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王,克娄巴特拉极为机诈,她用与蛇的对话来形容自己。
这种机诈使她具有远见卓识并对人过于猜疑:毒蛇虽毒,不及人毒。她用机诈的手段来为埃及政治服务。安东尼是她的情人,也是她削弱罗马、加强埃及统治的工具。一旦爱情和爱国主义发生冲突,她毫不犹豫地为祖国而施展美色。
克娄巴特拉具有许多君王们共具的宝贵优点,如尊严、勇敢,特别是宽容。
安东尼:他是个兼具力量和软弱的人。他的力量存在于陷入克娄巴特拉情网前的全部生活中。但在陷入那个女人的情网后,力量变为软弱,勇敢变为怯懦。克娄巴特拉两次欺骗他,他对她的爱情仍始终不渝,为了她,他不惜背叛祖国。他从战斗中逃跑,弥留之际,他对自己作了真实的剖析。
但他终于请求祖国的宽恕,用著名的诗句向罗马告别。
屋大维:勇敢而善良的罗马统帅。安东尼死后,他原谅了他,并对他作了应有的评价。
阿诺比斯:虔诚的祭司,蛇类和毒液学者,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他虽忠于克娄巴特拉,但对埃及的忠诚超过了对女王的忠诚。
哈比:近侍的典型。一旦未被继续恩宠,便牢骚满腹,咒骂主人;一旦宠幸复加,抱怨立即变为赞颂。
希拉娜和舍尔明:女王的两个女侍。她俩极爱女王,女王也对之报以关怀。
欧伦布斯:女王的罗马御医。他向安东尼谎报女王死亡的消息,因他认为安东尼背叛了罗马,他要给他以惩罚。他报的假讯导致安东尼的自杀。
奥洛斯:安东尼的童仆,对待主人像两个女侍对女王那样热爱和忠诚。
无疑,《克娄巴特拉之死》是邵基创作的最完美的一部诗剧,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在艺术上却是十分成功的。首先,诗人成功地创造了地方色彩,全剧均在充满埃及习俗的古埃及环境中进行,如养蛇,以蛇作比喻,看手相占卜未来等。诗人擅长道德描写,他“殚精竭虑,运用全部创造力,以致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境地”。由于邵基对克娄巴特拉的多方刻画,有人企图否定她是个面目清晰、形象鲜明的人物。其实,尽管克娄巴特拉以多种形象出现,但其个性仍是统一的,她的一切服从于爱情,而爱情又服从于爱国主义;其次,该剧的诗歌的隽美,为邵基的其他诗剧所不及。《克娄巴特拉之死》中有些诗句琅琅上口、尽人皆知。如:“我是安东尼,安东尼是我”、“罗马,我思念你,请你宽恕你的勇士”、“百合花插在陶瓶里”、“今日我才迷途知返”等。在诗剧中,还有一些动人的戏剧场面和波澜。此外,邵基在该剧中的另一长处是,每幕均以一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结尾。该剧的不足之处是其中有些与主题无关的事件,如第一幕第一场中惹诺老人对克娄巴特拉的爱恋;哈比和希拉娜的爱情在整个剧情中显得冗赘;也有些虽与主题结合较紧的事件,但却写得枯燥乏味以致影响剧情,如整个第二幕盛筵和饮酒的场面对剧情演进作用不大;还有些场面削弱了剧情的发展,如哈比和希拉娜在自杀身亡的女王面前沉浸在爱的倾谈中。
《莱依拉的痴情人》
时间、地点:剧情发生在伍麦叶时期的纳季德和希贾兹沙漠。
内容:诗人的戏剧题材取自《诗歌集成》,其大意是:盖斯爱上了堂妹莱依拉,并写诗赞美她。后来,他向她的父亲麦赫迪求婚,麦赫迪因盖斯与女儿的爱情已闹得满城风雨而拒绝了他——阿拉伯人认为,把女儿嫁给写诗赞美她的人是一种耻辱。后来,他执意将女儿嫁给沃尔德·沙格菲。一对情人被拆散,盖斯发了疯,莱依拉忧思成疾,不久二人双双殉情而亡。
剧情:
第一幕(阿密尔部落区):失望的恋人。
一个晚会上,有人向莱依拉提到盖斯,她公开表示她爱他,但又不愿他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以维护阿拉伯礼教,因为盖斯曾写诗赞美她,他与她的爱情已名声四传。当聚会者离去后,盖斯出现,他向莱依拉借火,她把火给他,两人长时间倾谈,火烧着盖斯的衣袖他也没有觉察,因而昏厥过去。麦赫迪赶来救护他,然后将他赶走。事情由此败露。
第二幕(阿密尔部落区附近商驼道上):痴情人的流亡。
盖斯四处流亡。麦赫迪已得到苏丹允许,可以杀死盖斯。女侍白勒哈给盖斯带来他母亲烹调的食品:一只掏去心脏的羊,巫师在上面贴了符咒——这是医治盖斯痴病的药方。
后来两队孩童出现,前者歌唱他的爱情,后者责备他,他本想用石子掷他们,后来却表示宽恕了他们。他昏厥过去。募捐者伊本·欧福路过,想救醒他,但无济于事。后来两队商驼经过,吵闹声也没能使他惊醒。当第二个驼队在歌唱中提到莱依拉的名字时,他随即苏醒。伊本·欧福在他身旁,答应向麦赫迪说情,盖斯欣喜若狂。
第三幕(阿密尔部落附近的沙漠):调解被拒绝。
伊本·欧福和盖斯来到阿密尔部落,盖斯因接近莱依拉住地而昏厥。人群愤怒,要杀死盖斯,朋友们将他抬至垂柳树后,麦赫迪劝阻住人群。伊本·欧福向人们谈起痴情人盖斯之事,大家对他表示同情。但穆纳吉勒提醒他们,莱依拉已在盖斯诗中名声四播,人群重又激愤。只有柏什尔站出来维护盖斯,他向人们指出穆纳吉勒是盖斯的情敌,穆纳吉勒所说的全是出于嫉妒。群情哗然,最后穆纳吉勒与柏什尔在舞台后决斗,人群跟随前去,只剩下伊本·欧福和麦赫迪。莱依拉被叫上来,父亲允许她与盖斯自由结合,但她为了维护阿拉伯礼教表示拒绝。她要求嫁给刚向她求婚的沃尔德·沙格菲。调解人失望而去,麦赫迪随之陪同他到垂柳树后。留下莱依拉一人,她顿时对自己拒绝盖斯作她的丈夫而感到万分懊悔。
第四幕:一对情人。
第一场(精灵村):痴情人重又流亡。他忽然来到精灵村,遇见了他自己的精灵伍麦维——在此以前他是不相信它们存在的。它们欢迎他,并指引他前往沙格菲部落,沃尔德·沙格菲已在那里与莱依拉成婚。
第二场(沙格菲部落):痴情人从沃尔德·沙格菲本人口里了解到他与莱依拉以兄妹之礼同室而居,因为他尊重她对盖斯的爱情。后来,沃尔德安排他俩会见。盖斯劝说莱依拉私奔,但遭到拒绝,他愤然离开了她。莱依拉向侍婢阿弗朗,也向沃尔德诉说自己的痛苦。
第五幕(阿密尔部落墓地):一对殉情者。
莱依拉的陵墓——她已伤情而死,墓旁是悼亡场面。人们离去后,歌唱家埃利德、诗人伊本·赛义德和他的朋友乌梅叶以及阿密尔部落的一个人上场。歌唱家在新坟前唱死亡谷曲,然后四人一道离去。盖斯和齐亚德上,柏什尔与他俩相遇。痴情人突然得知莱依拉死去的消息,立即昏厥过去。他苏醒后悲叹,号哭。他的精灵出现,他诅咒它,因为它是他灾难的祸根。它安抚他,并鼓动他跟随埃利德,他能使盖斯和莱依拉的名字永垂不朽。诗人伊本·祖勒哈出现,他悼念莱依拉,安慰盖斯。盖斯听见墓旁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后又呼唤他和莱依拉的名字,于是应声而亡。
盖斯:在诗人笔下是个痴情人,痴情导致他发疯。然而,我们却几乎感触不到他爱情的清晰图像,因为痴情人一出现在舞台上就昏厥过去,好像邵基是在用长吁短叹、昏厥苏醒来掩饰他对心理分析的低能。其缺陷至少是以人类本性中不常见的方式来表现爱情,因此,痴情人悲剧的感染力不像邵基预期的那么强。
莱依拉:她的面貌是清晰的,她用下面的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她是个固守礼教的贝督因少女,又是个矢志忠于爱情的恋人。二者在她身上不可兼有,当她选择婚配时,便忘了——或几乎忘了爱情,当她与盖斯独处时,便忘了——或几乎忘了礼教。总之,她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唯一具有深刻感人的内心矛盾的人物。此外,她还是一个极有主见、足资信赖的女子。父亲在婚姻上全听她的;沃尔德相信她的忠贞,不担心她与盖斯的幽会。她的行为证明她是个令人敬重、忠诚可靠的姑娘。
麦赫迪:维护礼教的阿拉伯长者,他甚至能请求苏丹准许对用诗歌使莱依拉名声四传的人进行裁决,并获得杀死他的许可。但他又是个敦厚的老人,盖斯昏厥时,他同情他,把他救醒;当阿密尔人决定杀害盖斯时,他又让他们宽恕他。他还是个慈祥的父亲,对莱依拉体贴入微,不愿用勉强的婚姻来逼迫她,“老人何时对他的孩子施过暴虐?”尽管有时他的个性特点不够鲜明,但总的还是一个可以触摸到的人物。对于他,每个人都会说: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也会那样做的。
沃尔德: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尊重莱依拉对盖斯的爱情,与她以兄妹之礼在一起生活。
穆纳吉勒:盖斯的情敌,为争夺莱依拉,他怀着嫉恨和诡诈对盖斯进行伤害。
齐亚德:忠实朋友的典范。在最困难的时刻也寸步未离痴情人,为他日夜操劳并狠狠回击挑衅者。
无疑,邵基在本剧中像在《克娄巴特拉之死》中一样,成功地描绘了地方色彩。他描写了沙漠及其生活、商队、社会状况,还描写了阿拉伯人的信仰(求占问卜、在昏厥者耳边高声呼唤、相信精灵的存在),他们的风俗(用双手拍掌、倒穿衣服表示迷途忘返),他们的道德(纯真的爱情、固守礼教以至请求苏丹对用诗歌谈情说爱者进行裁决,甚至将其杀死),等等。
同样,在处理某些戏剧波澜上,其手法也很成功。如阿密尔人在对盖斯宽容后又被穆纳吉勒煽惑,在柏什尔演讲后群情又迅即变化的场面,将一个不谙事理、易于冲动的部落民族形象地表现于舞台上。另外,第三幕结尾时,对莱依拉内心爱情与声誉之间冲突的描写也相当成功。
但是,邵基在表现民族特点的某些方面考虑欠周并有所失误,如把宾客介绍给在座者,这是西方的习惯。另外,诗人虽然成功地选取了某些精彩场面,但抒发不力,如我们看到柏什尔安慰盖斯——他以为盖斯已知道莱依拉的死讯,这一场面显得十分平淡,缺乏感染力,气氛烘托不足。再者,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深刻。除莱依拉后悔拒绝与盖斯结合外,在这方面几乎毫无表现。邵基企图用武装格杀和幕后决斗这些直觉冲突来弥补这一缺陷。
上述不足之处与剧本本身的艺术缺陷相比还是次要的。剧本中人物过多,这些人物在剧中完全可以取消而不影响其效果,他们的存在反而阻碍了剧情的发展。只看到活动,看不到作用,这种情况甚至包括了整幕戏,如盖斯在精灵村的表演以及在莱依拉墓前的凭吊,诗人、歌唱家对莱依拉的悲惋和其他许多附加的乏味情节都妨碍了矛盾的迅速解决。特别是当这一矛盾已经松缓,使人感到乏味的时候,这一缺陷就更为显著,如在第三幕结尾,观众已经感到剧情行将结束时,邵基还增加了整整两幕,只是为了把他的两个主人公驱赶至死。
在该剧中,歌唱压倒了戏剧。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悲惋、号泣、对梦幻的哀伤、对忧愁的感叹,很少在扣动观众心弦的痛苦斗争中展开入物矛盾和感情冲突。也许该剧由于它优美的诗句和音律,朗读起来很有韵味,但却不适合于舞台演出。
《冈比斯》
时间、地点:剧情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的埃及和波斯。
主题和剧情:波斯王冈比斯向埃及法老阿玛吉斯的女儿娜福丽苔求婚,公主拒绝远嫁异国。前法老的女儿纳蒂泰丝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埃及的危险,于是自告奋勇顶替娜福丽苔去作冈比斯的妻子。一个骑士——名叫法尼士的埃及军队中的希腊统帅——前来告诉冈比斯这一骗局。于是冈比斯进攻埃及,烧杀掳掠。当他得知娜福丽苔已自杀时,气得发疯。他杀死了新法老巴萨玛蒂克、背叛者法尼士、劝他宽容的一个军事统帅和埃及人崇拜的圣牛犊艾比斯。后来,这些可怕的情景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终于自杀,遗留下的是埃及人痛悼他们的王国、国王和圣牛犊,波斯人痛悼它们的国王和军事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