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创造神话也提示我们,如果我们严肃地把创造的行为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中心,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甚至拥抱死亡的现实。就像黄昏之后是寒冷的黑暗一样,渐渐熄灭的火焰,消耗殆尽的食物,爱侣的厌烦,创造也在消逝。那些将自己致力于创造新世界的人们最终还要面对恐惧的重现“自己到底是谁”这种原始的孤独感。《百道梵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火转了过去,万物之主进行献祭。他生育后代,从就要吞噬他的死亡之火那里拯救自己。谁知道这些,进行火祭(Agnihotra),就能够如万物之主那样生育后代。当他正要吞噬他的时候,他以这种方式将自己从火中,从死亡中拯救出来。无论何时,当一个人死亡并被放在火中的时候,他就像从父母那里出生一样从火中再生,因为火只烧毁他的躯体。
火只要继续消耗,就继续燃烧,从未静止不动。要创造,我们就必须抵制停止在新的机会中扩展我们自己的诱惑。要聪明地活着,就必须保持释放自己,这不是一个顺利或容易的过程。
如果我们很好地向印度学习,我们必须不执着于我们的现状。这种过程不会在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偶然停止的地方停止。
当我们学业已满时,我们就将停止变得聪明。当我们完全满足的时候,我们就死亡了。如果我们让其他宗教深入地接触我们,以使我们真正地向它学习,我们就必须不断放弃我们现在是什么,和我们认为我们是什么。敞开我们的心扉,让它们像世界一样宽阔,要超越宗教界限地去思想:这些是生存的行为,但它们也意味着每天有一点死亡。
克利希纳穆尔提(J.Krishnamurti)是一位着名的灵性导师,1986年逝世。他因为善于帮助人们超越他们习惯的和狭窄的自我的想象方式和他们的灵性发展前途去思考而获得了广泛的尊重。他是这样阐述基本观点的,非常简单:
死是生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没有死亡地去爱,让一切不属于爱的去死,让一切为了你自己的需求而设计的理想去死,让一切往事、经验统统去死,这样你才知道爱意味着什么,才会明白生活是什么。生存、爱情和死亡是同一回事,而现在整个、完全地由生活组成。然后是没有矛盾的行为,一起带来的还有痛苦和悲哀。生活、爱情和死亡中都有行为。那个行为就是秩序。如果有人那样生活——必须要这么生活,不是偶然的时候,而是每天,甚至每分钟——那么我们就会有社会秩序……所以生活就是去爱,去死。当然,如果我们真的不想学习,如果我们对印度教的智慧的兴趣只是一种单纯的好奇,如果我们不想改变,那么也许最好根本不要开始。后面的章节将要展示,向印度遗产学习,以完全现实和非浪漫的方式审视自己,寻找一位看上去可怕的神,不要再去想我们已经设定好形象的神,让神——或女神——完全在每个人的体验中,甚至在现代最可怕和最平庸的暴行中被发现。
我们也许会发现,这种学习会很困难,而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思考我们自己会更加困难。但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灵性的机会。
自我超越自我
幸运的是,正在进行的这种与死亡的相遇不需要等到在事物终止的时刻发生。虽然创造的行为与自我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并被其内在的可能性及限制所支配,它还是超越了这个自我,甚至超越了死亡。正如《大林间奥义书》所述,创造就是创造诸神自己:
当有人在谈到一尊神和另一尊神,说“为这尊神做祭祀!”“为那尊神做祭祀!”时,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创造,因为他就是诸神。……这是大梵天非凡的创造,因为他创造了诸神,而诸神又高于他。虽然其有生,却创造了不朽,因此这是非凡的创造。了解此的人诞生于他的这一非凡的创造中。
如果说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世界,甚至诸神自己,听上去似乎有些怪诞。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印度教徒,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声称神或女神的存在是超越任何人为范畴的。印度教徒不会认为他们自己创造了克里希那或湿婆或卡利,这些我们将在第4、第5和第6章中讨论到的大神们。但现在的要点很简单,在所有真正的创造行为中,自我超越自我。它发现并形成超越它自我的事物,在它实际的期望或预料之外。当自我面对死亡,然后处于它能够吸收或完全控制的情况之外,在宗教现实中恢复自我时,那就超越了它以往任何时候。在探索中,自我组成了它赖以表达其希望和愿望的宗教现实,并将其命名,它将名字和形式赋予比它大的事物:它创造了诸神。这就是宗教痴迷,创造被完成,人类的现实通向了潜在的神性世界。我们日常学习的努力在一种超越我们能够想象的智慧中取得成果。
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有益地探寻出,对创造、自我与神的理解在宗教传统中交织在一起,且更能令人惊讶地宣称,人类以某种方式塑造了神只。这种比较和对照有助于我们看清印度教智慧的与众不同之处,以新的方式欣赏它的传统。譬如,早期犹太教传统对自我的身份是如何在神-创造者的面前被建立的这一点上提供了有力的观点:
那圣者说,你们将谁比我,叫他与我相等呢?
你们向上举目,看谁创造这万象,按数目领出,他一一称其名。因他的权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连一个都不缺。
雅各啊,你为何说,我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以色列啊,你为何言,我的冤屈神并不查问?
你岂不曾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神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无法测度。
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这是将创造追溯到神,万物之始的知识。发现自己就是只在神中发现自我。正如我们读过《大林间奥义书》,要记住以赛亚对作为创造者的神和需要神的人类的看法。如果我们是在圣经传统中成长的,我们就应该更聪明地思考原初自我的神秘和产生所有灵性事物的痴迷了。
学习印度教智慧的开始
向印度学习的努力将我们引向我们自己传统之外的地方,超出我们已经知道、已经命名、已经相遇的神。我们从这个智慧中得到的要比我们在探索中所给予的多。我们强过我们以前所能达到的程度。最终,我们也许发现我们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神不是我们以前所知道的神,既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神,也不完全借自它处。我们汲取了旧与新,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神与我们在我们极限之外相遇。如果我们得到祝福,印度教智慧会向我们谈神。
如果上述中的观点有些真实性,那么对我们来说,印度教智慧还真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观察、欣赏和关注。摆在我们面前的潜在价值几乎是无限的。我们将在下面几章中谈论的印度教智慧的特性——与我是否能很好地呈现它们没有关系!——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但是应该清楚的是,这里没有为单纯的观众提供任何空间。我们必须以敞开的心扉去探索,要留意即使我们刚刚开始阅读,我们也已经比我们所了解的要卷入得深。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不是创造诸神。我们的世界——也许特别是我们的宗教世界——从我们内心中产生,但它要比我们老,而且要比我们持续的长。
我在本章开始时提到,它更会是一个概括,首先是一个对后者的指南。它是否会有实用价值将会在后六章中我们探索印度教智慧的范例时进行衡量。让我们看看,它所指的要觉悟唯一真我(第二章)的观点;佛陀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是如何发现永恒自由的种子的(第三章);整个宗教是如何围绕着看到和不太看到的克里希那而建立起来的(第四章);湿婆的事迹是如何将我们引入一个神圣的丑事和神性的神秘(第五章);女神,宇宙之母是如何遍及整个世界和自我的(第六章);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莫罕达斯·甘地和玛哈斯韦塔·戴薇是如何探索并勇于用文字将自我、真理、非暴力和神相互连在一起的(第七章)。当我们进行这些实验时,我们应该努力——尽我们最大能力——在重新创造我们的宗教自我过程中向印度教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