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龙华
2010年10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省文化厅和莆田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湄洲岛设立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福建省设立的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妈祖文化系统性保护工程将试点运行,对妈祖文化进一步的保护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一、前期:倾注心血
早在2008年6月间,时任湄洲岛党工委副书记、湄洲岛妈祖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组长的唐炳椿即提出在湄洲岛设立省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创想。这个想法后来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妈祖信俗》申报书中着重体现。
当时,唐炳椿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文化部计划在全国设立十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保护区既无现成的章法可循,也无标准可依,所有措施都是基于文化理解的试探性行为。文化部最终只批复了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且都加挂实验二字。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唐炳椿根据十多年来在湄洲岛的田野考察经验,并从阅读大量书籍获得的知识中沉淀筛选,在脑海里初步设想了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美好前景:日常性民俗活动在原生态的环境里进行,传承人和传习所体系形成规范,大型博物馆展示着五大洲包罗万象的信俗形式……
2009年9月,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传来妈祖信俗成功申遗的消息。喜讯使正在会议中的唐炳椿倍感兴奋,但同时体会到承诺担负在背的重量。这时,热心妈祖文化事业的他刚刚履新,荣任湄洲岛管委会主任。这等于说,在妈祖文化方面施展能力的平台更大了,身上的责任也越重了。
2009年10月,唐炳椿为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文本的撰写制定了一个计划,分两头实施。一是请福建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建华教授担纲规划文本,拟定一些纲要和原则方向;二是让湄洲岛管委会办公室肖龙华收集妈祖文化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包括完整的遗产清单和现行的保护做法。唐炳椿尝试将理论建构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力图把规划文本打造得尽善尽美。
2009年12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向各设区市征求意见。细心的唐炳椿发现,在第六章“构建优势独特的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第三条“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有提到“……推动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唐炳椿觉得与客家文化相比,妈祖文化也是根植于台湾地区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这种信仰具有广泛性和生命力,而且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妈祖信俗》第4点“保护措施”中已作出了“设立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承诺。因此,唐炳椿加班起草了将“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列入“纲要”申请文件。经过跟踪和努力,2010年1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新增了“推进建立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表明,建立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得到上级的关注和支持,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过程:破冰之旅
2010年5月,在省文化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对妈祖信俗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具体项目、表现形式、文物、自然景观等进行全面普查,对其文化内涵、外延和文化价值等进行初步归纳整理,唐炳椿等人完成《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初稿)。湄洲岛党工委委员潘建平召集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社会事务办公室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评审“规划纲要”(初稿)。经过一番修缮润色,“规划纲要”(送审稿)提交湄洲岛党工委、管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党工委书记庄永辉认为设立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宜从速向上申报争取。管委会主任唐炳椿还表示将亲自全力推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
2010年6月,市政府审议通过《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送审稿),并函致省文化厅提请审核转报省政府批准。
7月21日,省文化厅组织相关专家评议“规划纲要”(送审稿),会议由陈朱副厅长主持,唐炳椿汇报编写体例及部分说明。与会专家认为,建立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唤起全社会对妈祖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妈祖信俗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承,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密切同胞骨肉亲情,推进两岸和平关系稳定发展,扩大妈祖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很有作用。会议初步通过了“规划纲要”(送审稿),同时也对编写结构、删繁增减、规范用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10月13日,在经过反复修改和内部论证后,“规划纲要”(送审稿)再度提交省文化厅专家组评议。专家组认为,“规划纲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原则等符合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精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结合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方法体现了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对各种遗产和传承人的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开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所采取的措施较为科学得当,专家组原则同意“规划纲要”并建议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0月18日,省文化厅起文向省政府请求在湄洲岛设立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0月29日,唐炳椿在省政府办公厅焦急地等待文件批复的消息。为了给刚刚升格后的“第十二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献礼,他已多次奔波在遍植榕树的省城和海风犀利的故乡。为赶在上班的第一时间前往相关单位咨询、衔接,他总是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在一顿匆忙的午饭后启程。在高速公路上,他总不忘把事情前后想透,考虑周全,因此在途中尽管劳累也很少休息。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的中午,他终于等来盖着省政府鲜红印章的文件。
三、后续:任重道远
11月1日,在盛大的“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省人大副主任袁锦贵、省政协副主席李祖可为“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揭幕。一时间,所有媒体的目光被这幅牌匾吸引过来。借着“妈祖缘·两岸情”文艺演出空档,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唐炳椿。当记者问及设立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根基和构想时,唐炳椿说道,湄洲岛作为妈祖信俗的核心区,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妈祖文化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宫庙文物和与之协调的文化空间,在世界妈祖文化相关区域里最具代表性。湄洲岛已被列入世界、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8项。湄洲岛具备文化保护的基础,但是系统性的文化保护工程却是从未开展。
首先从保护方式来看,就有6种之多,针对妈祖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平稳、发展等不同状态,展开不同形式保护。比方说,抢救性保护:对已经消亡的项目,比如局部相传的妈祖神异事迹等口头表达面临着消亡状态,要深入调查挖掘,进行抢救性纪录研究;生产性保护:仿海底水族等妈祖贡品拥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目前已配备专门场馆展示制作过程和展览实物。此外,还有扶持性保护、场馆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
从实施的过程来看,包括培养组建一批非遗普查和保护专业人员,对项目概况、资源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传承谱系等进行收集整理,建库存档;从而推进建立试点保护、协调保护。在此基础上,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传习所机制,加强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建立全方位交流交往,拓展平台和载体。
从硬件方面来看,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大力推进湄洲妈祖祖庙核心景区建设,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俗展示馆(世界妈祖信俗博物馆)、湄洲妈祖源流馆、世界妈祖微缩景观公园、天妃故里遗址公园、世界最重妈祖金像等系列文化工程,实施“洁、亮、绿、美”工程,积极创建国家5A景区,完善交通、接待等设施。
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不过这只是起点,妈祖文化系统保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