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技术源远流长,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总结,其中的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都能在社区疾病康复中发挥很大作用,使康复护理技术的内容更加完整,为我国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章主要内容有: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常用中医康复技术及中医康复技术在社区常见病中的应用等。
第一节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
中医康复从理论到实践都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即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这四个基本观点对中医社区康复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人体康复的主要途径是指导或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使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统一,包括形体和精神的协调统一。这种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称为整体康复思想。
(一)形体与精神康复相统一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各部分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部分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形体由精神化生,体现神的活动。范缜在其着作枟神灭论枠中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体与精神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健全的形体是精神充沛的物质保证,乐观舒.的精神状态又是形体强健的条件,形体与精神之间这种相互统一的关系若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康复不外乎从整体出发,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调整形体和精神的关系,使形体健壮,有利于精神康复,精神健旺又促进形体康复,从而使患者达到形体、精神、职业整体康复的目的。
(二)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枟灵枢· 岁露枠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功能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适应,其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寒热温凉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调节。康复护理过程中,因时制宜是一个重要原则,在认识护理对象时必须注意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及地理条件对其病理变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如春季精神病的复发率较高,康复护理中要特别注意精神的调摄。
(三)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社会环境常给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以不同的刺激,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健康,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成为致病因素。从临床实际看,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生,都与社会环境、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所以康复护理时必须注意以人为中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动员个人、家属及社区共同参与,使患者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促进人体的康复。
二、辨证康复观
辨证康复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社区康复中的具体体现,辨证与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辨证和康复是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种根据临床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
(一)病同证异,康复亦异
同一疾病,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致病因素、季节、地区的不同,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可产生不同的病机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证候。临床就要辨别不同的证候,选择不同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如同为偏瘫,初期康复护理以穴位推拿为主,手法宜选用指揉法、指摩法,刺激轻而平稳,以逐渐得气、不引起肌肉痉挛性收缩为佳。后期肢体已能自主活动,康复护理当采用自我按摩和保健按摩,推拿手法加重,可揉捏肌肉和捶拍整个肢体,以提高组织的兴奋性。
(二)病异证同,康复亦同
不同病症如果病机相同,临床往往出现相同的证候,可采用相同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法。如偏瘫和腰痛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疾病过程中,都可出现肝肾阴虚证,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可采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可见,中医康复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实质是着眼于内在病理机制的异同。
三、功能康复观
中医康复以功能障碍为主要对象,因此,功能康复是其主要治疗目的。人体康复当注重功能训练,通过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使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得以协调,而且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职业工作的能力。
(一)恢复脏腑组织生理功能
疾病导致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脏腑功能失调,康复治疗中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使精气流通,促使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如针灸,按摩,传统体育康复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
(二)促进生活及职业工作能力
功能康复观要求康复工作者不但着眼于某一器官和组织的具体生理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恢复。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多种功能训练恢复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技巧,恢复职业工作能力则主要是指通过功能训练恢复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体力、技能、智能及心理等方面的条件。为促使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在采取综合调理的康复措施中,尤其要重视进行多种形式的功能训练。
四、综合康复观
目前,康复治疗的对象愈来愈趋于慢性化、老年化,病情亦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其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多因素致病,多病理改变,多层次受累,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好的疗效。
因此,在康复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技术,吸收、借鉴现代康复医学思想,优势互补,使中医康复理论与技术更加完善与发展。
(一)杂合而治
中医康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由简单到复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气功疗法、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各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康复方法综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综合性康复措施以取得更好的康复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正如枟素问· 异法方宜论枠提倡的“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 。
(二)中西合参
在中医古籍中,对病情程度的评测方法早有记载,如枟金匮要略枠:“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但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则无明确记载。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估功能障碍的性质、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中西医评估互参,明确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时,在康复实践中将中医特有的康复技能与现代康复技能相结合,中西医康复技能合参,提高康复疗效,创建中国特色的康复事业,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使中医康复走向世界。
第二节常用中医康复技术
一、针灸康复法
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人体上的一定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着、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广泛用于康复治疗中,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为我国社区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
(一)针灸康复法的作用
1.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瘀滞,不通则痛是各种疼痛的主要机制。采用针灸疏通经络,调理气机,使气血通,通则不痛。大量研究资料和实验证明,针灸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临床上常见的头痛、胃痛、腹痛、胆绞痛、痛经、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痛、手术后疼痛等多种痛证,实施针灸治疗确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如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等穴,能使腹痛减轻或消失。由于针刺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增加了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了痛觉的敏感度,故达到了止痛的目的。
2.调整阴阳针灸治病的关键是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疏通经脉、宣导气血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这是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针灸体表穴位可激发经气,调整内脏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1)调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快者减慢,心率慢者增快,恢复到正常水平。针刺内关、足三里、心俞、厥阴俞等穴可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脏的供血功能,并可使部分心电图恢复正常。针灸对血压的调整也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如针灸足三里、内关等穴对血压高者有降压作用,对血压低者有升压作用。
(2)调整呼吸系统功能临床夏季采用针灸大椎、定喘、肺俞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其原理:针灸调节了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不协调状态。
(3)调节胃肠道功能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合谷等穴可解除胃痉挛,双向调节胃肠蠕动。针刺四缝能双向调节胃液分泌,保持胃酸的正常浓度。
(4)调节神经功能针刺对脑神经的调节表现在既能治疗失眠,又能治疗嗜睡;既能治疗狂躁型精神病,又能治疗抑郁型精神病。如针刺神门、通里、百会、阴郄等穴,可使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律。
(5)调节肾与膀胱功能表现在既能治疗排尿困难和尿闭症,又能治疗遗尿和尿失禁,而且有良好效果。
3.扶正祛邪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针灸的补虚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方面来实现的。一般针刺补法和灸法属补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常灸保健穴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能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针刺大椎、足三里可治疗放射反应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针刺足三里、合谷可促使吞噬细胞增强吞噬细菌的能力。针刺泻法和放血法属泻法范畴,有祛邪作用,如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用泻法能泻热、启闭、开窍,治高热神昏。
(二)针灸康复法的原则
1.辨证施术根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的治疗法则,结合康复辨证的结果,分别施以相应的针灸方法。如高血压病的肝阳上亢型,针刺取肝俞、肾俞补肝肾之阴,取风池、行间泻上亢之肝阳。又如热痹可取井穴浅刺快出或放血疗法,寒痹针刺后留针或采用艾灸、拔罐等。
2.合理取穴针灸康复是在穴位上进行的,取穴是否得当与针刺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针灸取穴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循经取穴,是针灸取穴原则的核心,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可选择该经或该脏腑所属经络的远部穴位来治疗,包括本经取穴和表里经取穴。如咳嗽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本经)、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表里经)就是循经取穴。二是局部或邻近取穴,如头痛取太阳、百会,胃痛取中脘、天枢等。三是对证取穴,如气病取膻中、血病取膈俞、发热取大椎等。还可结合现代科研成果选择腧穴加以配伍。
(三)针灸康复法的操作
1.毫针刺法是应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入人体穴位的方法。
(1)进针手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种。
(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可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针刺深度根据患者的体位、病情、年龄、部位的不同而定,如体质强、中青年、病久者及四肢部位要深刺,反之要浅刺。
(3)行针与得气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经气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其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等。得气是指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患者局部有酸、胀、重、麻或向一定方向传导扩散的感觉,医者针下有沉紧感。
(4)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刺法的核心内容。补法有扶助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促使形神功能康复的作用;泻法有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常用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7种。
2.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温热刺激而治疗病证的方法。常用的艾灸操作方法有:
(1)艾柱灸艾柱灸分直接和间接两种。将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用药物将艾柱和皮肤隔开施灸为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为临床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