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用硫黄灸,病人取正坐位,将患侧肘关节搁在桌上,找到最痛点,做一标记,按部位大小,选择硫黄结晶颗粒(系采用消毒间测量高压消毒过的结晶,加工成碎米粒大小)放在最痛点上,用火柴划着燃后点着,迅速用橡皮揿火,要求施灸部位不起疱,感到刺痛为原则。一般治疗1次即可,若未愈,可隔3日后再灸1次。在治疗当天,切勿下水,以防感染。硫黄性热而燃,施灸对局部病灶起到良性刺激作用,故见效快,疗效高。
主治:网球肘。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234例,痊愈89例,有效12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
配穴方二主穴:曲池、肘髎、手三里、阿是穴。配穴:肘内侧疼痛者,加少海;肘尖疼痛者,加天井;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4或5穴,以艾条悬之温和灸,各灸20分钟,以灸至局部发热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施用常规温针灸法,各灸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或4穴,将姜片贴在穴位上,再取适当大小的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肘劳(肘部疼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坚持治疗,效果甚佳。注意在治疗期间尽量减少肘部活动。
配穴方三取右曲池、手三里及曲池穴后上方、前下方各1寸处两穴。
灸法:用温针灸,患者正坐伏案、屈肘,前臂内收。用28号1.5寸毫针,曲池、手三里穴直刺,曲池的后上方,外下方1寸处各下一针,向肱骨外上髁方向斜刺。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平补平泻,然后剪艾条0.5寸长置于曲池、手三里两穴的针柄上,每针灸2壮,留针20分钟;起针后再在肱骨外上髁、环状韧带、肱桡关节间隙部位摸准压痛点,局部涂凡士林少许,将细艾绒搓成直径1.5cm,高1.5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其上灸之,每次5壮,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6~7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20例,痊愈(疼痛消失,无压痛,握力正常,1年内未复发)12例,显效(疼痛显著好转或不痛、压痛不明显,握力基本恢复,半年以上无明显症状)7例,无效1例。治疗最短3天,最长3个疗程,一般为1~2个疗程。
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以足跟底部疼痛为特征的病症,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
多因体质虚弱或年老肾虚、筋骨失养;或劳损过度,气滞血瘀;或复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
【症状】
足跟痛,痛有轻重,轻者在走路或久站后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不负重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及灼热样疼痛,疼痛甚则涉及小腿后侧。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①阿是穴(痛点)、太溪、仆参、申脉;②水泉、照海、昆仑、解溪。配穴:肝肾亏虚者,加太冲、涌泉;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寒湿凝滞者,加阴陵泉、血海。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足跟痛。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若配合药物外敷患处,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风市、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昆仑。必要时配以阿是穴(压痛点)。
灸法:用针灸法,嘱患者仰卧,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30号1~2.5寸毫针直刺以上穴位,进针深度为1~1.5寸,用补法加灸。留针20~30分钟,隔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主治:足跟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其他不适者)45例,好转(症状减轻者)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配穴方三阿是穴(痛点)。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阿是穴灸5~1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灼热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
主治:足跟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名肩凝症。古称漏肩风、五十肩。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尤以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为多。
【病因】
多因露肩贪凉,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郁滞关节所致;或因肩外伤,慢性劳损,使肩部气血瘀滞,复受风寒湿邪而起。
【症状】
肩关节酸痛,活动则痛剧,尤以夜间为甚,并有凉、僵感,甚则功能障碍,活动受限。
【疗法】
配穴方一患侧肩髃、肩贞、臂臑、合谷、外关、中渚。
灸法:用针刺合隔姜灸,每次取3或4穴,先用毫针强刺激,使其得气,不留针。针刺后,取厚约三分的新鲜姜片一块,用针在姜片上穿刺数孔,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如患部灼热,可将姜片提起,稍后再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一般每次每穴灸3~5壮,对病程较长,疼痛较甚者,可增加到10壮。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2日继续治疗。
主治:肩周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87例,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手臂上举、外展及后伸活动自如)121例,显效(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消失,但肩部还有酸困感觉)41例,好转(疼痛减轻)25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二主穴:肩三针(肩髃、肩前、肩后)、天宗、肩中俞。配穴:臂臑、肩外俞、肩井、曲池、阿是穴。均在患侧取穴。
灸法:用温针灸,选主穴为主,适当加用配穴。每次取4~6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然后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长约2cm,直径1~2cm,在艾段下端点燃施灸,每灸一段为1壮,每穴每次灸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112例,痊愈27例,显效52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配穴方三肩髃、肩贞、肩前、曲池后。均取患侧。
灸法:用温针灸,针上述穴位,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同时将1寸长艾段置于针柄上施灸,连续灸4段;或针后用艾条温和灸。用2支艾条同时施灸,各灸15~20分钟,使整个肩部皮肤红润热透。最佳者是使热感徐徐下行,达于手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80例,经治1~4个疗程后,痊愈39例,显效32例,好转7例,无效2例。
配穴方四主穴肩髃、曲池;配穴阿是穴。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施灸不超过6穴,每次必取主穴。先用普鲁卡因皮试,定穴后每穴皮下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0.1~0.2ml,使呈丘疹形,涂上薄层凡士林,然后将底径0.7cm的艾炷置于穴位上,主穴灸3~5壮,配穴灸1~3壮(夏天灸1壮,冬天灸2~3壮),隔4~7日灸治1次。灸疮一般不做处理。
主治:肩周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肩周炎顽固难治,针药欠佳,遵“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古训,直接灸之,确有奇效。如用此法治疗15例,经灸治3~8次后,痊愈11例,显效3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