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华县和华县皮影
说起华县,许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说到华山,恐怕是闻名遐迩了。华县县名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会命名为“华县”?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因县境内有少华山而得名。这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此说成立,应命名为“少华县”。
今华县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4年设华州,辖今华县,华阴等关中东部数县。华阴县及境内的华山在华州辖境,并因华山为天下名山而作华州之名。明依元制,明代所修的《华州志》云:“华州以华山为名,建州于少华山麓。”明确说明了华州之名的来历。清朝时,华州不再管县,降为县一级的散州,华山已在其辖境之外,但州名因循未改。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民国政府命华州改为华县,此名延续至今。
简而言之,华县古称华州,华县之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是因其州境内有华山。华县之“华”乃华山之“华”。
华县南倚华山,北临渭河,西通西安,东近潼关,曾为数朝京畿之地,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能工巧匠汇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极为丰富。
华县是中国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人说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就是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史。华县皮影戏的历史从古至今历经了五个阶段:即汉以前为皮影的启蒙阶段(第一阶段);汉时齐人方士少翁为汉武帝弄影李夫人形象为皮影的萌生阶段(第二阶段);唐代中期的“经变”纸影演故事为皮影戏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宋元时期皮影戏的技艺已十分完备,皮影戏广为传播,流派衍生,是皮影戏的成熟繁盛阶段(第四阶段);明清以来,华县皮影唱腔革新,技逾高,艺更精,此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阶段(第五阶段)。
解放后,华县皮影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1955年,华县皮影艺人李俊民和安世杰曾赴陕西省迷碗团传艺。周恩来总理看了省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金碗钗》后,热情赞誉道:“你们把皮影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2006年9月,看了华县皮影,国学大师季羡林赞称:“(华县)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这是学术界对华县皮影由衷的认同和赞叹。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华县皮影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久负盛名。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当地农村受到广泛欢迎。但由于电影、电视、电脑等一波又一波新兴媒体冲击,华县皮影戏日渐衰微,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农,传人难觅。华县皮影很可能随老艺人谢世而面临“绝唱”的危险。2004年,华县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华县及其皮影产业群,分别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行动,将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变成可能。
第二节华县皮影的造型
华县皮影艺人们祖祖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图谱。现在,华县从事皮影雕刻的人员所生产的皮影产品,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出自“图谱”。根据图谱制作的影人的着色,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堪称艺术精品。其造型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
解放前的漫长历史中,传统的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们的“堂会”娱乐之物。观者为社会上层的官宦、富豪、贵人,每次观看人数非常有限,所以造型均趋向小巧。华县皮影影人身高约33厘米,由11个部件组成,头和身的比例为1:4,其头部较大,是整个皮影高度的五分之一。类似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中的大头娃娃形象。华县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崖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
华县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曳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旦等等类别。华县皮影戏的人物脸谱,多达470余个,自颈以下的身子部分的“桩子”,多至181种样式。
华县皮影戏的人物脸谱有“特称谱”和“泛指谱”之分。
“特称谱”,就是这个皮影人儿只能专演一个人物的形象,扮演一个角色。如:孙悟空、包公、诸葛亮、赵匡胤等,既不能演别的角色,也不能用别的影人来替代,它们的“头茬”与“桩子”都不可乱配。它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同贴上了商标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某某人。而“泛指谱”则不同,一般的小生、旦角影人则可在不同戏目中扮演不同角色,现身不同情节,表现不同性格。诸如差役、书童、艄公、龙套等影子人儿,在任何剧目中只要剧情需要,都可使用。在“影箱”中这种“泛指谱”人物多,“特称谱”人物少。
华县皮影戏既有“脸谱表性格”的突出特点,但也绝不完全“脸谱化”。因此外美内秀、外美内丑、外恶内丑、外丑内秀的种种人物形象都会出现在演出中。
但是不管美丑,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都比较明显。华县皮影戏人物的相貌特征极尽夸张手法。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女性角色多高额直鼻。不论哪个人物出场观众一眼就能辨知他是奸臣还是忠良,她是贤良女还是刁泼妇。
华县皮影表情处理的比较模糊,画工秘诀上说:“要画愁,锁眉头;要画笑,嘴角翘;要画哭,眼挤住;要画躁,嘴角吊。”如此制作出来的皮影具有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似怒非怒,似忧似喜的样子。
华县皮影的眉、眼造型夸张,作夸张变形的延长处理,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阳刚与阴柔。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隐若现、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净角形象,多作张口处理,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或凶悍。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吊眉、圆眼、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之神情,让人感觉可笑而不可恶。
影人的服饰图案,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苑绣阁、天堂地狱等,多作满屏幕设置。花木怪石造型奇特,构图精巧,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做适当布置。
怪兽之类不拘泥于现实的模拟,而是发挥无尽的想象,制作出的怪兽造型奇特而不奇怪,让人有可爱的感觉。
第三节华县皮影的表演
华县皮影流行千年盛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华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民俗活动成为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自华县皮影出现以来,广大农村中,逢年过节,春祈秋报,得子贺岁,消灾纳福,婚丧嫁娶,建房乔迁,祈神祭祀,社日庙会等都要请来皮影戏演出。皮影戏以其简便易行的特点成为乡民酬神还愿的廉价工具。同时,又是广大农民消遣取乐的一种文化生活。这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皮影戏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