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原来向南是因为一桩丑闻而被迫转学的。
向南家原本在隔壁市的一个小县城里,初中时因成绩优异考到了市重点中学,原本父母都很高兴,谁成想这也差点毁了向南。
考入市重点中学的向南所在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向南不愿透露他的姓名,只称他为小春。
小春的母亲是有名的钢琴演奏家,父亲就是本校的老资历教师,可说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代表。
小春不仅学习始终名列前茅,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尖子生,还继承了母亲的艺术细胞,弹得一手优秀的钢琴,每回有文艺表演或者比赛什么的,学校总会把他拉出来充脸面。
只是,小春的身体有些弱,体格甚至还不如一些女孩子,据说是因为他先天不足,打小就比较容易生病,常吃药打针的缘故。
但这些并不是他成为年级焦点的原因。他会成为年级焦点,是因为几乎全年级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男生,只是碍于他的家庭条件和他本人学习成绩一向优秀,大家一直都只在私底下悄悄议论,从未在台面上摆出来。
向南推测,小春其实一直都知道同学们私底下的那些议论,但他从未有过任何回应,只当不知道,对个别同学的恶作剧也都只是沉默忍受,从未反抗过。
这有他本身性格比较懦弱的成分,但更大的原因是家庭带给他的压力。父母将声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求他各方面都必须做到他们满意,导致他的心里一直非常压抑,良好的家庭条件非但没给他丝毫底气,反而让他觉得喘不过气。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小春大约就是甘愿走向灭亡的那一类,任由父母安排他的命运而从未想过反抗。
所以,对于个别同学的恶作剧,能用钱摆平的他就尽量用钱摆平,至于那些闲言碎语,他无力反驳,也没勇气提出异议,怯懦的他选择用沉默抵抗一切,尽可能地不招惹是非,尽可能不给父母看重的声誉招损。
于是,渐渐的大家便几乎认定了小春就是喜欢男生,如果最初看他的眼光还只是好奇八卦,那么后来就变成了有色滤镜了,所有人都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说些不堪入耳的悄悄话,小春也从来都只当没听见。
向南至今回想起来,觉得小春大约只是想忍过了三年,等考入大学之后,这一切自然就会消弭了。
而在这场风波的最初,向南原本也只是一个毫不相干的看客。他虽也不耻那些人的恶劣行径,但更看不惯小春的沉默和从不反抗,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但既然当事人都无意反抗,他又何必去充英雄,反正也不过是不相干的人,他也不想无端招惹是非。
直到那一天午休时分的天台,正在死角小寐的他被一阵骚乱吵醒,正巧看到年级里那帮不务正业的“差生”又围堵住了小春,无非就是借点零花钱之类的,还动手动脚的。
虽说小春的畏缩、懦弱、不反抗让向南十分恼火,但那些人的行为更让他不悦。显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恶作剧的界限,以至于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出声喝止了他们。
“你们吵到我午休了,识相的就赶紧给我滚,不然后果自负。”
那时的他在学校里也是一向独来独往,冰冷的气场一看就不是好惹的,那群欺软怕硬的家伙见好就收,临走还扔下一句“你等着瞧”就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
因着这个插曲,小春对他十分感激,还说从来没有人肯帮他说话,他是第一个。
当时向南就在心里不爽,你自己不争气,怪得了谁。弱者永远都能等到强者的庇护,这个世界还没有天真到如此讲道理。
只是从那以后,小春几乎就成了他的跟班,还时常送些小礼物什么的,说是为表示感谢。他虽几次三番说了没必要,但都赶不走他,便由着他去了,正好每天都有人帮他买早餐,还省了去食堂排队的麻烦。
因为他“救”了小春的事早就传开了,所以在同学们看来,小春的举动都只是为了“报恩”,加上他自来给人的压迫感,让大家也不至于多想。
但是,有些事并不是你身正不怕影子斜就能堵住悠悠众口,私底下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毕竟小春的“不寻常”是众所皆知的。
至于传言的源头是谁,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开始只是零星的传言,说小春一定是看上向南了,还耻笑小春可怜,明明人家向南对他一点意思也没有,他却天天像个跟屁虫似的粘着人家。
事情的转折是因为一封表白信。那群家伙大概是咽不下在天台的那口气,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恶毒的办法。
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戏弄小春,故意打落他的书包,然后在他的书包里翻出了一封所谓的“表白信”,并且还过分地当众念了出来。
这下炸锅了,全班同学起哄,小春更是急得直哭,怯懦的他口齿不利地解释不是这样的,他没有写过那样的信,可是哪里会有人信他呢。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也十分混乱,那群小恶霸更是对小春步步紧逼,说除了他,还有谁会写出这么恶心的情书。一群人强势威逼的压迫感让小春无从辩解,只一遍遍地重复不是这样的,你们冤枉人。
向南倒是觉得有几分欣慰,那个懦弱的小春竟然会当众反驳辩解了。
所以,为了维护小春,他人高马大,眼到手到,精准地一把从那个带头的男生手里抢过那封信,极其强势道:“他不是会撒谎的人,说没写过就是没写过,你们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过分。”
向南没有料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维护举动竟差一点就断送了他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