有些家伙也借着王五的声名,浑水摸鱼地干些没头的案子,到头来,他们逃之夭夭,而让人怀疑到王五身上。
王五知道,江湖上的人大都是些天不怕地不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好汉,可他也清楚,这些人里鱼龙混杂,挺难管束。王五是个受人尊敬的江湖义士,他凭着自己的声望,给手下的人定出了一些规矩,特别规定了所劫夺的对象必须是贪官污吏,如果不是不义之财,就不能劫取。
光绪五六年间,京都一带连续发生了几十起大大小小的抢劫案,震动了朝廷。当时的朝中大臣一听,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案,抢劫居然抢到皇帝的眼皮底下来了!于是,朝廷严令地方官吏迅速缉拿人犯,以安定人心。
一帮官吏带着差役追捕了多日,竟然一无所获。这倒怪不得这些官吏无能,只怪作案的人眼线众多,行动敏捷,溜得太快了。京师一带人口稠密,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有,要想在人群中捉到几个惯于抢劫的人,可真是太难了,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但是,无论如何,官吏们还得交差。实在抓不到真正的人犯,他们就怀疑是王五一伙人于的,就这么立案,报到了刑部。
当时,刑部主事兼典狱官是江苏的濮青士,他奉刑部尚书之命,就派五城御史率领官兵前去捕捉大刀王五。
王五住在宣武门外,他早已得知官兵要来抓他的消息。手下人劝他,不管怎么,先躲一躲再说,不然被抓进去了,那些昏官为了邀功请赏,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那样的话,有口难辩,岂不是太冤枉?王五却一点也不慌张,只是淡淡一笑:“明人不做暗事,我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想要怎样。”
官兵大约有几百人,把王五的住宅围得水泄不通。王五也不怕。他只派二十几人手持兵器把守在大门内,和官兵面对面地对峙着。官兵虽然人多,但他们都知道王五的威名,谁也不敢贸然冲进去,只是在外面呐喊几声壮壮胆子而已。王五在里面好像没事似的,饮食起居一切照常,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等到天黑,官兵谁也想不出个好办法,再加上围了一天,又累又饿,很多人早就想走了,于是只好四散回家。
王五得知官兵散去,反倒心血来潮,和他们开了一个小玩笑。他乘官兵退时混乱的机会,乔装改扮,穿着官兵的号衣,混杂到了他们的队伍中,居然和几个士兵聊了几句。他也是顺便打听一下,官兵为什么这么兴师动众地前来抓他。官兵回去以后,把这一消息传开了,大家都佩服王五的英雄虎胆,可是他们的头目却一直被蒙在鼓里。
受命捕捉要犯的官吏们都以为王五肯定要逃走,却不料,第二天,王五竟大摇大摆地来到刑部自首,这倒叫濮青士大大地吃了一惊。
濮青土摸不清王五来自首的目的,但他既然送上门来,那就要当面询问一番。他叫手下人把王五叫来,仔细端详,见王五气宇轩昂,神色坦然,不由得生出几分敬意来,问话也自然客气了一些。
濮青士说:“王五,既然你今天来投案自首,那么,为什么昨天我派人前去,你不能跟他们一起来,却偏要和官兵对抗呢?”
王五正色答道:“昨天,是你们派兵去抓我,我当然不肯遵命,现在,已经撤兵了,我来投案,要把这事和大人说清楚。”
濮青士听王五这么说,心中有些明白,就接着询问王五,那些劫案到底是不是他的部下们干的。王五正是要说明这一点,就侃侃而谈,毫不隐讳地说,这些案子有的是他的党徒干的,有的则是别的绿林中人干的,一五一十,全部给濮青士交了底。
濮青士原来就知道王五是一个光明磊落,敢做敢当的英雄,这一来投案,更见他勇武正直,在劫案一事上要保全自己的声名。濮青士是官场中人,又受命捉拿劫犯,此时就不免做些官样文章,便假意说道:“本官原知道这些劫案与你王五无关,但你既为一介百姓,理当遵守大清法规。如今你到处交游,酗酒赌博,也决非良善之人。今天逮捕你,是为了小施惩罚,以正大清律例,同时警戒你以后免犯大罪。”说罢,责令手下差役将王五责打了二十板,赶出门去。
轰动一时的京师大劫案就这么了结了。王五虽然受了点皮肉之苦,但他临危不乱,泰然处事,既保全了自己的声名,又让朝廷命官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江湖上的人因此更加信赖他了。
与濮青士的一面之交,也让王五觉得,朝野上下虽然一片昏聩,但毕竟还有濮青士这样比较开明的官吏,也实在是难得。王五从此对濮青士留下了好印象。
光绪九年,濮青士出任河南南阳知府,准备赴任时,一时难以筹措齐备路费,很是愁闷。按说,像他这样的朝廷命官,只要敢贪敢占,是不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由此可见,濮青士还是比较清正廉明的。
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当濮青士为路费而一筹莫展之际,王五忽然来求见。
起先,濮青士的门卫阻挡王五,不让他进去,王五一再坚持,非见濮青土不可,濮青土这才把他叫了进去。王五进去,登时跪拜在地,开口就说:小人蒙受大人再生之恩,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现在听说大人升任南阳太守,赴任路上强盗成堆,没有小人护卫,一定难免落入他们手中。还听说大人路费没有着落,现在带来二百两银子。权且作为路费给大人用吧。
濮青士竭力推辞,并说:“有劳义士费心,本官已经筹得路费,几日内就要动身了。”
王五笑道:“大人何必哄骗小人?今天早上大人还去某某洋商那里借一百两银子,结果没有谈成功。您哪里来的银子呢?如若大人觉得不妥,可写一张借据给小人,等到任之后再还我,如何?至于马前效劳。侍奉左右,大人即使不允,小人也决计相随而行了。”
濮青土不得已,只好照王五所言,写了借据,并让他相随,同赴河南。
到了河南卫辉府,他们一行人遇到了罕见的大雨,一连十天,雨不见停,黄河水位暴涨,根本无法渡河。眼看着所带银两快要用完,濮青士心急如火,找来王五商议道:“王义士,我等路费即将告罄,过河又不可能,你看如何是好?”
王五不慌不忙,笑着回答:“大人不必多虑,这是区区小事,哪能难倒我大刀王五?”说罢,就单人匹马,身佩腰刀,策马疾驰而去,即刻不见踪影。
濮青士的随从们七嘴八舌地嚷着:“王五去抢劫了!”濮太守一听这话,大惊失色,整天心绪烦乱,茶饭不思,生怕王五此去,又要惹出什么大麻烦来。
将近天黑的时候,王五才急匆匆地赶回来,直奔太守住处。濮太守见他进来,死死盯住他,但见王五从腰里解下五百两银子,白花花的一堆堆在茶几上。濮太守当时就有点不悦,沉下脸来。
“本官虽然口渴难耐,但决不饮盗泉之水。你这银子赶快拿开,不要玷污了我。”
王五哈哈大笑道:“大人怀疑这银子来路不正吗?王五虽然是卑微之人,但不至于为了区区五百两银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打劫。实话说,这些银子是我向一个商人借来的,大人如果不信,何不写张便条差人去叫他来问个明白?”
濮青士将信将疑,当即写了一张便条,派随从送去。第二天,王五所说的那个商人果然来了,拿出王五所写的借据呈给濮青士过目,证明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濮青士这才称谢,把银子收下。对王五,他也不好说什么。
王五一直把濮青土送到南阳,这才返回京师,重操旧业。此后,他又结交了不少正直的官吏和读书人,对他们鼎力相助。这些事在江湖上被广为传扬,成为美谈。
清末,王五结识了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为谭及他的同仁做了不少事。戊戌政变时,王五不避危险,亲自前往潭嗣同的家里,力劝谭出走,并且愿意亲自护送他逃走。谭嗣同坚持要以自己的鲜血警醒国人,执意不肯,王五只好作罢。最后,他眼睁睁地看着谭嗣同就义于刑场。
谭嗣同就义后,王五十分悲痛,同时对罪恶的清政府有了一点清醒的认识。他暗中召集了几百名好汉,打算干一番事业,但没有成功。
义和团起事后,王五遇难身亡。
一代大侠就这么走完了他的一生,既令人钦佩,又令人遗憾。
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吕四娘
康熙、雍正年间,大江南北有以拳勇而闻名于世的“八大侠”。吕四娘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名列第二,也是“八大侠”中惟一位女性。吕四娘单名红,浙江崇德县石门镇(今桐乡县西南崇福镇)人,生卒年不详。她是明末著名思想家吕留良的孙女,因行四,故江湖人皆称她为“女侠吕四娘”。
吕四娘自小不喜读书与女红,却好弄棍棒、练拳脚,父母为此十分担忧,常说:“败吕氏家风者,必此女也。”但是四娘却为祖父吕留良所钟爱。吕留良初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爱国之士结成莫逆。明亡后,他结交豪杰,以图抗清复明。事败,遂居家授徒,誓死不与清当局共事。吕留良生有二子,孙子孙女有不少,可唯独喜欢四娘,视如掌上明珠,说此女将会成为巾帼英雄。于是特为聘请武林高手授以长拳、短打、峨嵋剑、六合刀、长枪二十四式三十六点等等武艺。吕四娘秉性聪慧过人,一学即会。不久,十八般武艺便件件皆通。嗣后,黄宗羲又令其子黄百家授以内家拳法。从此吕四娘内外家拳法皆精通。人们惊叹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其才华。可其祖父吕留良却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反清复明的愿望,寄托在她身上,他说:“我生二子,都书生气十足,不能托以大事,唯此女将为吕家光耀门楣。”后来吕留良削发为僧。在他临终时,把四娘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说:“人言可畏亦不可畏。看来阿爷的遗志,就要看你的了……”说完即逝。吕四娘举丧甚哀,誓不字人,遂落发为尼,到峨嵋山白衣庵,拜白衣庵广慈老尼为师,决心进一步习练武功,实现祖父抗清复明的遗愿。
这白衣庵广慈老尼,乃峨嵋派大侠,武艺高强。在老尼门下,吕四娘经过几年苦练,学得一手精绝的鸳鸯剑真功。演起武来,水泼不进,灰撒不入。飞檐走壁,如履平地。论软功,可以将身子滚成一个轮子。说硬功,可以刀枪不入。这日,广慈老尼唤过徒儿。说道:“你本是良家女子,因与佛门有一段仙缘,故而进入空门。我看你福堂生痣,印堂含春,知你有一段尘缘未了。你上有父母,下有兄妹,应回家看看,侍奉双亲,了却你的孝道。另外,你祖父不是有遗志吗?因此,为师命你蓄发下山,了却尘缘去吧!”
四娘拜谢师父。想想要把慈母般的大师一人抛在古庙,又于心不忍,遂跪着磕头,说:“师父,徒儿武功还不到家,愿跟师父再学几年。”大师叹了一口气说:“拳剑你已学到十之八九,剩下的只有你自己慢慢体会了。如果遇到难事,我的师兄虬髯公在京城,你可找他。”并把虬髯公的地址告诉了她。四娘理解师父的一番好意,便打起包袱,拜过师父,恋恋不舍地下山去了。
吕四娘满心高兴下山而去,没想到全家人已遭横祸,早已不在人世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皇四子雍亲王胤稹即位。据陈怀著《清史要略》载,胤稹少时贪酒喜武,在外与剑客力士交往,结为十三兄弟,不见悦于皇上。康熙帝弥留之际,手书遗诏传位给十四子胤禵。胤稹得知,秘密盗窃手诏,将“十”字改为“于”字。康熙帝死后,胤稹出告百官,谓有遗诏,百官莫辨真伪,便奉之登极,胤稹就这样登上了皇位。这胤稹一上台,即大兴文字狱,残杀文人志士。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个叫曾静的读过吕留良遗著,受其影响,派学生张熙入陕,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岳告发入狱,供词中涉及吕留良。因此,雍正帝降旨,灭吕氏九族。可怜吕氏一族人,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上至百岁老人,下至襁褓婴儿,均被捉拿,拉到菜市口,一阵乱刀,杀得一个不留,死得莫名其妙。吕留良也被剖棺戮尸,连吕留良的已故学生严鸣逵和再传弟子沈在宽等也没能幸免。唯有吕四娘落发为尼,才得逃脱。
吕四娘下山后闻知此讯,悲痛欲绝,决心为全家人报仇。她只身一人带着鸳鸯宝剑来到北京城,趁月黑风高,向皇宫摸去。过了金水河,来到紫禁城下,方知道只身一人来闯内宫的难处。这时的城墙高二丈,上面用灯笼照得如同白昼。巡城的大兵,来来往往,刀枪雪亮。四娘在城墙下挨到三更天。也没找到一个机会进城。
正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四娘等得烦躁,动起硬闯皇城的念头。只见她提气蹑足,窜到城墙根下,施展蛇行功,慢慢向上攀援,爬到箭垛下面,正走过来一个御林兵,急忙屏住呼吸,紧贴墙壁,藏在箭垛背影处。待这个御林兵一走过,她一个鱼跃,跳上城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出宝剑,刺死了这个御林兵。十步之外,尚有两个御林兵,还没等明白过来,也被四娘猛地蹿过去一刀一个。
吕四娘悄悄进了皇城,却被皇城内二百多间屋子迷惑住了,既判断不出皇帝住在什么地方,更不能去打听查问。只好躲在暗处,不敢妄动。
再说城墙上被杀的几个御林兵,很快就被发现了。雍正帝豢养了许多江湖怪客,也被惊动,正在搜查刺客。四娘此时进不知如何进,退不知如何退。相持之中,天已交五更,远处已有雄鸡啼鸣,眼见天色将明。四娘忙辨别方向,从隐蔽处跳出来,欲冲杀出去。
刚一转身,便被大内侍卫发现,追了上来。吕四娘只好边战边退,不一会儿便登上城墙。守城的御林军虽有十数人迎来抵抗,但那些庸辈决不是武艺高强的吕四娘的对手。一阵乱剑之后,只听“哎哟”、“啊”之声不绝,十几个御林军倒成一片。
四娘跃上城楼,只需一步,便可跃出皇城了。这时,她突然被一个大汉拦住了去路。来者嘿嘿冷笑,口称:“大胆刺客,竟敢夜闯皇城,知我杨洪林的名字么?”
四娘一惊,知是碰上硬手了。这杨洪林本是武当派第一高手,武功精绝,江湖上人称“无敌手”。又叫“白无常”。手下有一班师兄弟、徒弟,个个武功精绝。以往也有无数的侠客好汉欲刺杀雍正,均栽在他的手里,无一幸免。他早年浪迹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来到京城,正碰上雍正帝在物色新的大内高手。原来那帮扶助雍正登位的江湖怪侠,依仗有功,行为骄蛮,得罪了雍正。结果雍正帝用一坛毒酒便把他们通通送上西天。雍正帝知武当大侠来到京城,便召进宫来,任为三品大内侍卫长。杨洪林本是山野之人,见皇恩浩荡,受宠若惊。再加上正统思想极深,认为皇帝的话就是天意,故而不感到自己是在助纣为虐,就尽忠职守。听得紫禁城里来了刺客,便招呼一帮徒弟,飞身上房,一路悄悄查来。
吕四娘早闻杨洪林其人,忙作揖,说:“杨大侠,这不关你的事。”
“放肆!”杨洪林将剑弯成一圈,又弹回原样,只听宝剑嗡嗡作响,道:“我杨洪林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如何不关我事?快报过名来,我杨洪林从不杀无名之人。”
“休得啰嗦,看剑!”四娘急于脱身,提剑便冲了上去。于是,二人在城楼上,剑裹着剑,斗将起来。四娘知道杨洪林是天下第一高手,自己并非他的敌手,还是早走为妙。于是,她连连发招,向杨洪林刺去,然后,突然收剑,纵身从城墙上跳了下去。来到地面,也不敢怠慢,双足点地,施展轻功,过了金水河,避人民巷之中。
从皇宫逃出来后,吕四娘想,皇宫如此禁严,孤身一人难以成事。因此,想起虬髯公大师,当下便按师父说的地址,找到了虬髯公。说明来意,虬髯公又惊又喜,说:“覆巢之下,幸有完卵。雍正的头不能断在你身上,就没有天理了。不过皇宫并不是那么好闯的。必须要闯三关斩六将才行。你一个小女子只身一人去冒险,算你今天命大。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再说,雍正帝荒淫无度,在皇宫中玩腻了,就经常到雍和宫去看欢喜佛。雍和宫原是雍王府。雍正帝篡位之前就住在那里。登基之后,就将雍王府佛堂扩大,让一班喇嘛在里面居住。雍王府每年举行一次跳佛大典。这雍正帝就喜欢跳佛,喇嘛们为讨好皇帝,雍正帝每次到雍和富,喇嘛们就赶紧为他举行跳佛仪式。这种仪式离经叛道、怪诞荒淫,所有参加的人,都要把浑身上下衣服脱个精光,然后捉对儿跳舞、交战。这帮佛门弟子,知是雍正皇帝好色,专门选了一些年轻妖艳的女子为徒,让她们陪皇帝跳佛。雍正帝一玩便不可收拾,有时一月竟去几次。跳得累了,就不管佛门戒律,找个如意的跳佛女伴就在偏殿过夜。虬髯公和四娘打听到雍正帝的这一嗜好,觉得雍和宫正是刺杀皇帝的极好地方。于是,作好准备,待机而动。
这一天,雍正帝又到雍和宫鬼混,四娘他们即时作好了准备。好容易等到深夜,四娘和虬髯公装束停当,一老一少,飞身上墙,直奔安定门面去。
到了雍和宫墙外,虬髯公轻声打了个唿哨,从暗处窜出几个人来。原来虬髯公早就物色了许多帮手。虬髯公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大家分头去了。
不一会儿,里面响起了兵器械斗之声。虬髯公回头对四娘说:“跟我来!”就飞身跃上宫墙。里面的大内侍卫都被请来的侠客们引开了。所以虬髯公和四娘进宫时,没碰上阻拦。四娘刚想欠身潜进,又被虬髯公一把拉住,低声告诫她说:“刚才被引走的只是第一层侍卫,皇帝还有一个贴身侍卫,叫海宁和尚,原来的贴身侍卫杨洪林因见雍正帝荒淫残暴,已不辞而别,但这海宁和尚的功夫决不在杨洪林之下,你千万不能轻敌。我先去把他引开,你前去对付雍正,但要注意,雍正帝也决非庸手,你能胜则斗,不能胜则走,切不可逞一时之勇,反陷敌手!”四娘点了点头,虬髯公便起身向前摸去。
一会儿,只见两个黑影打在一处,一个且打且退,另一个紧追不舍,逐渐消失在黑夜里。四娘知道虬髯公已把海宁和尚引走,便飞身而起,来到殿门口,正要飞身进殿,只听“咣当”一声,殿门大开,一个男子站在门口,冷冷笑道:“大胆毛贼,竟敢来此地行刺,可知朕的龙威么?”
四娘知道,此人便是雍正。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便持剑上前,厉声道:“昏君,明年今天就是你的祭日!看剑!”
雍正帝一闪,躲过长剑,然后将手一扬,只见一物大如箕斗,升上天空,又直向四娘落下来。四娘知道这便是雍正帝的杀人利器“血滴子”。据说,这“血滴子”外面用革为囊,里面却藏着许多把锋利的小刀,遇上敌人,只要把革囊罩他头上,甩机一拔,头便断在囊中,再用化骨药水一浑,立成血水。四娘就在“血滴子”袭来之际,将身一纵,跳开二丈远,在“血滴子”落地之时,又返身一剑,使劲一挑,只听“嘭”的一声,“血滴子”裂开了,刀子撤了一地。雍正帝一看来人并非寻常之辈,转身溜进殿去寻找兵器。一会,一对用上好的钢材打成的日月乾坤圈便操在手上。
兵器在手,雍正如虎添翼。吕四娘刚追进殿里,一交手,就被雍正用双圈把她的剑夹住了。四娘就势将剑用力向前一捅,正刺雍正心窝。雍正急忙用望月之式闪过。四娘不由得暗暗佩服雍正的身手快捷。前面讲过,雍正在登基前专爱结交一些江湖侠客,学得一身本事。雍正闪过剑后,说时迟,那时快,他用双圈猛地向四娘劈下来,四娘就地一滚,剑已脱手,刚要跃起,雍正已将手中双圈撤将出去,“扑扑”二声,打在四娘的身上。四娘凭着一身硬功,全身筋骨才没被打散,但长剑脱手,已失去招架之力。雍正“嘿嘿”几声冷笑,暗运内功,又向四娘扑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虬髯公飞身赶来,手执大刀向雍正狠劈下来,大声喊:“四娘快走!”四娘欲起身相助,无奈全身已没有力气。虬髯公一面与雍正搏斗,一面扶起四娘,边打边退,直打到宫墙根,这时虬髯公请来的帮手也赶来了,拥着他俩越墙而去。
回到家里,四娘见虬髯公也浑身是血,多处受伤,不禁又痛又惜,落下泪来。虬髯公见四娘流泪,便劝道:“四娘,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败了,再等机会吧。”四娘噙着眼泪,感激地点了点头。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时间已是雍正十三年了。几年来,吕四娘虽然一直没有忘记血海深仇,无奈皇宫森严,苦于无机会下手。她便闯荡江湖,一来为与清廷抗争,惩恶济弱;二来为与武林高手切磋交流,提高技艺。一天,遇到一个和尚,要与她比剑,四娘定眼一看,这不是雍正原来的大内侍卫长杨洪林吗?看到吕四娘目瞪口呆的样子,那和凄然一笑道:“姑娘,天下之事,无奇不有。我作为大内侍卫,今却是一个和尚,你不相信吧?”接着杨洪林把他亲眼所见雍正祸国殃民之事一一告诉四娘,悔自己当初为之效命的人,竟是独夫民贼。表示愿意帮助四娘报仇雪恨,并把自己所学的全部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四娘。
再说雍正帝是个残暴的好色之徒,恨不得把天下美女都占为已有,以纵其淫欲。无奈清朝祖制有规定,不许皇族与汉人通婚。后来,有几个心腹私下对雍正帝说:“皇宫之内不许汉女侍寝,皇宫之外可以例外。”于是雍正帝便把抗清复明的汉人家的美女,令人带到圆明园。晚上让太监偷偷背进园来供他玩乐,天亮后再叫太监背走。圆明园中有四十多处景点,雍正帝最喜欢“万字安和”,此景位于池沼之中,四面有小桥相通,中间筑有精致的亭楼,若临高俯瞰,可以看到整个造型是个“卐”字,因而题名为“万字安和”。雍正帝喜欢这里,不仅由于其风景的优美,更主要的是在于这里四周关防严密,易守难攻,只要派一人在桥口把守,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雍正帝还是不放心,又在“万字安和”厅舍中专门辟了一座镜殿,只有前后两道出入的门,不设平视向外的窗户,只设仰首可窥视苍穹的天窗。房子里镶满了来自西洋的水银玻璃镜,高及一丈,彼此映照,面面皆见。雍正帝以为这样便可万无一失了,不但干那鬼密之事,不怕有人来窃视偷听,即使有刺客来到此地,也容易迅速抓获。
但胆大艺高的吕四娘决定就在这里刺杀雍正帝。有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四娘知道像过去那样硬闯是不行的,只能智取。这样,一个大胆的行动便开始了。
这一天,太监小德张又奉皇帝之命,去背汉族姑娘进“万字安和”。小德张摸黑到那姑娘的房里,看清了正是那个汉族姑娘,便背上就走。躲在暗里的吕四娘,在小德张背着姑娘过角楼之时,用脚轻轻一绊,小德张“扑嗵”一声摔倒了,那姑娘也被摔出两丈远。这一跤摔的小德张可不轻,他半天才缓过劲来,怕撞坏了姑娘而得罪皇上,忙昏头昏脑地去摸。再说四娘,她在那姑娘落地之时,迅速给她封闭了穴道,自己坐在地上“哎哟”、“哎哟”的不停呻吟。小德张急忙过来,背上她就走,边走边念道:“奴才该死,奴才该死。”他根本没有想到后面所背已不是那个姑娘,而是吕四娘了。
小德张把吕四娘背到雍正帝那间房子的门前,敲了一下门,听到里面有回声,便放下姑娘,急急走开了。早已欲火中烧的雍正帝听到敲门声,大喜过望,立即开门把那姑娘拉进屋来。吕四娘没待雍正帝转过身来,便闪电般地抽出宝剑,向雍正帝的脖子上用力砍去。手起剑落,雍正帝连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便已身首异地。
罪天下之人,此一举只不过是将功折罪罢了。说完便不见了。
当园内发现雍正帝躺在地上的无头尸体时,哪里敢声张,内阁大学土鄂尔泰出主意,偷偷地给雍正用黄金铸了个脑袋,又下诏说雍正暴病而崩,仓促收敛了事。如今清西陵雍正墓里便是一个肉身金脑袋。这件事在《清官遗闻·雍正外传》中有详细记载。
吕四娘携着雍正帝的头颅,来到祖父的坟前祭奠痛哭一番。血海深仇已报,便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后来在武当山遇到剑侠朱蓉镜,二人本是旧日情侣,相见甚欢,然后双双遁人衡山,隐居安业。不久,湖南天地会派人找到朱蓉镜,请他出山,以图抗清复明的大业。事败后,被清兵杀害。恶耗传来,四娘悲痛欲绝,抑郁日久,身染重疴,溘然病逝。
《聊斋志异》中有《侠女》一篇,据说就是根据吕四娘的故事写成的。但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比雍正早逝二十年,如果真是写吕四娘,那么本篇肯定不是出自蒲松龄之手。《聊斋志异》中有一些篇幅确实是后人逐渐掺进去的,但《侠女》是否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