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用艾条温和灸,①组穴各灸30分钟。②组穴各灸30分钟。③组穴各灸30分钟。④组穴各灸30分钟。⑤组穴胃俞灸25分钟,内关灸30分钟。⑥组穴脾俞灸25分钟,中极灸30分钟。每日灸1组穴,6日为1个疗程,而后循环灸至病愈。
主治:胃肠功能紊乱。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22例,均经灸治3个疗程而全部治愈。
膈肌痉挛(呃逆)
膈肌痉挛,中医称呃逆,俗称打呃。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状。本病大多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即为病势转重之预兆。
【病因】
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与脾、肾、肝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而干扰胃气;或因饮食过急、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精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中气虚损所致。亦可因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动膈,而作呃逆连声,其病较重。
【疗法】
呃逆连声。证有轻重之分,若偶然发作,大多轻微。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止者,其证多重。若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其证尤重,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微现红润为度。每日施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呃逆。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6例,1次治愈者3例,2次治愈者1例,6次治愈者1例,无效1例(为胃火型患者)。
配穴方二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胃寒加梁门、神阙、脾俞、胃俞;阳虚加关元、气海。
灸法:①用温灸器灸,据上述穴位,采取不同体位,每穴灸20分钟,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每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6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呃逆。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①膈俞、天突、膻中、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②膈俞、巨阙、期门、天枢、内关、丰隆、太冲、内庭。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3~5壮(或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气滞痰阻型呃逆。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型呃逆。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气滞痰阻型呃逆。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1或2穴,各灼灸一下,3日1次。此法适用于气滞痰阻型呃逆。⑤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气滞痰阻型呃逆。
主治:呃逆(胃中寒湿型用方①,气滞痰阻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膈俞、肾俞、脾俞、膻中、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太溪。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
主治:呃逆(脾肾阳虚型)。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证应用中西药物治疗原发病为主,并辅以艾灸,可缓解呃逆。同时还可配合虚呃散敷灸:取附子、干姜、广木香、母丁香、小茴香、食盐各10g。共捣碎烘热布包,熨灸胸膈部,以呃止为度。或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5g,分撒于直径5cm圆形胶布中央,敷灸膈俞、膻中、气海、关元,然后取麦麸适量炒热布包,隔衣熨灸,每穴30分钟,每日1次。效佳。
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病因】
多因心阳不足、六淫寒邪乘心,以致寒凝血涩,拘急收引;或饮食不慎,膏粱厚味,变生痰湿,痰湿侵犯,占据清旷之区;或痰热灼络,火性上炎;或气血津液阴阳不足,以致气虚而血行缓慢;或七情内伤,气机郁滞,均可导致气滞血瘀,血脉瘀阻,郁遏于胸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胆固醇类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壁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及血小板凝集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或者由冠状动脉内膜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所致。
【症状】
胸痹(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而隐性冠心病痹阻轻者,常无自觉症状,仅有心电图心肌缺血性表现。又因致因不同,故兼症亦异。
【疗法】
配穴方一内关(双)、膻中、心俞(双)。
灸法:用艾条悬灸法,灸料采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药饮片厂产的药艾条。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的内关穴,灸火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5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红润为度。然后再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穴,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各灸5分钟。每日灸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38例,显效67例,改善45例,无效26例;心电图显效41例,改善46例,无效48例,降压疗效有效率为82%;降脂疗效有效率为88%。
配穴方二主穴:膻中、内关、郄门、阴郄、心俞、厥阴俞、巨阙。配穴:恶寒者,加肺俞、风门;胸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多口黏者,加太渊、丰隆;遇寒痛甚者,加气海、关元;腰膝酸软且耳鸣者,加肾俞、太溪、三阴交等。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多在膻中或巨阙穴施麦粒直接灸,灸10~5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6穴,各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透热为度,每日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4~5穴,各灸5壮(或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胸痹心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用之临床均有一定的效果。
配穴方三①心俞、膻中、厥阴俞、阿是穴;②膻中、巨阙、中脘、足三里。
灸法:上列二方,随证选用施灸。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后敷药,方药附后。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各灸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后敷药,方药附后。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型用方①,痰浊壅塞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多年使用,药灸合用,效果颇佳。附:①心血瘀阻型心绞痛,方用麝香1g,牙皂14g,薤白、白芷各10g,冰片5g,红花8g,紫丹参15g。共研细末,每取适量用生姜汁调为糊状,贴敷于①组穴位上,外加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1次。②痰浊壅塞型心绞痛,方用红花、血竭、芙蓉叶、冰片、樟脑各10g。共研细末。取②组穴,每穴每取药粉0.5g,置于穴位上,外用麝香大王膏固定。隔日换药1次。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属中医的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本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病,故简称肺心病。治疗颇费时日。
【病因】
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日久不愈,肺气渐虚,久则影响心脏,必导致心脉瘀阻,心气心血不足而致。再则人为整体,五脏之气相干,又必累及于肝、脾、肾等脏,互为因果,为病尤危。
【症状】
咳喘、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发绀,头痛,乏力,纳差、腹胀,水肿、尿少等症状,甚则痰蒙心窍则昏迷或引起肝风内动等症。至晚期则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表现。
【疗法】
配穴方一肺俞、脾俞、肾俞、天突、中府、膻中、巨阙、气海、尺泽、内关、神门、足三里、丰隆。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麦粒大的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7日,再行下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3~5穴,取小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发作时,在百会穴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炷隔盐灸,急性发作时在神阙穴隔盐灸3~7壮,每日灸1次。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7日。
主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用之有一定效果。
配穴方二①肺俞、尺泽、丰隆、心俞、膻中、气海、内关;②厥阴俞、巨阙、中府、天突、神门、关元、足三里。
灸法:每次取1组穴,交替施灸。①用艾炷隔附子饼(或姜片)灸,每取1组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取1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7日。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附记:笔者经验。本病应以中医药物治疗为主,以本疗法为辅,内外并治,可提高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心悸)
心律失常,中医称心悸,古谓惊悸、怔忡。是指患者心脏收缩的频率或心脏节律的异常,心跳异常,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有脉搏跳动参差不齐的一种症候,统称之为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均能引起心悸。还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病变或单纯性功能障碍。临床一般呈阵发性,随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病。
【病因】
多因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或心脉被痰瘀痹阻;或受惊吓;或运动过量;或痰热内蕴,痰火上扰心神所致。
【症状】
心跳、心慌、心烦,甚至有紧张之感,或伴有气短、倦怠、眩晕、失眠,健忘,呼吸急促,或胸部有压迫感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心俞、巨阙、内关、神门。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胆俞;自汗气短者,加足三里、复溜;腹胀便溏者,加脾俞、上巨虚、天枢;多梦者,加肾俞、太溪;形寒肢冷者,加气海、关元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或6穴,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取4或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取3~6穴,各灼灸一下。一般3日灸1次,重者日灸1或2次,5~6次为1个疗程。施灸时避开原灸点。
主治:心悸。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无论虚实,用之多效。
配穴方二①心俞、脾俞、膈俞、膻中、气海、关元、间使、内关、足三里。失眠者,加神门;善惊者,加大陵;虚烦多梦者,加三阴交、太溪。②心俞、巨阙、阴郄、郄门、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者,加太冲;面赤者,加劳宫。③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内关、足三里。④肺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丰隆、太白。痰火扰心者,加尺泽。⑤心俞、膈俞、气海、曲泽、少海、血海。心悸绞痛者,加至阴、内关。
灸法:上列5方,随证选方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或4穴,气血不足型各灸5~7壮,心阴亏虚型各灸3壮,用补法;痰浊痹阻型各灸3~5壮,用泻法;心血瘀阻型各灸4~7壮。均为每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气血不足,心阴亏虚,痰浊痹阻和血脉瘀阻型心悸。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5日。此法适用于气血不足和血脉瘀阻型心悸。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4穴,从上到下,先背后胸的顺序点灼,每穴灼灸一下,3日1次,重证可日灸1或2次,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10日。此法适用于气血不足,痰浊痹阻和血脉瘀阻型心悸。重灸时,应避开原灸点。⑤用艾炷隔附子饼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此法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心悸。⑥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心悸。
主治:心悸(气血不足型用方①,心阴亏虚型用方②,脾肾阳虚型用方③,痰浊痹阻型用方④,血脉瘀阻型用方⑤)。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辨证论治,更切合病情施灸,按虚实补泻灸治,确有较好疗效。
此外,如水气凌心引起心悸不安者,可在心俞、关元,间使、足三里、阴陵泉施以温针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肿甚脉微欲绝者,加内关、太渊穴。
预防:经常艾灸少海、手三里穴可预防心悸;艾灸心俞、通里穴预防心律失常;艾灸郄门、内关穴预防心动过速或过缓。
配穴方三心俞、巨阙、内关、少海、阴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