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雷曼找到巴赫演奏室,碰到了巴赫的学生:“请问巴赫先生在吗?”
巴赫学生说:“他不在,你是谁?找他有什么事?”
泰雷曼说:“我是泰雷曼,想跟他谈谈关于音乐的事情。”
巴赫学生说:“他暂时不在,有空了,再来找他吧。”
泰雷曼说:“好的,我会再来找他的,希望他会在,我确实想跟他说说,我喜欢他的作品。”
巴赫学生送走泰雷曼后,很久才反应过来:“他就是泰...泰泰雷曼。”
巴赫学生赶紧找到巴赫,对巴赫说:“刚刚泰雷曼来找你了。”
巴赫一听泰雷曼来找自己,心里有些纳闷,为什么他会来找我?难道是我抄袭了他的技术,来找我算账的?巴赫没好气的对学生说:“他抢走了我的工作,还来找我干什么?难道还想比试比试水平?我难道就是二流的吗?”
巴赫学生对巴赫说:“看他的样子,不像是来找事的,倒像是来请教的。”
巴赫不满的哼着说:“哪里敢呀,人家这么有本事,是一流作曲家,我这样的二流水平哪里能攀得上人家呀!”
巴赫学生觉得很奇怪,巴赫一般见了同道中人都是欣喜若狂,恨不得第一时间扑上去,跟人聊个一整天,怎么见了这个泰雷曼是如此反常的情绪?
其实巴赫也特别欣赏泰雷曼的音乐,《宴乐组曲》的水平极为高超和精妙。巴赫认为自己无法用管风琴来纯粹的去模仿他的这个声音,只能靠自己脑子里的想象来感受那种曼妙空灵的感觉,还有着特殊魅力的节奏感。这可不是其他音乐家能有的,这只有泰雷曼才成熟的掌握了这种感觉。
巴赫模仿了泰雷曼的宴乐组曲中的普通-精彩-普通和普通-精彩-普通-精彩-普通的风格,创立一些有趣的序曲,让听众在中间有一种得到彩蛋的兴奋感。
巴赫在拨弦古钢琴上弹奏了一首意大利序曲,最后收入在BWV831的第一乐章里,就是采用了这个典型的风格。虽然这是钢琴曲,带着在曲子中节奏变化的地方,也夹杂了一种快节奏的华彩。对账公证,速度似慢但极快的,如波涛汹涌的变化一般,此起彼伏。
而巴赫使用这个意大利组曲的过程中,也让泰雷曼无意间的听到了巴赫弹奏的这首曲子。
泰雷曼心里早知道这是个什么意思,当真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居然可以把这种技术融合的如此的好。泰雷曼认为能在音乐上真正跟自己对话的,也就是巴赫了。
泰雷曼确实名望要远高于巴赫,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宴乐组曲》,也有很多的歌剧和协奏曲都十分的优秀。对于泰雷曼而言,这些协奏曲几乎是信手拈来。
泰雷曼心里有一个梦境,也是泰雷曼心里想要追求的一个理想世界。那就是世间应该有永不停止的音乐。一个人演奏完之后,另一个人可以节奏即兴演奏,一直下一个人接替上一个人演奏,可以让这个音乐永不停止。
这只是一段很简单的交往,这种交往仅仅是偶然的。但是对方开始相互注意。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的对抗,又相互欣赏。每一见面就开始较量一番。在这庭院待得久了,做任何事情都会在一起,经常探讨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他时常也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仅仅与对作品鉴赏的能力,仅仅在此基础上有一些感悟与心得而已。但对方这位精通十八般乐器的人,却会演奏出数不完的音乐。对方对自己的欣赏只在于自己对名家的音乐的分析准确一些,一些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但自己对对方的欣赏完全是因为对方精湛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