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长会以后,老师把姜小美的母亲留下来向她反映了一个问题。老师说小美上课不爱发言,课下不爱和同学说话。母亲听了很着急,反映姜小美在家里也少言寡语,就算说话也是小声的。明年,孩子就上初三了,总是这样下去可咋办呢……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学习还不是认识太清,上课不发言的现象更多。经问卷调查发现,不擅长发言的孩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孩子的胆子小,不敢发言;二是孩子的性格内向,不喜欢发言;三是孩子缺少方法,不知道怎样发言。对于前两类孩子,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缺陷,让孩子变得爱发言;对于第三类孩子,父母应教给他们方法。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大胆发言的习惯呢?
(1)鼓励孩子发表见解
针对孩子胆子小的特点,家长最好常常给孩子讲一些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例如,武松打虎、八路军打鬼子、警察捉小偷的故事等。孩子们是很仰慕英雄的,愿意向英雄们学习。家长还应该适当地向孩子提出,学习英雄们勇敢无畏的精神,首先要落实到敢于发言上。只要家长有计划地这样坚持做下去,孩子就能变得勇于发言。
(2)帮助孩子学会发言
有些孩子想发言,可是不得要领,不是没有头绪,就是废话连篇。这是孩子不擅长发言的另外一种表现。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发言时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主题来展开内容。在展开内容的时候,应该抓住要领,与中心有关的内容就多讲,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要少说。孩子明白了“发言应围绕一个中心”以后,就会慢慢把话说好。
言之有序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发言时要有顺序。讲完一层意思以后,接着讲另外一层意思,要注意各层意思之间的联系,使讲话的内容上下连贯起来。这样的发言才能使人明白。
言之有物
家长在帮助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做到以“事实”说话。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介绍物体,应该具体地指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气味、质料、作用以及感受;介绍事情,应该具体地讲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介绍人物时,应该列举出具体的事迹等。有的时候,还可以用打比方、列举数字等来补充所要发言的话题。
(3)给孩子起示范作用
家长平常讲话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
为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讲了一段话以后,可以让孩子讲讲这一段的题目、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段话的顺序是什么。应当注意的是,家长讲的这段话必须清楚,规范,这样孩子才能有所收获。
家长要有意识地收集小故事
日报、文摘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有趣、有意义的短文,例如《出租车司机勇斗歹徒》等。家长最好读给或者讲给孩子听,接着让孩子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应该让孩子按照发言的要求去做。
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耐心地辅导孩子
例如,平常只要听到孩子讲话,就应该用正确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发言内容。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及时指出,使孩子重新发言。告诉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想好了以后再说,发言的时候要消灭“嗯、啊”等口头语,这样才可提高发言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