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少谦这个名字,成电学子也许并不陌生。作为集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信学科评议组成员、“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中国宽带移动通信专家组”宽带无线接入工作组组长等诸多职务于一身的李少谦,不由得让人多了几分仰慕与敬重。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的呢?
投身国防无怨无悔
20世纪80年代初,李少谦先后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成都电地工程学院拿到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以后,李少谦留在了成电,继续从事他所选择的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最初毕业的几年,从事国防研究称得上一件荣耀事。可没过多久,市场经济的浪潮便扑面而来,逐渐使得“下海”的思潮在科研人员当中迅速地蔓延开来。而国防研究领域由于其自身特殊的背景,出现了“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现象。
面对着国防研究的窘境,李少谦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顶着巨大诱惑,坚定地留在了学校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李少谦有着自己的理由:一方面,他是下过乡的“扎根派”,对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无比的执著;另一方面,在以电子战和信息战为主体的未来战争中,国家需要一批为军事科学而献身的科研工作者,而他自己研究的正是军事通信。因而,他觉得即使自己吃了亏,也要留下来。
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李少谦并不觉得自己吃亏了,原因在于他很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大凡科学研究的高精尖领域,几乎无一例外的涉及军事需求。借用一句名言“战争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故而,从事军事科研的学者,总是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经费,这使得他们拥有足够的条件来掌握行业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和最尖端成果。正因为自己所从事的是军事领域的研究,李少谦和他的团队便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
持之以恒勇创一流
努力建设一所一流的实验室,并把它建设成为一所通信抗干扰技术领域的“黄埔军校”是李少谦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的理想。凭着满腔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对理想的执著,李少谦和他的同事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化理想为现实的奋斗之路。但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持之以恒。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抓住它并且很好的利用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坎坷与磨砺,李少谦和他的同事们,始终默默无闻地坚持着,昔日的理想丝毫没有动摇过。
苦心人,天不负。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使电子战和信息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通信抗干扰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巨大作用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是,国家开始四处寻觅通信抗干扰技术领域的精英人士。李少谦与他的同事们,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持之以恒的信念,从国内诸多的研究团队中脱颖而出,最终促成了中国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顺利落户于电子科技大学。
经过十年的快速成长,如今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经发展成拥有世界先进设备和国内一流专家,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方面位居国内最前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少谦起初建设抗干扰领域的“黄埔军校”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增多和各项制度的日臻完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得以很快地成长起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成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炙手可热的招聘对象。现在,实验室正逐步成为国内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基础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而李少谦更成为这一领域内数一数二的专家。
不懈奋斗再立新功
在取得通信抗干扰技术领域的巨大成功的同时,李少谦和他的团队逐渐致力于移动通信的研究。在1994年的时候,李少谦和他的同事们就着手研究CDMA技术,并在“码分多址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和系统”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当时,在中国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国产手机的影子,国外厂商在技术上的优势令国内同行望尘莫及。很多人据此认为,国内研究移动通信很有可能就是一条死胡同。但李少谦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和国内其他专家一起,决定用自己的实践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同时他积极致力于为建立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而奔走呼吁。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之后,1998年实验室与中兴通讯联合攻关,终于拿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开发项目。自此,实验室逐步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如火如荼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中,李少谦和他的团队更是一鼓作气,再夺辉煌。2002年至今,李少谦一直是国家“863”重大计划“中国未来移动通信计划”(“FuTure”计划)总体组6名成员之一,参与领导了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我校课题组顺利地完成了4G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TDD系统下行链路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得电子科技大学在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成为“FuTure”计划的主要核心承担单位之一。如今,他们在移动通信方面的成果已经为国内同行所津津乐道,而李少谦所带领的团队也成为国内高校中移动通信领域的优秀团队之一。
教书育人基业长青
除了科研,李少谦对教学工作和研究生的培养极为重视。“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形成非常重要。对于实验室所录取的研究生,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成绩,而是看他们对技术、对专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李少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秋,他本人联合通信学院其他7位老师为大二的本科生开设了《通信新技术》的专题讲座,深入细致地向同学们讲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他提倡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的教授、副教授们多为本科生上课,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科研知识和工程应用,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针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主张硕士生阶段的学习以技术问题为主,在博士阶段,则更偏重于创新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通过科研项目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科研的过程中,既要体会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又要理解科研的方法,掌握从事科研项目的基本素养。“我们做老师的,要为研究生提供一流的项目,只有一流的项目才能培育出一流的学生”。在博士生的培养上,他倡导博士生应当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积极促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并证明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认真负责、以德育人的态度,促成了实验室的发展壮大、基业长青。
相信,凭借这种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信念,李少谦和他的团队必将在今后的发展征途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进,也必将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邵道炯)